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曲《百鸟引》
原为安徽民间唢呐名曲,后经当地著名民间艺人尹明山(已故)加工整理,移植于笛子,表现了百鸟相引,春光明媚的丰富意境。1961被年原上海民族乐团何无奇团长以及著名笛子演奏家陆春龄发现后,重新整理成为现在的《百鸟引》。
自由悠扬的引子运用了富于特色的柔滑音与气滑音,旋律优美。中间出现了几声清脆的鸟叫声,打破了大自然清晨的寂静。紧接着的第一部分的中板段落,徵调式的旋律生动流畅,十分活跃,描绘了鸟儿在大自然中欢乐地歌唱;音区、力度的对比,表现了鸟儿忽高忽低、时远时近的飞翔姿态。
全曲最精彩的是模拟群鸟鸣叫的第二部分。它在乐队欢快活跃的固定音型伴奏上展开。笛子的自由节奏和乐队的伴奏形成对比,笛子以滑音、花舌、吐音、飞指、气霍音等技巧模拟各种鸟叫声,维妙维肖,展现了百鸟争鸣,生机勃勃的自然美景。
尾声部分生动地描绘了春花烂漫、群鸟欢舞的动人情景。笛子以宽广的气息,奏出逐层向上的旋律,随后以民间的双气音奏法奏出快速的同音进行,把情绪推向高潮。最后又再现了鸟鸣之声,与引子首尾呼应。
整首乐曲结构精炼、形象鲜明,同时又充满着强烈的乡土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