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春龄
(1921年9月14日-2018年5月22日)
陆春龄,1921年9月14日生于上海,上海音乐学院教授,著名笛子表演艺术家,中国笛子一代宗师。有“魔笛”“神笛”“笛王” 之美誉。
陆春龄教授半个多世纪的艺术实践形成独特的艺术流派,他不仅整理改编了《鹧鸪飞》《小放牛》《中花六板》《行街》《梅花三弄》等名曲;还创作了《今昔》《喜报》《江南春》《奔驰在草原上》《普天同庆》《练兵场上》(笛子协奏曲)、《月下思亲人》《节日舞曲》(巴乌独奏)、《天和》(箫、笛协奏曲)等脍炙人口的经典乐曲,并创作了大型的笛子与男女声大合唱的协奏曲《抗震救灾精神放光芒》,这是陆春龄教授深受四川汶川、青海玉树、甘肃舟曲以及美洲海地等重大地震和自然灾害中人们奋起救灾精神感染而写的新作品。
陆春龄教授的作品集中反映了建国以来各个历史阶段人民的思想、情绪、愿望和利益,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和精神风貌。这些作品引人入胜,令人神往,赏心悦目,感人至深,给人们以真善美的享受。他亲身经历国内外许许多多的艺朮实践,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人民独立广场为10万人演出,当地报社评论道“枪声不能维持秩序,笛声征服了10万观众”。他常到医院、矿山、农场、部队甚至深入街道里弄小区为一个人作专场演出。他始终为人民而创作,为人民而演出,其情其景感人至深。
陆春龄教授在笛子艺术领域的重大贡献和成就,受到了党和人民的赞誉与肯定,并获得众多荣誉:1986年,荣获首届上海文学艺术奖;1989年,一曲《鹧鸪飞》及《梅花三弄》荣获中国首届金唱片奖;1992年,荣获国务院颁发的文化艺术突出贡献奖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3年,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拉法叶市获荣誉公民称号并被授予金钥匙奖;1999年,荣获上海市老有所为精英奖;2004年4月,荣获《中国民乐终身贡献奖》;陆春龄教授于2008年被中国文化部命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江南丝竹》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8月,荣获国际中华文化艺术交流展演协会、香港国际音乐家联合会终身成就奖;2009年11月,荣获中国文联、中国音乐家协会授予的第七届中国金钟奖终身成就奖;2010年,荣获上海市委宣传部授予的上海文艺界终身荣誉奖;2011年,荣获共和国杰出艺术家奖;2012年3月,受鼎艺华乐团邀请在新加坡环球大剧院演出,获美国纽约世界终身成就奖;2012年7月,荣获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颁发的《第七届荣誉委员奖》。其事迹被《中国人名大辞典》(当代人物卷)《中华人民共和国功臣大辞典》《中国当代高校教授大典》《劳模风采》等收录。
陆春龄教授自上世纪50年代起,先后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第五、第六届政协委员,上海市第三、四、五届人大代表。曾作为上海及全国劳动模范多次赴北京参加全国文教群英会。先后八次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人民音乐的文化使者”,受到邓小平、江泽民等中央领导的关怀。他先后访问了7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受邀赴港澳台地区演出,同胞之情尤为浓郁,其笛子艺术的学术讲座更为同行所称道。他善于吸纳中外民间笛类乐器的优秀精华,极大丰富了中国与各国人民的文化交流,增进了各国人民的友谊,被誉为“人民的音乐家”。
陆春龄教授培养了无数海内外竹笛艺术人才,以人为本,德育至上,孜孜不倦地传播着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生命不息,笛声长鸣,“愿为人民吐尽丝”是他的毕生座右铭。
