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以东,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管乐与打击乐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打击乐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音乐家协会民族打击乐学会会长。长期从事中国打击乐专业教学、演奏和科研工作,尤其在教学层面的教材建设成绩突出。主持或参与多项科研课题:北京市教委“人才强教”学术创新团队项目“中国民族器乐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创新团队”成员,承担子课题“中国打击乐教程”(系列)的创编任务;完成北京市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节奏与打击乐基础训练研究”;中国音乐学院首批入选北京市人才强教“长城学者培养项目”获得者;获中国音乐学院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和精品教材一等奖;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材课件”重点项目奖项。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承办大型国家课题项目《华乐大典》(打击乐卷)执行副主编;国家艺术基金和北京文化艺术基金项目以及“新绎杯”华乐论坛杰出民乐演奏家等殊荣获得者;曾在《中国音乐》、《人民音乐》发表《金锣之声,光彩炫目》、《对中国“民打”专业学科定位及发展现状之思考》等10余篇论文;出版《中国打击乐教程》(系列)一至六册,《节奏与打击乐训练》,中国音乐学院打击乐考级教材《中国鼓》、《小军鼓》等教材,填补了该领域的多项空白;录制、出版打击乐作品与演奏专辑《鼓上铜乐》,教学VCD《快乐学打击乐》和《王以东主奏吹打乐专辑》;创作《鼓上飞舞》 《鼓上铜乐》 《鼓上舞龙舟》 《鼓威》 《鼓点乐拍》 《踏竹》 《八音和鸣》 《哒卟亚克西》等多首打击乐作品,其中部分曲目被列为国家级各类民族器乐和打击乐比赛的指定曲目。多次参与国内外重大艺术表演活动,曾作为中国交响乐团演奏员、华夏室内乐团演奏员以及华夏民族乐团独奏家,出访世界各地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外举办《鼓威》 《击乐天空》 《打击风》 《敲击鼓魂》 《鼓乐四季》等专场音乐会。多次担当国家级各类民族器乐和打击乐比赛的评委,指导的学生多人次获奖,本人获“园丁奖”和“优秀指导教师奖”。
北京民族乐团打击乐演奏员,硕士研究生, 自幼学习打击乐,两次以全国第一名考入中国音乐学院攻读学士和硕士学位,师从中国音乐家协会民族打击乐协会和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打击乐专业委员会会长王以东教授和王军副教授学习打击乐。
2012年获得文化部举办的第四届文化艺术院校奖青年打击乐组最高演奏奖第一名。曾为中国音乐学院研究生会主席,紫禁城青年室内乐团和行乐室内乐团的打击乐演奏员、大学期间曾多次参与王以东教授的教学CD、民族打击乐音源采样的录制。并参与电影《厨子戏子痞子》《前任攻略》等多部电影的音乐制作与录制,以及参加《奔跑吧》,《中国之星》,《星光大道》等电视节目录制,多次与中国国家交响乐团、总政歌剧团、中央民族乐团等合作演出,并出访美国、日本、俄罗斯、澳大利亚、德国、荷兰、爱尔兰、韩国、坦桑尼亚等亚欧非十余个国家,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和赞赏。
王以东,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管乐与打击乐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打击乐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音乐家协会民族打击乐学会会长。长期从事中国打击乐专业教学、演奏和科研工作,尤其在教学层面的教材建设成绩突出。主持或参与多项科研课题:北京市教委“人才强教”学术创新团队项目“中国民族器乐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创新团队”成员,承担子课题“中国打击乐教程”(系列)的创编任务;完成北京市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节奏与打击乐基础训练研究”;中国音乐学院首批入选北京市人才强教“长城学者培养项目”获得者;获中国音乐学院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和精品教材一等奖;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材课件”重点项目奖项。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承办大型国家课题项目《华乐大典》(打击乐卷)执行副主编;国家艺术基金和北京文化艺术基金项目以及“新绎杯”华乐论坛杰出民乐演奏家等殊荣获得者;曾在《中国音乐》、《人民音乐》发表《金锣之声,光彩炫目》、《对中国“民打”专业学科定位及发展现状之思考》等10余篇论文;出版《中国打击乐教程》(系列)一至六册,《节奏与打击乐训练》,中国音乐学院打击乐考级教材《中国鼓》、《小军鼓》等教材,填补了该领域的多项空白;录制、出版打击乐作品与演奏专辑《鼓上铜乐》,教学VCD《快乐学打击乐》和《王以东主奏吹打乐专辑》;创作《鼓上飞舞》 《鼓上铜乐》 《鼓上舞龙舟》 《鼓威》 《鼓点乐拍》 《踏竹》 《八音和鸣》 《哒卟亚克西》等多首打击乐作品,其中部分曲目被列为国家级各类民族器乐和打击乐比赛的指定曲目。多次参与国内外重大艺术表演活动,曾作为中国交响乐团演奏员、华夏室内乐团演奏员以及华夏民族乐团独奏家,出访世界各地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外举办《鼓威》 《击乐天空》 《打击风》 《敲击鼓魂》 《鼓乐四季》等专场音乐会。多次担当国家级各类民族器乐和打击乐比赛的评委,指导的学生多人次获奖,本人获“园丁奖”和“优秀指导教师奖”。
曲作者于2014年春创作了这首作品,并经作曲家关迺忠先生编曲配器而成。达卜是维吾尔族同胞对新疆手鼓的称谓,“亚克西”是维吾尔语“好”的意思。
乐曲的旋律、节奏、节拍与调性转换以及演奏姿态等方面的变化都很丰富,音乐风格也比较贴近维吾尔族所特有的木卡姆音乐特色。再现段落前面的部分,演奏者将手鼓置于双腿之间的演奏所产生的多种音色变化,则体现了手鼓丰富多变的表现力,并赋予乐曲以新意。乐曲音乐情绪明快、活泼而又富于情趣;结构布局紧凑、简捷而又富于变化。乐曲一开始以3/4拍和4/5拍交替出现的节拍变化,使音乐律动极具舞蹈动感,在随后的7/8拍和4/4拍节奏的应用上也体现出维吾尔族的木卡姆音乐形象。乐曲中段部分,通过多次变化手鼓演奏方式而产生的多种音色变化、运用多变的演奏手法而产生丰富的色彩及音响效果,直到乐曲再次呈现主题时,手鼓简洁的华彩段落的技巧展示,使全曲音乐具有酣畅淋漓、一气呵成的感觉,极具舞台演出效果。
这首手鼓与乐队《达卜亚克西》的音乐风格极具维吾尔传统音乐特色,其旋律明快、流畅,具有欢快、热烈而又活泼的舞蹈场面,充分表现维吾尔族同胞能歌善舞,爽朗豁达的性格和庆祝节日的欢乐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