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2025甲子鼎新·艺工融合——中国民族乐器改革与发展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卢艺 华音网 2025-11-13

11月7日至8日,2025甲子鼎新・艺工融合 —— 中国民族乐器改革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举办。本次大会由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与上海交大党委宣传部联合主办,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乐器改革制作专业委员会、上海交大自动化与感知学院、上海交大人文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等单位联合承办,上海吾调艺术、上海戴氏琴弦、北京钧天坊古琴等民乐企业联合协办。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全国政协委员、琵琶演奏家吴玉霞,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副秘书长宋阳,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乐器改革制作专业委员会会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古琴制作家王鹏,北京民族乐器厂原技术厂长、中国民族乐器改革专家丰元凯,沈阳音乐学院教授、箜篌制作家赵广运,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主任、人工智能音乐疗愈重点实验室主任刘灏,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古筝演奏家孙文妍,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古琴演奏家戴晓莲,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国家移动超声探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韦岗,东北林业大学教授、木材科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刘镇波,民族乐器制作与修复专家沈正国,湖州师范学院讲师、作曲家林舒瑜,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副研究馆员蒋薇,上海交大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胡薇薇,人文学院党委书记齐红,自动化与感知学院院长杨博,副书记周全,副研究员卢艺等来自全国民乐领域的众多高校、研究院所、企业等代表出席会议。

开幕式上,胡薇薇、吴玉霞、王鹏分别代表大会主办方、承办方致辞,开幕式由周全主持。

丰元凯、孙文妍、刘灏、卢艺、刘镇波、沈正国、林舒瑜、蒋薇分别作题为“中国民族乐器改革的历史自觉与智能时代新使命”“S型21弦尼龙钢丝缠弦筝的成功改革对古筝发展的影响”“教-创-演-研一体化视域下中国乐器音乐表演的教学实践与AI融合创新”“高灵敏弱振声学成像技术研究及民乐改革应用探索”“民族乐器木材的声学特性研究及思考”“中国传统乐器改良与共识”“古律新声-明代魏氏乐琵琶的音源制作与当代启示”“玉振金声的遥响与今扬——华夏古乐器文物复原的解密与践新”大会报告。

卢艺组织并主持“民乐智能化发展与产业创新”圆桌论坛。与会嘉宾共同回顾近60年甲子民乐改革 “坚守开拓、传承创新” 的历程,明确改革需构建跨越多学科的系统工程,当代民乐人既要守护精神血脉与美学根基,更要以“艺工融合”思维引领,拥抱AI、大数据、新材料等技术,探索教育、科研与产业协同创新的新模式。

基于大会达成的发展共识,多家协办单位联合发布 “共建艺工融合新范式,发展民乐产业新生态” 联合倡议,呼吁整合艺术、科技、行业资源,围绕乐器数字化、智能制造、AI 辅助等方向深化交叉融合,以助力文化强国建设,推动民乐创新发展。


此外,大会围绕中国乐改60年甲子历程回顾与经验总结、中国民乐的文化传承与发展、民族乐器改革的科学化、民族乐器创新设计与产业化等议题,结合前期征文设置4场平行分论坛,为学术研究、工艺革新与产教融合搭建高水平交流平台,加速民族乐器体系完善与协同发展。大会为组委会综合评议选出的 “优秀论文” 作者颁发奖励。

大会期间,还同期举办了“民乐大师进校园暨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专场音乐会,王鹏、戴晓莲、祁瑶、钟之岳、丁传明、彭丽颖、宁玲娟、樊艺倩、刘小冈等民乐演奏家与交大学生民乐团、上海熏风乐社等同台演出。演出既传递传统曲目的古朴浑厚,亦演绎当代风尚的激越铿锵,集中展示60年乐改的乐器、音乐作品成果,完美呈现了交大多年来学生美育成果。

作为本次大会承办单位,上海交大自动化与感知学院积极推动艺术与科技深度融合,以助力民族乐器产业迈入“以艺启工、以工育美”新阶段。未来,各方将协同发力,进一步打破传统民乐专业壁垒,搭建跨学科协同创新平台,共同提升中国民乐的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

FROM:上海交大自动化与感知学院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