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松庭(1924-2001),中国20世纪笛乐艺术的缔造者之一。他是推进中国笛乐专业化发展的先驱,其艺术生涯对中国笛乐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是20世纪中国笛乐艺术的一代宗师。
作为一位杰出的竹笛演奏家,赵松庭创造性地将南北两派的竹笛演奏艺术进行融合,开“赵派”竹笛演泰艺术之先河,在竹笛的气、指、舌以及音色处理等方面有着精到的美学理念,备受业界的推崇。特别是首创竹笛“循环换气”演奏技术,极大地推进了竹笛演奏艺术的革新。
作为一位杰出的民族器乐作曲家,赵松庭先生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笛乐作品。从早期的《早晨》《婺江风光》到艺术成熟期的《幽兰逢春》,无不显露出一位杰出艺术家极具时代感的创作特征。同时,他的作品又饱含传统音乐的神韵与民族气质,是一位扎根民间的人民艺术家。
赵松庭先生在竹笛理论与科研制作领域也有着非凡成就。他曾发表《温度与乐器音准问题》《横笛的频率计算与应用》《笛艺春秋》等著述,是中国竹笛当代理论研究为数不多的早期重要文献,他还研制了排笛、低音笛、弯管笛、骨笛、雁飞篇等新品种乐器,不仅拓展了竹笛的音色与表现力,甚至对于整个中国民族器乐的发展都有着不可估量的贡献。
上海音乐学院竹笛专业硕士生,浙江民族管弦乐学会赵松庭笛子艺术研究会理事。先后师从邓世晖、詹永明教授等著名笛子演奏家、教育家。
曾获浙江省第四届“香溢杯”比赛吹管组金奖,第五届全国校园艺术节大学组竹笛一等奖,第14届“21世纪国际艺术节”华乐比赛笛子演奏金奖,香港竹笛邀请赛专业中青年组金奖,第二届“松庭杯”第二届全国竹笛邀请赛获得职业青年组金奖。
多次参加“上海之春”、“上海音乐学院新年音乐会”等各类重要演出活动,在校期间曾担任上海音乐学院青年民族管弦乐团管乐首席。2014年至2016年加入上海飞云民族乐团参与了“和平颂”、“月儿高”等音乐会。曾赴德国、日本、法国、新加坡、香港等地进行交流演出。
2014年于上海音乐学院小音乐厅成功举办“笛韵幽兰”笛子独奏音乐会。
《三五七》是赵松庭先生1957年根据浙江婺剧乱弹唱腔改编而成的同名笛子独奏曲,《三五七》曲名出自曲牌《忆江南》的词格,即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雷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山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很明显,《忆江南》前几句的词格是三五七个字。世代相传的《三五七》早在婺地农村广为流行。无论是雨天家闲,或夏夜乘凉,农民们只要兴趣一来,信手就是开窗弄笛,天簌飞扬,悠悠笛声,四处可闻。正有“邻笛风瓢月中起,横笛送晚延月明”之意像。改编后慢板旋律流畅、抒情,快板热烈、粗犷,加之运用了循环换气的引子和其他散板部分,使乐曲极具张力和戏剧性,成为竹笛独奏的经典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