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春龄
(1921年9月14日-2018年5月22日)
陆春龄,1921年9月14日生于上海,上海音乐学院教授,著名笛子表演艺术家,中国笛子一代宗师。有“魔笛”“神笛”“笛王” 之美誉。
陆春龄教授半个多世纪的艺术实践形成独特的艺术流派,他不仅整理改编了《鹧鸪飞》《小放牛》《中花六板》《行街》《梅花三弄》等名曲;还创作了《今昔》《喜报》《江南春》《奔驰在草原上》《普天同庆》《练兵场上》(笛子协奏曲)、《月下思亲人》《节日舞曲》(巴乌独奏)、《天和》(箫、笛协奏曲)等脍炙人口的经典乐曲,并创作了大型的笛子与男女声大合唱的协奏曲《抗震救灾精神放光芒》,这是陆春龄教授深受四川汶川、青海玉树、甘肃舟曲以及美洲海地等重大地震和自然灾害中人们奋起救灾精神感染而写的新作品。
陆春龄教授的作品集中反映了建国以来各个历史阶段人民的思想、情绪、愿望和利益,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和精神风貌。这些作品引人入胜,令人神往,赏心悦目,感人至深,给人们以真善美的享受。他亲身经历国内外许许多多的艺朮实践,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人民独立广场为10万人演出,当地报社评论道“枪声不能维持秩序,笛声征服了10万观众”。他常到医院、矿山、农场、部队甚至深入街道里弄小区为一个人作专场演出。他始终为人民而创作,为人民而演出,其情其景感人至深。
陆春龄教授在笛子艺术领域的重大贡献和成就,受到了党和人民的赞誉与肯定,并获得众多荣誉:1986年,荣获首届上海文学艺术奖;1989年,一曲《鹧鸪飞》及《梅花三弄》荣获中国首届金唱片奖;1992年,荣获国务院颁发的文化艺术突出贡献奖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3年,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拉法叶市获荣誉公民称号并被授予金钥匙奖;1999年,荣获上海市老有所为精英奖;2004年4月,荣获《中国民乐终身贡献奖》;陆春龄教授于2008年被中国文化部命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江南丝竹》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8月,荣获国际中华文化艺术交流展演协会、香港国际音乐家联合会终身成就奖;2009年11月,荣获中国文联、中国音乐家协会授予的第七届中国金钟奖终身成就奖;2010年,荣获上海市委宣传部授予的上海文艺界终身荣誉奖;2011年,荣获共和国杰出艺术家奖;2012年3月,受鼎艺华乐团邀请在新加坡环球大剧院演出,获美国纽约世界终身成就奖;2012年7月,荣获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颁发的《第七届荣誉委员奖》。其事迹被《中国人名大辞典》(当代人物卷)《中华人民共和国功臣大辞典》《中国当代高校教授大典》《劳模风采》等收录。
陆春龄教授自上世纪50年代起,先后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第五、第六届政协委员,上海市第三、四、五届人大代表。曾作为上海及全国劳动模范多次赴北京参加全国文教群英会。先后八次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人民音乐的文化使者”,受到邓小平、江泽民等中央领导的关怀。他先后访问了7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受邀赴港澳台地区演出,同胞之情尤为浓郁,其笛子艺术的学术讲座更为同行所称道。他善于吸纳中外民间笛类乐器的优秀精华,极大丰富了中国与各国人民的文化交流,增进了各国人民的友谊,被誉为“人民的音乐家”。
陆春龄教授培养了无数海内外竹笛艺术人才,以人为本,德育至上,孜孜不倦地传播着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生命不息,笛声长鸣,“愿为人民吐尽丝”是他的毕生座右铭。
范临风,著名青年竹笛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竹笛专业讲师,同时主持开设江南丝竹八大曲重合奏课程,“晨光学者”,CCTV民族器乐电视大赛、“文华奖”、全国竹笛邀请赛三连冠获得者,全国竹笛邀请赛、“上海之春”竹笛邀请赛优秀指导教师,上海音乐学院唐俊乔竹笛乐团副团长,“七弦情”上音新锐民族室内乐团创始人,师承著名笛子演奏家、教育家、博士生导师唐俊乔教授。
范临风先后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和上海音乐学院,获得学士与硕士学位。在她求学期间,师从著名笛子演奏家唐俊乔教授,并得到笛界泰斗陆春龄先生的指点。2015年,她作为第一位民族乐器演奏家,受邀赴瑞士日内瓦音乐学院交流访学,在海外传播中国文化的同时也跟随著名巴洛克长笛演奏家Serge Saitta学习不同于民族吹管乐的演奏技巧。早在学生时期,范临风已是各大演奏比赛的常胜将军。任职中央音乐学院后,所教授的学生也多人在北京全国竹笛邀请赛、“上海之春”竹笛邀请赛等国家级重要赛事中获得专业组金、银大奖。
