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2025 第十四届中国-东盟(南宁)音乐周】民族经典音乐作品专场音乐会精彩开演
陈柏亦 华音网 2025-11-03

2025年10月26日20:00,第十四届中国-东盟(南宁)音乐周民族经典音乐作品专场音乐会于南宁三街两巷人民剧场精彩开演,以多元艺术表达编织中国与东盟的文化纽带。

传统与创新碰撞,民族与东盟交融。本场音乐会以民族器乐、民歌与东盟歌舞的多元融合为核心,通过11组风格迥异却又一脉相承的音乐作品,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跨越民族、国界的视听盛宴。

由陈耀星作曲的二胡齐奏《战马奔腾》作为中国民族器乐的经典之作,以二胡的激昂音色模拟战马嘶鸣与奔腾之势。江鸿玉、姚逸阳的二胡齐奏配合陈怡的扬琴伴奏,将草原上万马奔腾的壮阔场景刻画得淋漓尽致,传统弓弦乐器的爆发力在此曲中尽显。

刘德海演奏谱版的古曲《十面埋伏》,由石雨鑫、桂诚蔚的琵琶齐奏,重现了楚汉垓下之战的紧张氛围。琵琶的“扫、拂、绞弦”等技法,将战场的刀光剑影与英雄末路的悲壮感层层递进,是传统琵琶武曲的精彩演绎。

古曲《渔舟唱晚》由蒙石霖、郑雯怡进行古筝重奏,以清新雅致的旋律描绘了夕阳下渔舟归航的江南水乡图景。古筝的琶音与滑音交织,将渔人悠然自得的心境与山水相映的意境娓娓道来,尽显传统民乐的诗意之美。

魏显忠作曲的竹笛齐奏《扬鞭催马运粮忙》作品,由董昊男、王尚的竹笛齐奏与陈怡的扬琴伴奏共同呈现。竹笛的欢快跳音与旋律的流畅性,生动勾勒出粮车滚滚、马蹄声声的丰收运输场景,是现代竹笛作品中“以乐叙事”的典范。

由董昊男、王尚等9位演奏者共同演绎的民乐重奏,将广西民歌《山歌好比春江水》的悠扬与《世上只有藤缠树》的缠绵融为一体。多种民族乐器的和声碰撞,既保留了壮族民歌的原生韵味,又通过重奏形式赋予其现代音乐的层次感。

本场音乐会的“跨界亮点”当属中国-东盟歌舞乐融合表演《春江汇流・东盟风情》。它集结了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中国广西的的五首经典曲目:印尼歌曲《BangawanSolo》(《美丽的梭罗河》);马来西亚歌曲《Rasa Sayang》(《爱的感觉》);菲律宾歌曲《Ewan》(《我不知道》);越南歌曲《See Tinh》(《遇见挚爱》);中国广西歌曲《山好比江好比水》。中外歌手联合演绎,搭配多元舞蹈,展现了中国与东盟音乐、舞蹈文化的音乐对话。

歌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由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教师朱艳雅、周鑫合作,将这首新疆民歌的经典旋律与现代编曲结合。让“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深情追问在传统与现代的声线中更具感染力。

广西艺术学院流行乐团的精彩亮相,更让这场音乐会充满了青春活力。

李奕舟、王诗茹演唱的《山路十八弯》,为这首湖北民歌注入了流行活力。高亢的嗓音与极具画面感的歌词,将鄂西山路的蜿蜒与土家族民歌的山野气息完美融合,展现了民族音乐在流行领域的创新表达。

《青春舞曲》由余沛瑶、孙泽黎、廖嘉颖演唱,用流行音乐传唱经典,尽显年轻一代对经典民歌的动感演绎。

歌曲《高山青》由莫笑萍、于鹤萱、王诗茹演唱,师生同台将这首台湾高山族民歌的质朴与深情展现得淋漓尽致。旋律的起伏与和声的搭配,传递出对高山、原野的眷恋,是海峡两岸民族音乐共鸣的生动体现。

歌曲《赶墟归来阿里里》由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流行音乐11位优秀学子共同演绎,将这首广西彝族民歌改编得充满现代感。民族旋律与摇滚、爵士元素的碰撞,让“赶墟”的热闹场景多了几分潮流气息,是传统民歌“破圈创新”的大胆尝试。

多元融合,共筑音乐桥梁。本场民族经典音乐作品音乐会,不仅让观众领略了中国民族音乐的深厚底蕴,更通过东盟元素的融入,诠释了“音乐无国界,文化共繁荣”的美好愿景。在第十四届中国-东盟(南宁)音乐周的平台上,这场音乐会成为了民族文化传承与国际文化交流的璀璨缩影。

合影留念

这场音乐会既是民族艺术的集中展示,也是中国-东盟文化交流的生动实践,更是一场兼具艺术性与国际化的音乐盛会。

图片|杨粟涵

FROM: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