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9日,“领·萃”——中央音乐学院高层次人才专场音乐会于歌剧音乐厅隆重上演,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柯扬,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胡守强出席。
作为中央音乐学院第七届10·15艺术节的重要组成环节,本场音乐会汇集我校高层次人才与中青年教师代表,对中央音乐学院人才培养与教育建设的优秀成果进行了集中展现——以横贯古今的融通气韵新培旧酿;以群英荟萃的杰出造诣领秀芳华;以薪传有自的赓续传承涵育新声。
在攀登之路上,总有我们凝望的榜样。灯光下,他们的风采英姿构筑起向往,舞台外,他们用执着追求铺就登顶长路。一鼓作气有撼岳之势,伴随尹飞(民乐系副教授)铿锵坚实的挥击,本场音乐会在《鼓诗—为一群中国鼓而作》的苍劲中叩响。作为中国民族打击乐的翘楚,三项大赛的大满贯得主,尹飞既具备澎湃酣畅的爆发,又不乏沉毅稳重的控制。群鼓进击如洪流决堤,曹恺中与进击乐团的回应激越着新生锐意。鼓声铿锵,或云雷震震、磅礴豪迈,或雨打碧波、戛玉敲冰。他们的演奏令人体味到,看似“厚重”的大鼓所呈现出的不止粗犷与猛烈,更有轻巧和微妙。在他们的合作中,也迸发出一场巅峰人才代际相续的卓越对话。
所谓顶尖,不仅代表着一门艺术的典范,更象征着能够启思育才的匠心。此次登台的高层次人才代表,不仅自身成就斐然,更有多位“金校徽奖”获得者。他们秉持育人初心,所指导的学生已在文华奖、金钟奖,柴科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布拉格之春”国际音乐比赛等国内外顶级赛事中斩获佳绩,让技艺在教育的耕耘中至臻化境。陈曦(管弦系教授)与原丁(管弦系教授)联袂的《美丽的罗斯马琳》《爱的忧伤》《爱的欢乐》三联奏,以及二人与满燚(管弦系教授)共奏的《钢琴三重奏》(Op.105,第三乐章),技巧精妙而不失稳健,三件乐器的对话自然流畅而不喧宾夺主。从柴科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史上最年轻的首奖获得者、到敲响金钟的艺术指导与“布拉格之春”的引路人,得益于教学相长中的深厚经验,三位演奏家熟稔于技术精度与艺术深度之间的平衡。相比于激情的碰撞,其演绎更令人感到纯熟与从容。
无论是《我爱这土地》中对故土的深情眷恋,抑或《我不朽的里拉琴》那细腻的抒情,女高音石琳(声乐歌剧系副教授)依靠其扎实的气息控制与精准的共鸣处理,情感饱满而不失含蓄。勾抹托摇,苏畅(民乐系副教授)在指尖的动静虚实之间摹写出《枫桥夜泊》的落月清辉、渔火朦胧;和静恬逸,陈雷激(民乐系教授)以吟猱中的清浊迟速为新编作品《二泉映月》注入风骚雅致,不失《太古遗音》之风。倘若说古琴在这首乐曲中所呈现的意象为静凝青寥、阴晴不定的月,那么高白的二胡与冯天石的箫,则在丝竹合和中成为了细流涓涓的泉,悠远婉转,使得全曲并不似华彦钧原版那般凄凉,而更有自然意象的清幽之感。
所谓顶尖,不止于艺术追求的精益求精,也在于紧随时代的创新开拓。今年9月,音乐人工智能与音乐信息科技系主任李小兵教授负责的音乐人工智能与脑科学教师团队被教育部认定为第三批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从世界声源分离大赛冠军,到世界首个多模态胡琴演奏数据集,再到今夜的惊喜——音乐脑机接口“央音一号”,音乐与人工智能领域同样是中央音乐学院培养高层次人才队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李小兵表示,在目前已有成就的基础上,其团队将延续中央音乐学院一代代人薪火相传、接力奋斗的精神血脉,奋力开创面向未来的新局面。
琵琶声出,一如铁马踏震冰河,又如寒鸦悲恸呜咽,一场九里山大战,一部英雄的哀歌。民乐系主任章红艳教授所演绎《十面埋伏》,在长轮缓急中摄出腾腾杀气,于刹弦滚拂间拨出剑影刀光,将原曲中饱满的戏剧性张力挥洒尽致,同时也将“四面楚歌”排阵于舞台之中——台上一人与散布于台下的众人使声音得以在环境中流动,构筑起鲜活的动态声景。这不仅展现出一位成熟演奏家老练纯青的技术,更彰显出其探索发掘古曲经典表现潜力的深邃艺境。
卓越的音乐往往刻录着艺术家来路的温度。对于门德尔松《F小调第六弦乐四重奏》(Op.80)来说,“琥珀四重奏”则更多展现出力量蓬勃的锐气与20年来默契交织出的稳健醇熟。《青玉案·元夕》与《你是我心中的挚爱》中,王传越(声乐歌剧系教授)在含蓄深情与强烈张力间游刃有余,源自从国际舞台到三尺讲台的历练与体悟。《加沃特舞曲及六首变奏》里,居觐(钢琴系教授)在巴洛克式的内敛中流露出克制的热诚,是从骐骥到伯乐的内省。与安天旭共奏的莫扎特《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K. 448)第一乐章,更加凸显她作为一名成熟演奏家的沉稳与自如。而安天旭的演绎则正如其在柴科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上所表现出的气质,以生动和活力彰显自信与勇气。