范临风的演奏足迹已覆盖美国,法国、日本、德国、瑞士、新加坡、马来西亚及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合作的乐团包括上海交响乐团、上海爱乐乐团、上海民族乐团、上海城市交响乐团、上海轻音乐团、澳门中乐团、深圳交响乐团、法国尼斯交响乐团,合作的指挥家包括:曹鹏、余隆、绍恩、彭家鹏、陈燮阳、张亮。范临风还曾多次受邀于2009年、2014年、2017年和2019年在上海贺绿汀音乐厅和东方艺术中心成功举办个人竹笛专场音乐会。同时,她也是CCTV《风华国乐》栏目的常驻演奏家。在她演奏生涯中,最受瞩目的有:2019年她作为竹笛独奏演奏家,携手中央音乐学院管弦乐团,在卡内基音乐厅演奏著名作曲家郭文景先生的竹笛协奏曲《愁空山》;2020年她受邀作为嘉宾演奏家参与上海国际独立音乐季,首演旅美作曲家秦榛与汪海蓓创作的两首风格截然不同的新作品,以音乐的形式呼吁和平与团结,该事件连续三天登上美国时代广场纳斯达科大屏幕,并受到了中国笛子网等多个音乐媒体的持续关注。
首演作品:秦文琛竹笛独奏曲《咏笛》、郑阳竹笛协奏曲《归去来兮·雪山之恋》等作品,录制出版《起风了》个人专辑,主持上海市教委2018年度“晨光计划”项目《走近非遗三部曲——以江南丝竹八大曲《行街》和《欢乐歌》的当代传播为例》、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项目《用中国传统音乐说中国故事——“互联网+”中华传统音乐美育课程体系建设》、2020年度中央音乐学院科研资助计划项目《中国传统音乐人工智能化记谱研究——江南丝竹为例》。
除了以独奏演奏家的身份参与音乐会的演奏,专辑的录制,范临风在近年来也积极寻求科技与传统音乐演奏的结合,拓展着她的音乐领域。她曾受邀做为竹笛演奏家为德国音频应用公司Sonuscore录制竹笛与箫的音色采样;该采样被制作成两套音色库在世界范围内发行。在2019世界5G大会上,她作为中央音乐学院的代表,运用5G+4K技术呈现远程音乐互动教学,得到了中国工信部、教育部等相关领域部门和单位的高度认可。
作曲家,国家一级作曲。上海民族乐团终身艺术顾问,苏州民族管弦乐团艺术顾问,历任上海民族乐团团长、艺术总监,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民族音乐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荣誉会长。享受中国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主要作品有:琵琶协奏曲《花木兰》(获2013年第二屆华乐论坛民族管弦乐协奏曲经典作品奖)、《王昭君》;合奏《东海渔歌》(与马圣龙合作)、《春天》组曲、《星岛掠影》组曲、《将军令》《大地回春》《路》;乐队协奏曲《八音和鸣》;音诗《岁寒三友——松、竹、梅》(获2012年首屆华乐论坛民族管弦乐经典作品奖);音诗《忆江南》;《在那遥远的地方——西部民歌主题组曲1》《可爱的玫瑰花——西部民歌主题组曲2》;二胡协奏曲《望月》;中阮协奏曲《塞外音诗》;古筝与弦乐队《山水》三弦协奏曲《草原》;曲笛、古筝双协奏曲《牡丹亭》;琵琶、三弦双协奏曲《双档——说书人》;弹拨乐合奏《三六》《驼铃响叮当》《喜悦》;江南丝竹《春晖曲》《绿野》《瀛洲新韵》《清清洋山河》;小合奏《京调》《苏堤漫步》;重奏《激流》《江南风韵》;音乐朗诵《琵琶行》《兵车行》等。
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顾冠仁弹拨乐合奏曲选》,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顾冠仁弹拨乐作品集》《顾冠仁民族管弦乐作品集(合奏曲卷)》《顾冠仁民族管弦乐作品(协奏曲卷)》,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顾冠仁民族器乐重奏及小型合奏曲集》《顾冠仁新江南絲竹曲集》。先后在《人民音乐》上发表了《努力发展民族乐队交响性功能及交响性创作手法》《谈大型民族乐队的音响问题》《传统民间音乐素材在创作中的运用》等论文。
从2005年起,先后由新加坡华乐团、山东民族乐团、江苏演艺集团民族乐团、上海民族乐团、中央音乐学院青年民族乐团、广东民族乐团、台北市立国乐团、香港中乐团、加拿大庇诗中乐团、沈阳音乐学院民族乐团、中央民族乐团、新加坡鼎艺团、苏州民族管弦乐团等举办了“顾冠仁作品音乐会”。
《奔驰在草原上》是一首歌颂草原牧民新生活的笛子乐曲,散板部分抒情优美,节奏自由,描写草原上牧羊人纵情歌唱的情景。快板部分明朗豪放,在连音和顿音奏法交替出现中,曲调显得流畅,跳跃,最后通过以马群奔驰,牧民歌唱的描写,表现出翻了身的公社牧民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