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春龄
(1921年9月14日-2018年5月22日)
陆春龄,1921年9月14日生于上海,上海音乐学院教授,著名笛子表演艺术家,中国笛子一代宗师。有“魔笛”“神笛”“笛王” 之美誉。
陆春龄教授半个多世纪的艺术实践形成独特的艺术流派,他不仅整理改编了《鹧鸪飞》《小放牛》《中花六板》《行街》《梅花三弄》等名曲;还创作了《今昔》《喜报》《江南春》《奔驰在草原上》《普天同庆》《练兵场上》(笛子协奏曲)、《月下思亲人》《节日舞曲》(巴乌独奏)、《天和》(箫、笛协奏曲)等脍炙人口的经典乐曲,并创作了大型的笛子与男女声大合唱的协奏曲《抗震救灾精神放光芒》,这是陆春龄教授深受四川汶川、青海玉树、甘肃舟曲以及美洲海地等重大地震和自然灾害中人们奋起救灾精神感染而写的新作品。
陆春龄教授的作品集中反映了建国以来各个历史阶段人民的思想、情绪、愿望和利益,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和精神风貌。这些作品引人入胜,令人神往,赏心悦目,感人至深,给人们以真善美的享受。他亲身经历国内外许许多多的艺朮实践,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人民独立广场为10万人演出,当地报社评论道“枪声不能维持秩序,笛声征服了10万观众”。他常到医院、矿山、农场、部队甚至深入街道里弄小区为一个人作专场演出。他始终为人民而创作,为人民而演出,其情其景感人至深。
陆春龄教授在笛子艺术领域的重大贡献和成就,受到了党和人民的赞誉与肯定,并获得众多荣誉:1986年,荣获首届上海文学艺术奖;1989年,一曲《鹧鸪飞》及《梅花三弄》荣获中国首届金唱片奖;1992年,荣获国务院颁发的文化艺术突出贡献奖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3年,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拉法叶市获荣誉公民称号并被授予金钥匙奖;1999年,荣获上海市老有所为精英奖;2004年4月,荣获《中国民乐终身贡献奖》;陆春龄教授于2008年被中国文化部命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江南丝竹》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8月,荣获国际中华文化艺术交流展演协会、香港国际音乐家联合会终身成就奖;2009年11月,荣获中国文联、中国音乐家协会授予的第七届中国金钟奖终身成就奖;2010年,荣获上海市委宣传部授予的上海文艺界终身荣誉奖;2011年,荣获共和国杰出艺术家奖;2012年3月,受鼎艺华乐团邀请在新加坡环球大剧院演出,获美国纽约世界终身成就奖;2012年7月,荣获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颁发的《第七届荣誉委员奖》。其事迹被《中国人名大辞典》(当代人物卷)《中华人民共和国功臣大辞典》《中国当代高校教授大典》《劳模风采》等收录。
陆春龄教授自上世纪50年代起,先后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第五、第六届政协委员,上海市第三、四、五届人大代表。曾作为上海及全国劳动模范多次赴北京参加全国文教群英会。先后八次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人民音乐的文化使者”,受到邓小平、江泽民等中央领导的关怀。他先后访问了7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受邀赴港澳台地区演出,同胞之情尤为浓郁,其笛子艺术的学术讲座更为同行所称道。他善于吸纳中外民间笛类乐器的优秀精华,极大丰富了中国与各国人民的文化交流,增进了各国人民的友谊,被誉为“人民的音乐家”。
陆春龄教授培养了无数海内外竹笛艺术人才,以人为本,德育至上,孜孜不倦地传播着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生命不息,笛声长鸣,“愿为人民吐尽丝”是他的毕生座右铭。
毛宇龙,上海音乐学院笛子演奏家,文学硕士。自幼学习笛子表演艺术。先后入上海音乐学院附小、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上海音乐学院本科学习,师从笛子演奏家陆春龄、俞逊发教授,其间亦求教于笛子演奏家赵松庭、金祖礼教授;2005年攻读硕士研究生,师从笛子演奏家詹永明教授。在长期的专业学习与研究过程中,屡获校内外之奖项与殊荣,多次应邀参加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以及国内外音乐会的演出。
曾获“第六届亚洲青年音乐比赛”民族器乐青年专业组金奖,同时荣膺民族器乐组总冠军;在第七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比赛中,获笛子比赛青年专业组优秀演奏奖(第一名)。学术论文《陆春龄笛子演奏艺术研究》在音乐学术核心期刊《人民音乐》发表。首演作品主要有:笛子协奏曲《牡丹亭随想》(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委约作品);箫独奏曲《幻舞》(中央音乐学院国际电子音乐节);笛子独奏曲《黄河船夫曲》(上海音乐学院当代音乐周);琴箫作品《山响》;琴歌作品《胡笳十八拍》;音乐会作品《春江花月夜》。出版发行专辑唱片《听风的歌》、《江南丝竹名曲集成》等。
