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竹笛协奏曲《归去来兮·雪山之恋》范临风竹笛演奏
华音网
范临风 竹笛协奏曲 《归去来兮·雪山之恋》
演奏:范临风
作曲:郑阳
指挥:谭利华
乐团:中国交响乐团
作曲:郑阳

中国85后青年作曲家,2006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本科,2010年保送作曲专业硕士研究生,2014年作为北京市优秀毕业生以优异成绩毕业。师从著名作曲家、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秦文琛教授。

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作曲与作曲理论学会理事。2016年G20(二十国集团)国际峰会“最忆是杭州”大型水上情景表演交响音乐会音乐主创成员。2017年金砖国家厦门峰会“扬帆未来”文艺晚会音乐主创成员。2019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文艺晚会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奋斗吧 中华儿女》音乐主创成员。2020中央军委慰问驻京部队老干部迎新春文艺演出音乐主创成员。

作品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时代交响——中国交响乐作品创作扶持计划”、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庆祝建党100周年军事文艺重点选题”、国家艺术基金、中国文联艺术基金、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交响乐作品回顾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交响乐作品展演、“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中宣部重点出版物选题等。

作品荣获“美国巴洛基金国际作曲比赛”冠军大奖,并在“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全国交响乐作品比赛”、“帕拉天奴杯作曲大赛”等国内外作曲比赛中斩获重要奖项。

接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北京现代音乐节、深圳“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美国巴洛基金中心、波兰“华沙之秋”国际音乐节、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音乐季、中国东盟国际音乐周、青岛海洋国际音乐季等国内外各类重要委约创作。

创作作品涉猎广泛,包括:交响乐、交响合唱、交响诗、交响音画、交响戏曲、协奏曲、歌剧、合唱、室内乐、独奏、艺术歌曲、影视音乐、舞蹈音乐等。多部作品在国内外10几个国家由30余个知名乐团广泛公演,均获很高评价。部分作品的乐谱与音像已在人民音乐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等出版发行。多篇学术论文在《人民音乐》、《音乐创作》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其部分作品的文化意义与艺术价值获得《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的高度评价与肯定。近几年来,郑阳的创作得到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著名作曲家叶小纲院士的指导与支持。

代表作品:

交响乐《千里》(2011)Op.12

打击乐协奏曲《黎明的桅杆》(2014-2015)Op.18

交响乐《远去的桅杆》(2017)Op.24

交响诗《穿越时空》(2018-2019)Op.27a

歌剧《聂小倩》(2018)Op.29

交响音画《逐风的桅杆》(2019)Op.34

竹笛协奏曲《归去来兮-雪山之恋》(2019)Op.35

声乐协奏曲——为双女高音与管弦乐队而作《皇英》(2019)Op.36

民族管弦乐《紫禁三和》(2020)Op.37

大型无伴奏混声合唱《中华涅槃——甲子殇兴》(2009)Op.10

室内乐《悬空寺》(2012)Op.15

室内乐《飞逝的圣河》(2014)Op.19

艺术歌曲《又唱老山兰》(2015-2018)Op.23 No.1

混声合唱《向战而行》(2018)Op.23 No.5

民族管弦乐交响诗套曲《大运河》(2020-2021)Op.38

大型交响合唱套曲《琴岛畅想——新新山海城》(2020-2021)Op.39

演奏:范临风

范临风,中央音乐学院竹笛专业教师,国家艺术基金青年创作人才项目获得者,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主要参与者,非遗“竹笛艺术”中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教育发展联盟副主席,CCTV民族器乐电视大赛、“文华奖”、全国竹笛邀请赛三连冠获得者,荣获国家级、省部级奖项二十余项。她在国际舞台上屡次展现竹笛艺术,深受业界与媒体关注,并多次受邀参加中央电视台、中国广播电视总台的节目录制。范临风不仅在演奏领域取得显赫成就,还活跃于科研领域,探索人工智能与传统音乐的创新结合,并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推动竹笛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荣获“晨光学者”称号。范临风在传统与现代、民族与国际、艺术与科技的交汇处不断创新,推动竹笛艺术的多元发展,成为当代竹笛艺术的领军人物。