“我爱你碧波滚滚的南海,我爱你白雪飘飘的北国”,当《我爱你中国》被张怡与王传越缓缓道出,这首《海外赤子》的插曲不免让人想到,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虽为攀登顶峰而游历四海,但仍会回到这片热土,把美好的青春献给祖国。他们是这样一批青年艺术家,虽获文华奖、金钟奖等国内外各重大赛事奖项,已成为受人瞩目的新星,但他们的追求不止于此——当自身拥有了精湛的技艺和丰厚的学识,他们践行着前辈的道路,通过身体力行、言传身教,把艺术的底蕴和技术的精妙传授给学生,为人才培养事业注入新生活力,助力他们在艺术道路上勇攀高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中央音乐学院始终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根本任务,通过本场兼具精湛技艺和艺术底蕴的音乐盛宴,将近年来的人才培养成果与教育建设成效完美展现,彰显当今中国专业音乐教育者的顶尖实力和深厚情怀,以教育者的德艺双馨、孜孜不倦引领新时代人才培养从“高原”迈向“高峰”。
一曲曲作品演绎,彰显的不仅是技艺的精湛,更是一种风骨与传统的鲜活在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本场音乐会凝聚我校近年来引进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项目与获评省部级以上奖项以及国内外重大赛事奖项的中青年教师代表,集中展示我校当今的优秀人才力量和卓越教师队伍,为我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厚植成长沃土;以贯通古今、融汇中外的经典力作为根基,以对传统作品的创新诠释为时代表达,这不仅彰显了我校在人才培养中“承续传统、深研经典”的坚守,更践行了新时代将创新精神贯穿艺术创作全过程的核心理念。我们致力于培养的,是胸怀着坚定文化自信与教育自信,在认知上兼具独立思考与开拓精神的拔尖创新人才。
一代代师道传承,延绵的不仅是润物的无声,更是一条奔流不息的人才江河。“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人才的茁壮成长与有序传承,离不开一代代师者们的奋力托举和谆谆教诲,当学子抵达艺术高峰之际,所承接的亦是一份沉甸甸的使命与责任。从倾力“传道、授业、解惑”,为学科体系奠基立业的前辈先贤;到以卓越的艺术实践“承上启下”,在本场演出乃至当代中国专业音乐教育中闪耀光芒的中坚力量;再到昂扬向上,接续推动文艺事业蓬勃发展的青年才俊。这其中绵延的,不仅是知识与技艺的深化拓展,更是信念的执着坚守与精神的赓续传承。
中央音乐学院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并非单向的知识传递,而是一场代际更迭、薪火相传的奔流不息。我们以“薪火相传、一脉相承”为精神内核,恪守“德艺双馨、立德树人”的育人初心,坚持“技艺精湛、思想精深”的核心要求,以此塑造学校人才培养的卓越范式与崇高价值追求,持续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一次次上下求索,回应的不仅是根基的深厚,更是时代掷向未来的深沉叩问。习近平总书记把人才工作摆在治国理政大局关键位置,“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坚持各方面人才一起抓,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这是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方向指引。中央音乐学院持续探索人才自主培养、“大中小一体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创新形式和崭新路径,将艺术教育与现代化需求、国际视野和长远规划紧密结合,让中国专业音乐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苍鸟群飞,孰使萃之?时代之问,亦是奋进之答。在新时代的壮阔征程上,百舸争流、千帆竞发,我们于代际接力中传承薪火,于守正固本中开拓新境,于扎根人民中厚植根基。正是这传承、创新与情怀的激荡交融,共同催生了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蓬勃气象,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汇聚起磅礴不息的时代伟力!
图:中央音乐学院人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