高纯华,文学硕士、著名青年笛箫演奏家、西安音乐学院竹笛专业教师;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副主任;西安音乐学院国际排箫学术交流中心主任;陕西竹笛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华笛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安徽江淮笛文化研究所艺术顾问。10岁开始习笛,受周崇洪老师的启蒙,先后师从鲍敖法、俞逊发先生;考入上海音乐学院期间师从张煜副教授,研究生阶段师从詹永明教授,同时还求教于音乐学家陈应时教授。在学习笛箫过程中还受到陆春龄、许国屏、刘森、高明、李大同、马迪、张延武、程天健、刘正国、林文增、戴金生、李镇、张平、戴树红、王益亮等老师的指点。2017年3月起,由林文增和杜聪两位先生引领开始学习排箫,师从于世界排箫之神格奥尔基·赞菲尔(Gheorghe Zamfir)和排箫大师拉卢卡·帕图丽努(Raluca Patuleanu),并得到两位世界级大师的高度赞扬和认可。2018年9月受罗马尼亚文化部、罗马尼亚排箫基金会和赞菲尔先生邀请,参加罗马尼亚建国100周年排箫音乐会。高氏演奏极富感染力,声音醇厚饱满,南北风格兼容并蓄,具有较高的审美意识和文化修养,是新生代笛箫演奏家中的佼佼者。
徐坚强,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合唱协会创作委员副主任。
1988年作为中国十二位青年作曲家代表之一参加了在香港举办的世界作曲家大会。
多年来,创作的民族管弦乐曲《日环食》2002年荣获世界华人民乐作品比赛唯一银奖(金奖空缺)。钢琴曲《戏乐》、无伴奏合唱《李有松》、《对鸟》、《春之声》、《运杨柳的骆驼》以及民乐作品《ZHI》、《落梅风》、《风入松》等多部作品在中国文化部和中国音协举办的“金钟奖”(金钟奖为中国最高级别的国家级大赛之一)。2011年弹乐合奏《物动心感》在“刘天华杯”全国民乐作品大赛中荣获头奖。2007年丝弦五重奏《嚣板》荣获全国文化奖作品大赛一等奖。
无伴奏合唱《归园田居》2013年荣获全国合唱比赛大奖。2014年被全国最高级别赛事“金钟奖”合唱演唱比赛作为比赛必唱的归定曲目。
1999年创作了大型越剧《红楼梦》,2006年被拍成电影。打击乐作品《动物情景组曲》在美国“长风杯”国际音乐作品比赛中获三等奖(2003年)。
2010年为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主题电影《和谐中国》作曲。
2012年受瑞典室内合唱团委约而写的微电影无伴奏合唱作品《蓝柳》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作了世界首演。
2004年为新加坡国家华乐团创作钢琴协奏曲《天仙配》,在新加坡国家剧院成功演出多场次。2010年为新加坡华乐团创作大型交响乐音乐会版越剧《红楼梦》,在新加坡国家剧院成功演出多场次!2012年为新加坡华乐团创作了大型交响合唱《三字经与弟子规》,在新加坡国家剧院成功演出多场次,被新加坡教育部定为中小学教材。
2015年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举办了个人无伴奏合唱作品音乐会。
徐坚强还创作过两部歌剧:《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1994年在上海首届“莎士比亚戏剧节”闭幕式上演出);《汤显祖》(2018年1月在匈牙利世界青年歌剧节上演出)。2016年,《汤显祖》以音乐剧形式在江西抚州市(汤显祖故乡)进行了首演;2017年1月《梦临汤显祖》以歌剧音乐会版形式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演出。2018年6月由中国唱片社出版了黑胶唱片在法国戛纳国际唱片展销会上成功展销。同时又被称为改革开放以来上海音乐学院的第一号黑胶唱片。
2019年4月歌剧音乐会版由上音院首次以150个人的庞大阵容赴澳洲(包括悉尼歌剧院演出。
2019年8月,作为一部剧第六种版本的音乐剧室内乐版《梦临汤显祖》赴英国爱丁堡(以及伦敦与德国汉堡)参加国际戏剧艺术节。
2021年创作的唢呐协奏曲《大开门》在上海作了世界首演,并即将由世界顶级出版社“拿索斯”向全球出版。
2022年4月,我的交响乐《本草纲目》被俄罗斯莫斯科交响乐团演奏并录制了高质量的音频。
王爱康,江苏宜兴人,一级作曲,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江苏省音协民族音乐委员会主任,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学会专业指挥委员会理事,阿炳艺术委员会理事、副秘书长,刘天华、阿炳中国民乐基金会理事,江苏省艺术系列高级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艺术教育中心艺术指导,南京一中艺术团艺术指导,南京市小学生民族乐团艺术指导,南京市青少年民族乐团艺术指导。
所创作的民族器乐合奏曲《竹歌》和《杨柳青青》分获第二届全国民族器乐作品展播评比一等奖和优秀作品奖。在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届江苏省音乐舞蹈节上多次获作品一、二、三等奖。1994年因指挥江苏省联合民族乐团演奏其获奖作品而开始了他的指挥生涯,并在其后历届江苏省音乐舞蹈节上获得过指挥奖和优秀指挥奖。
与国内和海外数十名著名作曲家、指挥家和演奏家合作演出。其作品《竹歌》、《水乡情歌》、《烽火台》等被台湾省数十个乐队列为保留曲目经常上演。1996年任文化部派出的江苏民族艺术团艺术指导赴欧亚五国演出,在观看了其为所到国的乐曲编配、排练和演出的过程后,国外陪同专家给予了高度赞扬,称其为“来自中国的天才音乐家”。在江苏省民族乐团录制的几十张激光唱片中,始终体现出了作为指挥对身处江南水乡的乐团表达柔美细腻感情风格的把握能力,为海内外民乐爱好者所称道。2005为昆曲《牡丹亭》、锡剧《红色恋人》编曲、配器,受到了专家、学者的肯定并且获奖。多次在全国、全省各类重大比赛中担任评委。多次受邀担任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指挥。在第六届中国艺术节中负责150余人的江苏联合民族乐团的指挥和训练工作。担任第六届、第七届全国音乐最高奖“金钟奖”二胡决赛和第八届“金钟奖”琵琶决赛现场伴奏乐团指挥。曾多次与香港中乐团、台湾台北市立国乐团和台湾“国家”国乐团合作演出,数次率团出访欧、美、亚多国,并多次在各类大型民族音乐会、各类专题晚会、中央电视台“国乐飘香”栏目专辑录制中担任作曲、编曲和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