范临风的足迹遍布全球,与中央音乐学院交响乐团、中国交响乐团、法国尼斯交响乐团、上海交响乐团、中国爱乐乐团、上海民族乐团、澳门中乐团等知名乐团合作,在卡内基音乐厅、上海音乐厅、东方艺术中心等世界级舞台上留下精彩瞬间。她曾在卡内基音乐厅演奏郭文景的《愁空山》和秦文琛的《苍山序》,推动竹笛艺术在当代音乐创作中的发展。她的演出多次受新华社、中国驻纽约总领馆、CGTN等权威媒体报道。2020年,她参与旅美作曲家秦榛创作的《No One Is an Island》登上纽约时代广场,展示了她跨界音乐的创新精神。

范临风曾与众多指挥家如俞峰、陈琳、曹鹏、余隆、绍恩、王甫建、彭家鹏、陈燮阳、谭利华等合作,首演多部竹笛独奏与协奏作品。她的合作作曲家包括郭文景、秦文琛、郑阳、徐可等,为竹笛艺术在当代音乐语境中的发展贡献力量。她举办个人音乐会及讲座20场,足迹遍及上海贺绿汀音乐厅、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上海音乐厅等地,并出版专辑《起风了——范临风笛箫作品专辑》《丝竹生生——范临风江南丝竹作品专辑》。作为CCTV、CMG的常客,她常年出现在《风华国乐》《音乐公开课》等栏目中,积极推广竹笛艺术,推动其在传统与现代语境下的多元发展。

范临风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曾就读上海音乐学院附属中学,师从著名笛子演奏家、教育家、博士生导师唐俊乔教授,并取得硕士学位。求学期间,得到笛界泰斗陆春龄先生的指点,并受邀赴瑞士日内瓦音乐学院交流访学,在海外传播中国文化的同时,也跟随著名巴洛克长笛演奏家Serge Saitta学习。

除了卓越的演奏事业,范临风致力于竹笛艺术的教育推广及学术研究。她多次受邀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表演讲,主持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推动竹笛艺术在人工智能、数字音乐等领域的融合发展。她获评北京市高校“优质本科课程”重点项目,并被认定为“北京高等学校优秀专业课(公共课)主讲教师”。她还曾在26th CHIME conference、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22届年会、杨荫浏讲坛等学术会议上发言。

范临风的艺术探索不仅扎根于传统,更不断拓展竹笛艺术在当代语境中的可能性。她长期深入江南丝竹、昆曲、粤乐、南音等传统音乐领域进行采风调研,推动非遗音乐的当代传承,并担任中央音乐学院江南丝竹教师,同时受聘为上海长三角江南丝竹联谊会常务理事。与此同时,她积极探索科技与竹笛艺术的结合,受邀为德国Sonuscore录制竹笛与箫的音色采样,并与中央音乐学院人工智能系合作研究竹笛演奏与AI技术的结合,成功申请相关专利。她还代表中央音乐学院在世界5G大会上运用5G+4K技术呈现远程音乐互动教学,获得中国工信部和教育部的高度认可。她的科研与教学工作,使竹笛艺术在传统与科技交汇的新时代焕发新生,为竹笛艺术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视野和可能性。

范临风的音乐与学术成就,使她成为中国竹笛艺术在世界舞台上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持续推动竹笛艺术的多维度发展。

乐曲《归去来兮·雪山之恋》

白色是属于雪山的颜色,代表纯洁神圣的精神世界。云南的雪山一直以来都以“圣洁纯净、遗世独立”的印象令人心驰神往、满怀敬畏。终年不化的冰雪,见证了千百年来人们无数次虔诚朝圣、勇攀高峰。抵达雪山之巅时人们领略到的景色是无法比拟的,一路感怀便在灵魂深处获得了升华,促使我们站在全新的维度对于生命、信仰、理想、情感进行认识与思考。

阅读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