作曲家,国家一级作曲。上海民族乐团终身艺术顾问,苏州民族管弦乐团艺术顾问,历任上海民族乐团团长、艺术总监,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民族音乐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荣誉会长。享受中国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主要作品有:琵琶协奏曲《花木兰》(获2013年第二屆华乐论坛民族管弦乐协奏曲经典作品奖)、《王昭君》;合奏《东海渔歌》(与马圣龙合作)、《春天》组曲、《星岛掠影》组曲、《将军令》《大地回春》《路》;乐队协奏曲《八音和鸣》;音诗《岁寒三友——松、竹、梅》(获2012年首屆华乐论坛民族管弦乐经典作品奖);音诗《忆江南》;《在那遥远的地方——西部民歌主题组曲1》《可爱的玫瑰花——西部民歌主题组曲2》;二胡协奏曲《望月》;中阮协奏曲《塞外音诗》;古筝与弦乐队《山水》三弦协奏曲《草原》;曲笛、古筝双协奏曲《牡丹亭》;琵琶、三弦双协奏曲《双档——说书人》;弹拨乐合奏《三六》《驼铃响叮当》《喜悦》;江南丝竹《春晖曲》《绿野》《瀛洲新韵》《清清洋山河》;小合奏《京调》《苏堤漫步》;重奏《激流》《江南风韵》;音乐朗诵《琵琶行》《兵车行》等。
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顾冠仁弹拨乐合奏曲选》,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顾冠仁弹拨乐作品集》《顾冠仁民族管弦乐作品集(合奏曲卷)》《顾冠仁民族管弦乐作品(协奏曲卷)》,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顾冠仁民族器乐重奏及小型合奏曲集》《顾冠仁新江南絲竹曲集》。先后在《人民音乐》上发表了《努力发展民族乐队交响性功能及交响性创作手法》《谈大型民族乐队的音响问题》《传统民间音乐素材在创作中的运用》等论文。
从2005年起,先后由新加坡华乐团、山东民族乐团、江苏演艺集团民族乐团、上海民族乐团、中央音乐学院青年民族乐团、广东民族乐团、台北市立国乐团、香港中乐团、加拿大庇诗中乐团、沈阳音乐学院民族乐团、中央民族乐团、新加坡鼎艺团、苏州民族管弦乐团等举办了“顾冠仁作品音乐会”。
王爱康,江苏宜兴人,一级作曲,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江苏省音协民族音乐委员会主任,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学会专业指挥委员会理事,阿炳艺术委员会理事、副秘书长,刘天华、阿炳中国民乐基金会理事,江苏省艺术系列高级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艺术教育中心艺术指导,南京一中艺术团艺术指导,南京市小学生民族乐团艺术指导,南京市青少年民族乐团艺术指导。
所创作的民族器乐合奏曲《竹歌》和《杨柳青青》分获第二届全国民族器乐作品展播评比一等奖和优秀作品奖。在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届江苏省音乐舞蹈节上多次获作品一、二、三等奖。1994年因指挥江苏省联合民族乐团演奏其获奖作品而开始了他的指挥生涯,并在其后历届江苏省音乐舞蹈节上获得过指挥奖和优秀指挥奖。
与国内和海外数十名著名作曲家、指挥家和演奏家合作演出。其作品《竹歌》、《水乡情歌》、《烽火台》等被台湾省数十个乐队列为保留曲目经常上演。1996年任文化部派出的江苏民族艺术团艺术指导赴欧亚五国演出,在观看了其为所到国的乐曲编配、排练和演出的过程后,国外陪同专家给予了高度赞扬,称其为“来自中国的天才音乐家”。在江苏省民族乐团录制的几十张激光唱片中,始终体现出了作为指挥对身处江南水乡的乐团表达柔美细腻感情风格的把握能力,为海内外民乐爱好者所称道。2005为昆曲《牡丹亭》、锡剧《红色恋人》编曲、配器,受到了专家、学者的肯定并且获奖。多次在全国、全省各类重大比赛中担任评委。多次受邀担任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指挥。在第六届中国艺术节中负责150余人的江苏联合民族乐团的指挥和训练工作。担任第六届、第七届全国音乐最高奖“金钟奖”二胡决赛和第八届“金钟奖”琵琶决赛现场伴奏乐团指挥。曾多次与香港中乐团、台湾台北市立国乐团和台湾“国家”国乐团合作演出,数次率团出访欧、美、亚多国,并多次在各类大型民族音乐会、各类专题晚会、中央电视台“国乐飘香”栏目专辑录制中担任作曲、编曲和指挥。
这是一首对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赞歌。
第一部分笛子奏出富有装饰音的旋律,曲调跳跃流畅,洋溢着内心喜悦和欢乐;第二部分运用民间5/4拍子,曲调华丽而抒情,描写人们在优美的歌声中翩翩起舞;第三部分以华彩乐段,进一步抒发内心深处的喜悦心情;第四部分为全曲最高潮,表达人们为祖国美好的明天纵情同声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