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南洋艺术学院华乐系举办“本土作品音乐会” - 彰显新加坡文化特色的华乐传承与发展
华音网 2025-11-03

2025年 10月30日晚,南洋艺术学院华乐系在李氏基金剧场主办的“本土作品音乐会”,由华乐系主任黄晨达策划,新加坡华乐团首席指挥郭永德执棒,旨在展现具有新加坡文化特色的华乐作品。通过这场音乐会,学院不断努力推动本土华乐的传承与创新,为弘扬新加坡多元文化、丰富本地音乐景观作出了积极贡献。

这次音乐会不仅是一场精彩的艺术演出,更代表了南洋艺术学院华乐系在文化传承上的责任与探索。学院致力于将新加坡的文化元素融入华乐创作与演绎中,让华乐不仅仅是传统的表现,更成为具有本土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文化表达。通过不断的尝试与坚守,华乐在新加坡的文化土壤中持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彰显了南洋艺术学院在推广本土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

部分作品文字回顾

《融》是一首富有新加坡本土色彩的合奏曲,采用西方对位式作曲技法,结合了印度族与马来族曲调,并以华族乐器演绎新加坡四大种族和睦共处的社会风貌。乐曲采用三段曲式,以峇厘岛甘美兰音乐“开花式”大齐奏掀开序幕后,由管子吹出悠扬的印度风格旋律。接着,清脆的弹拨乐奏出一个围绕着印尼 Pelog 五声音阶的新旋律。中段是个轻快的赋格,琵琶弹出一个印度风格的主题,与甘美兰风格的对题交替发展。主题的4/4节拍与对题的3/8节拍形成交叉节奏,表达了孔夫子“和而不同”的思想。乐曲的末段重现最初两个主旋律与“开花式”齐奏。最后,乐曲的四个动机重叠,由全体合奏推向华丽的高潮,表现新加坡四个种族的多元文化、兼容并蓄并相互交融。

《沙之幻想》运用了丝绸之路到新加坡这一路之间,所蕴存的音乐文化作为探索性素材的一部作品。乐曲的开始为稀零散落的音符,后逐渐展开而贯穿全曲;描写了沙作为整个世界文明的起源之始,在时间的滴答和文化的交融中演变成今天的社会形态。新加坡的马来音乐元素其实融汇了来自丝绸之路的音乐风格,因此在此曲中的琵琶演奏也相对地借鉴了甘布斯的演奏技法。沙的性质,让它可以蜕变成许多种不同的形式。因此作曲者通过这个概念,在这部作品使用了一些不一样的作曲模式与音阶,于各个段落中贯通运用后而发展成生机勃勃的结尾。

《草原狂想》这首作品取材于内蒙古民歌 - 牧歌。引子深厚豪放,由中胡模仿蒙族特色乐器 - 马头琴,为乐曲拉开序幕。之后,牧歌的主旋律先后以独奏或合奏的形式呈现,时而抒情时而狂放,描绘出大草原的壮丽风光。乐曲的结尾,犹如远去的歌声,令人回味冥想。华乐合奏《草原狂想》于2006 年在新加坡首演。之后因为音乐会的需要,曾改编成加入美国爵士组合的爵士版本;笙、管、阮领奏的华乐合奏版本;以及中胡领奏的乐曲片段等多个不同的演出版本。这个简化版的改编乐谱,融合了以上几个版本的元素,并采用比较简单的编配方式,希望优美的牧歌音调,能在更多的乐团中奏响。

未来,华乐系将继续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前行,努力让具有新加坡文化特色的华乐走得更远、更广,为本地乃至国际的文化交流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FROM:新加坡南艺华乐系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