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家、指挥家,中国音乐学院合奏课教师。四十余年致力于民族管弦的创作编配指挥及教学,在民族乐队的训练、表演及指导方面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在长期的教学和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乐队经验,磨砺出不寻常的乐队感。多年来创作了多首乐队作品,多部民族歌剧的配器及大量的民歌的编配工作。作品简洁、单纯力求精致、丰满的效果。既强调了乐队的融合性,又赋予每种乐器的发挥空间,给人一种好听、易记、不失奇巧的听觉享受。
2021年被民族管弦乐协会评为“民族音乐终身成就奖”。多年来出版了《民歌欣赏100首》(录音、编配、指挥)、国家“十四五”重点出版物《中国民歌知多少》(录制、编配、指挥)、《古筝重奏合奏曲集》《中国弹拨乐曲集》《中国民族管弦乐合奏曲集》、中国音乐学院《葫芦丝、巴乌考级教材》及数百首中国民歌的编配。
创作了葫芦丝和乐队《苗山掠影》、古筝和乐队《杜鹃花儿开》《孟姜女随想曲》,笙和乐队《太行乡情》,笛子独奏曲《喜报到山村》《麦西莱普》《我的新机床》。
著名笛子演奏家,教育家,口笛发明家,国家一级演员,现任乌克兰国立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孔子课堂教授,曾任美国中田纳西州立大学孔子学院中国音乐中心教授,中国戏曲学院客座音乐教授,曾任中国广播民族乐团笛子首席、管乐声部长,“九·三”学社中央文工委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竹笛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全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北京竹笛文化发展协会副会长,北京乐器学会葫芦丝巴乌学术协会会长。
代表作品:《绿洲》、《南山吟》、《江河水》、《麦西莱普》、《敦煌印象》等。
1980年首创“双吐循环换气法”演奏帕格尼尼的《无穷动》,震惊笛坛。1982年研制出“音阶口笛”,并于2004年获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ZL00107768.6)。1987年参与录制由台湾“福茂唱片公司”出版的《北派名家名曲》笛子专辑;在科影厂的《中国民族管弦乐队》电影中演奏各种管乐器。1989年由中唱成都公司出版《中国笛子》个人专辑,后多次再版为《笛魂》、《中国笛子十大名曲》等。1989年4月15日李增光在CCTV举办的“山城杯”全国首次笛子专业电视大奖赛中,首演《绿洲》——“双吐循环换气”第一曲,获初赛总分第一名,决赛三等奖。1994年为新加坡“风格唱片有限公司”录制管乐协奏曲《敦煌印象》;1995年在CCTV“星期音乐会”中,与中国广播交响乐团合作演奏了《新编苗岭的早晨》,引起世界音乐界的极大兴趣,此后多次在国内外音乐厅演奏“音阶口笛”至今;
在1995年“富利通杯”国际中国民乐独奏大赛中,获优秀表演奖;1997年与人合作研制出“调音孔半音阶笛”获文化部“科技进步三等奖”。2004年由“中国音乐家出版社”出版《快乐学竹笛》教学VCD;2007年由“环球音像”出版《竹韵》笛子专辑;2008年11月1日在西安音乐学院举办《长安笛韵》个人独奏音乐会,随后由“天天音像”出版《长安笛韵》DVD光盘;与2017年8月20日在北京举办“东风第一枝”个人独奏音乐会。四十多年来李增光为影视及国内外多家唱片公司录制大量声像制品,受到音乐界的追捧。
李增光2013年至2015年还在中国杭州,福州,泉州,莆田和石狮等地成功举办了五场独奏音乐会。2016年9月他受国家汉办和中央音乐学院委派赴美任教以来,在孟菲斯、纳什维尔、辛辛那提、圣保罗、芝加哥和圣何塞各种的场地多次独奏,举办了两场个人独奏音乐会,并于2017年4月29日在美国圣荷塞成功举办“光风霁月”父女笛子独奏音乐会。他于2017年2月25日在中田纳西大学音乐厅与MTSU交响乐团合作首演交响版《绿洲》,取得巨大成功,此视频发布仅十天网上累计点击过四千人次,受到专业人士的高度赞赏。
李增光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多次在各地大专院校做笛子讲座,所教的学生遍及世界各地,例如:胡亮,现供职扬州音乐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魏荣,现供职深圳龙岗新亚洲学校高级教师,深圳市地方领军人才,2009年“上海之春”竹笛赛金奖;宁英杰,现供职北京歌舞剧院笛子独奏演员,主演;张莹莹,现供职武汉音乐学院青年教师,2008年第三届“政府文化艺术奖”青年专业组奖金奖;李霁帆,现供职爱乐音专(美国加州圣何塞)青年教师。
李增光还曾出访过美国、乌克兰、日本、菲律宾、新加坡、印度、泰国、蒙古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均获成功,1986年新加坡《联合早报》以“口出奇音的李增光”为题发文,称其为“绝技”;《北京日报》及中央电台、北京人民电台分别刊播专题报导;2016年11月国家核心级刊物《乐器》,以“为笛增光——记著名笛子演奏家、口笛发明家李增光”专刊介绍;传略辑入《中国音乐家辞典》、《中国当代文艺名人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国魂一跨世纪中华兴国精英大典》、《二十世纪国乐人物志》,被誉为“增中华民族乐器之光”。
这首乐曲描写了收获季节,姑娘身穿盛装、载歌载舞,品尝着甜美的葡萄酒,在葡萄架下用优美的歌声,婆娑的舞姿倾诉着丰收的喜悦和对未来的憧憬,整曲快乐热列,极富感染力。
麦西来甫,也可以音译为麦西莱普,在维吾尔语中意为"集会"、"聚会",是维吾尔族人民集取乐、品行教育、聚餐为一体的民间娱乐活动。
按旧俗,麦西来甫一般都在农闲时举办。同村或同街的男女老少都可参加。在主持人的示意下,来宾首先享用丰盛的瓜果饭食,然后便开始歌舞与游戏活动。民间乐队在卡龙琴的引奏和大小手鼓的击奏下,奏起悠扬舒缓的乐曲,民间歌手引吭高歌,在座的人们便纷纷离座,慢旋轻拂跳起麦西来甫舞。舞蹈的动作形象地表现出维吾尔人民在旷野里群舞、狩猎、狂欢的场面,舞蹈由平稳转为激烈,忽而旋转,忽而滑冲,忽而微颤,舞姿富于变化。
为了使麦西来甫活动丰富多彩,晚会过程中常常穿插一些小游戏,如敬茶舞、鞭带舞、对诗、判官司等,使整个麦西来甫活动自始至终充满欢声笑语和盎然的情趣。
麦西来甫一般由各家轮流主持,并准备适当饭菜招待客人。50年代以来,麦西莱甫活动更加活跃,民间嫁娶及节日期间多有举办者。它已成为普及和提高群众文学艺术活动,开展群众文化娱乐的最好形式。人们通过麦西莱甫的各种活动抒发自己的感情,歌颂美好的现实生活,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悦。
麦西来甫有其惯例及准则,破坏者要受惩罚或被禁止参加。因此它又是对青年进行道德教育、传统习俗教育、文化教育、集体主义精神教育的一种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