2025年10月22日,“创作与理论研讨会”在沈阳海韵锦江国际酒店浪淘沙厅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辽宁省民族管弦乐学会主办,聚焦“民族音乐的守正与创新”“东北风格音乐创作路径”等核心议题,汇聚了来自东北三省的知名作曲家、理论家、演奏家、文旅部门领导、院团领导、一线音乐工作者、新闻出版行业代表,展开了一场兼具学术深度与现实关怀的高质量对话。
辽宁省民族管弦乐学会赵夺良会长致开幕辞
辽宁省民族管弦乐学会张青玫秘书长致欢迎词并介绍来宾
张青玫秘书长首先致欢迎词并介绍来宾,赵夺良会长致开幕辞。赵会长深情回顾了与在座师长、同仁们相识相知的过程,以及学会多年来的发展历程。他特别提及今年8月举办的“辽宁省第十届民族管弦乐展演”中涌现的优秀原创作品,并对产学研合作基地的共建寄予厚望。他强调,本次研讨会不设发言方向,只期盼能为作曲家、理论家们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让思想在碰撞中闪光,让情怀在对话中交融。共同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和深沉的黑土情怀,探索辽宁民族音乐充满生命力的未来发展之路。
原沈阳音乐学院院长、辽宁省音乐家协会主席潘兆和教授
原沈阳市音乐家协会主席、著名作曲家陶承志先生
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艺术处一级调研员高立军
原辽宁省歌舞团团长、沈阳市舞蹈家协会主席、著名编导李绍栋先生
影视音乐作曲家李戈
吉林省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陈吉风教授
黑龙江省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跃教授
编剧文驰
与会嘉宾涵盖老、中、青三代音乐人。包括原沈阳音乐学院院长、辽宁省音乐家协会主席潘兆和教授,原沈阳市音乐家协会主席、著名作曲家陶承志先生,原辽宁省歌舞团团长、沈阳市舞蹈家协会主席、著名编导李绍栋先生,影视音乐作曲家李戈、编剧文驰等专家。同时,会议特邀学会主管单位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艺术发展处一级调研员、政策法规处处长高立军,学会共建单位沈阳师范大学附属艺术学校党委书记申伟、大连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曲国凤等高校代表,吉林省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陈吉风教授、张敬雅秘书长,黑龙江省民族管弦乐学会常务副会长王跃教授等兄弟学会负责人,沈阳音乐学院、大连大学音乐学院、沈阳大学音乐与传媒学院、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等高校的多位教授、博士,及一线音乐工作者。辽宁省民族管弦学学会名誉会长刘寒力,辽宁民乐报主编夏玉亭,副会长孙靖平、孙伟、潘晓红、刘娜和学会各专业委员会的领导参加了研讨会。
辽宁省民族管弦乐学会创作与理论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李放主持
研讨会由学会创作与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李放副教授(博士)主持。
多位专家分享了极具建设性的观点,为创作实践提供了多元的视角。潘兆和指出,民族器乐创作应打破专业壁垒,鼓励演奏者参与创作,激发多元主体的创作活力。陶承志则强调,创作既要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要吸收西方音乐的有益元素,实现“横向旋律”与“纵向和声”的有机融合。作曲家李戈以《辽韵颂》为例,阐述了如何通过乐器组合与旋律设计,实现中西合璧、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导演李绍栋从院团实践出发,呼吁在“培根铸魂”的基础上推进跨界融合,增强民族音乐的时代感染力。
来自吉林、黑龙江的学会代表也分享了跨区域的创作经验。陈吉风会长提出,“民族音乐要守住根与魂,用中国的音乐母语讲述中国故事”。王越副会长则关注青年创作力量与地域特色的结合,呼吁更多年轻人投身民族器乐创作,强化作品的地方辨识度。
沈阳师范大学附属艺术学校党委书记申伟
大连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曲国凤
高校代表从教育与实践结合的角度发表见解。沈阳师范大学附属艺术学校党委书记申伟强调“守正创新”在人才培养与艺术创作中的核心地位。大连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曲国凤则以《长海笙歌》为例,探讨了如何通过作品展现地域文化、传承音乐基因。
《中华日报》副主编吕经纬
《中华日报》副主编吕经纬从非专业视角出发,提出“音乐是刚需”的观点,并强调音乐与生活本为一体。编剧文驰点明创新的重要价值,同时提出音乐与文学都应深入“剖析社会、分析心理、观察事态、探索人生”,以此揭示两者之间的深刻联结。
沈阳音乐学院商树利教授
沈阳音乐学院副教授(博士)王晓璇
沈阳师范大学一级作曲李洪旭
沈阳音乐学院商树利教授提出民族管弦乐创作的“三道”:洞悉艺的特征、把握乐的特征、体察人的特征。王晓璇博士则以科技赋能下的创作为题,展示数字时代民族音乐的新可能。一级作曲李洪旭分享了作品《菊苑永流芳》,展现了传统戏曲与现代器乐的融合探索。
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艺术发展处一级调研员高立军在指导发言中表示,政府将持续支持民族器乐发展,搭建青年展示平台,推动东北三省联动、老中青结合、院团协作的民间合力,共同推进辽宁民族音乐的繁荣发展。
赵夺良会长在闭幕总结中引用“水无常态,云无常形,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寄语未来创作与理论研究应兼具传统根基与前沿视野,在共识与争鸣中推动民族音乐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此次研讨会不仅是一场学术盛会,更是一次凝聚共识、面向未来的文化动员。在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的对话中,辽宁民族音乐正迎来充满生机的新起点。
作为关东文化的沃土、多民族艺术的交融之地,辽宁丰厚的民族音乐资源,不仅是地域文化的瑰宝,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盛会充分展现了辽宁推动文化传承的自觉担当,是以音乐力量增强文化自信、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未来,辽宁省民族管弦乐学会必将以此为契机,深挖本土资源,持续激活内在创造力,努力构建具有中国气派、东北特色的音乐体系。推出更多彰显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为文化强国建设注入“辽宁动力”,谱写新的辉煌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