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2019年12月18日
曾永清,1944年生于天津,笛子表演艺术家、教育家、作曲家,新中国第二代笛子表演艺术家代表性人物,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歌舞团国家一级演奏员,中央音乐学院特聘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代表作品有《草原巡逻兵》、《麦收》、《沂蒙山歌》、《秦川情》等。
1955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主修笛子。1961年升入大学,1966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师承冯子存、刘管乐、赵松庭等十二位笛子演奏家,掌握北派、南派等多派笛子演奏风格,并创作多首笛子独奏曲。曾出访美国、法国、瑞士、希腊、日本等国,获得极高的国际声誉。曾永清一生为中国民族音乐事业及笛子表演艺术领域中演奏、创作、教学、理论等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9年12月18日20时,曾永清先生在家安祥离世,享年75岁。2019年12月22日上午9点在八宝山殡仪馆梅厅举行遗体告别仪式,曾永清先生的亲友、总政歌舞团领导、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领导、艺术院团代表、音乐学院教师、学生等近三百人前来参加,挥泪送别。
著名青年笛箫演奏家,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竹笛专业教师,中央电视台“光荣绽放”十大青年竹笛演奏家,上海市教委上音附中民族音乐传承教育基地科室负责人、上海音乐家协会竹笛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副秘书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竹笛专业委员会理事,上音唐俊乔竹笛乐团副团长,玉屏箫笛乐团副总监。师承著名笛子演奏家教育家唐俊乔教授及著名洞箫演奏家教育家戴树红副教授。
王俊侃是文化部“文华奖”、CCTV民族器乐电视大赛、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等中国权威竹笛专业赛事的四连冠获得者。多年来他以独奏家身份活跃于国内外舞台,多次受央视音乐频道及美国国家地理频道之邀录制个人独奏、重奏节目。出演了多部当代作品:如:竹笛协奏曲《愁空山》、《中国随想曲》、《飞歌》、《竹枝词》、《笛域千秋》等,并带着这些作品与上海民族乐团、中央民族乐团、上海爱乐乐团、杭州爱乐乐团、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团、广西交响乐团、辛辛那提音乐学院交响乐团、浙江民族乐团等合作演出。
2015年王俊侃受邀在全国十余个城市的音乐艺术院校成功举办其个人全国巡演笛箫专场音乐会,获得好评。他曾先后在中华艺术宫、上海大宁剧院、上海图书馆、宁夏大学等举办中国民族吹管乐专场讲座;受邀担任CCTV中国器乐电视大赛、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竹笛邀请赛、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北京竹笛邀请赛等赛事评委;培养学生多次在全国各类专业比赛中获奖。
“王俊侃的演奏为苍劲如歌的旋律附上了自己的灵魂。”——音乐周报乐评。
博士、教授。现任浙江音乐学院作曲与指挥系系主任兼党总支书记,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作曲与作曲理论学会理事,浙江省音乐家协会创作委员会主任。
1979年考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学习打击乐与低音提琴,1985年毕业分配至哈尔滨评剧院工作。1987年考入沈阳音乐学院作曲系,并于1988年举办个人室内乐作品音乐会,1992年毕业留校任教。1996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硕士学位班,跟随导师叶小纲教授学习作曲;2003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博士研究生,跟随导师杨立青教授、何训田教授学习高级管弦乐法与作曲,2008年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曾历任沈阳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校长、研究生部主任(兼学科发展规划处处长),2015年8月调入浙江音乐学院工作。曾荣获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授予的“2007年度辽宁省优秀文艺人才奖”、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颁发的2008年辽宁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号,入选辽宁省第六批“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
主要作品有:交响诗《太平鼓》,《第一、二弦乐四重奏》,为室内乐队而作的《板式三章》,为女高音、钢琴及打击乐而作的《遥远的落日》,为曲笛、二胡及打击乐而作的《图腾·舞》,为交响乐队而作的《图腾·歌〉,为民族管弦乐队而作的《节日序曲》等70余部(首),以及艺术歌曲、合唱等声乐作品多首。其创作的部分作品曾荣获第六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作品(室内乐)二等奖(一等奖空缺)、文化和旅游部第十七届全国音乐作品评比优秀作品奖、2002年台湾『民族音乐创作奖』佳作奖、辽宁省第五届艺术节作曲金奖等多个奖项。部分作品曾在北京、上海、沈阳、杭州、香港、台湾等地(或地区),以及日本、新加坡、美国、德国、韩国、匈牙利等国家公演。教学与创作之余,撰写出版学术专著1部、个人作品集2部,发表学术论文与音乐作品多篇(首)。
《秦川情》由曾永清作曲。此曲采用陕西秦腔、碗碗腔的音乐素材写作而成,表现了八百里秦川人民的热情、豪放。此曲在演奏上音乐变化丰富,力度刚柔相济。旋律上的大幅跳进使其具有粗犷、爽快的风格。此曲运用了大量的腹震音、揉音的特殊技巧,使乐曲更富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