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竹笛名家齐奏《喜相逢》2011上海音乐学院管乐专场
华音网
张煜 詹永明 唐俊乔 竹笛齐奏 《喜相逢》
演奏:张煜 詹永明 唐俊乔
伴奏:翁镇发
演奏:詹永明

著名笛子演奏家,教育家。现任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管乐教研室主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竹笛学会副会长、赵松庭笛子艺术研究会荣誉会长,新加坡华乐总会理事,新加坡笛子学会会长。

詹永明是当今笛坛杰出代表人物。几十年来他在国际国内的音乐比赛中频频获奖,并赴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及讲学,足迹遍及亚、非、欧、美各国,被人们誉为「神奇的魔笛」,更被《华盛顿邮报》称为「当今杰出的演奏家」。1991年作为首位大陆杰出人士民乐演奏家访问台湾,为推动两岸的笛子艺术演奏与教学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被誉为「穿透海峡的第一声笛音」。

1988年首批评定为中国国家一级演奏员,1991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移居新加坡並任教于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2004年应聘任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教授,2013年他的《中国竹笛专业主干课》被上海市教委评选为重点项目课程与上海音乐学院精品课程。2015年-2017年担任上海音乐学院高峰高原民族管乐团队、2018-2020年双一流学科创新团队民族管乐首席教授。他的事迹被收录在《中国当代文艺名人录》、《中国音乐家辞典》、《世界当代名人录》。

演奏:唐俊乔

著名竹笛演奏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上海领军人才,上音高研院中国竹笛艺术中心主任,上音竹笛乐团团长兼艺术总监,上海音乐家协会竹笛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音乐家协会竹笛学会副会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竹笛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国家艺术基金评审委员,国家教育部论文评阅中心特聘专家。

她曾为三十多位国家元首演奏过中国传统乐曲,作为中国现代竹笛作品最权威的演绎者,她亦是唯一一位受邀带着多部中国竹笛协奏曲与英国BBC交响乐团、伦敦交响乐团、纽约爱乐乐团、德国班贝格交响乐团等世界名团进行常年合作演出的民乐演奏家,演奏足迹遍布五湖四海;同时她的教学成就极为卓越,迄今为止她已培养出上海音乐学院19名竹笛学生先后获得全国权威民族器乐专业比赛的30次金奖和第一名,在业界获得“中国竹笛梦之队”的美誉。

她曾受邀录制李安导演、谭盾作曲的影片《卧虎藏龙》笛子、巴乌的独奏(获得包括奥斯卡奖在内的全球十八项电影音乐金奖和格莱美音乐奖),此外她还是当代诸多作曲家们的首选合作者,首演了郭文景、朱世瑞、杨青、唐建平、王建民等著名作曲家为竹笛而作的协奏曲。

2018年由唐俊乔担任制作人和主演的上海音乐学院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跨界融合创新民族器乐剧《笛韵天籁》在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上首演,这部广受赞誉和好评的原创民族器乐剧不仅是中国首部为单一民族乐器(竹笛)而作的器乐剧,其无言无词仅用“音乐对话”及全新的舞台戏剧表演方式,在世界范围内为器乐艺术的创新表演开创了先河,“上海音乐学院唐俊乔竹笛乐团”也因该剧入选文化旅游部“全国十大优秀民族乐团”。

她编写出版过数十部教材、专著及唱片、影碟演奏专辑,在国家核心刊物发表多篇中国竹笛现代作品发展及展望的论文,而由荷兰唱片公司出版48个国家同步发行的《中国魔笛—唐俊乔》是全球的第一张SACD笛子演奏专辑。她的成就被收入《中国音乐家辞典》、《中国民族音乐家名典》及英国剑桥传记中心编著的《世界名人录》。

伴奏:翁镇发

翁镇发,著名笙演奏家,曾任东方广播民族乐团副团长、艺术委员会主任。现任国家一级演奏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笙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八岁的时候,出于对音乐的好奇,热爱,在父母亲的支持下,翁镇发跟邻居的一位老师学习笙的演奏。开始走上了学习音乐的道路。十二岁考入艺术学校,进行正规的严格训练。近十年的学习和刻苦练习,使翁镇发的专业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自1978年至今,翁镇发参加了近十届的国内最著名的音乐节“上海之春”音乐节的独奏演出。其中,与他人合作创作的笙独奏曲《海夜思萦》、《春歌》、《畅饮一杯酒》、《湘江春歌》等在历届音乐会上获得优秀作品奖和优秀演奏奖。同时,还改编了《小河淌水》、《井冈山上太阳红》、《达姆、达姆》、《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等乐曲。

自1987年开始,翁镇发与台湾的唱片制作人合作录制了近百盘的CD音乐片与盒带,包括表现中国各地风情的音乐作品、中国的佛教音乐、专题音乐等,这些作品均在世界各地发行。另外,他还与中国唱片厂、音像公司等合作,录制了笙的CD专辑数张。历年来,除了舞台演出与电影录音、CD制作外,翁镇发还参加了国内多次重大器乐比赛,均获得最高奖。被上海文学艺术联合会授予“优秀电影艺术表演奖”。同时,被聘担任各类艺术比赛的评委。除了演出、录音外,自1977年始,翁镇发受上海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之聘,担任该两所学校的笙专业教授。经他培养的学生毕业后,目前都在各省一级的乐团里或音乐学院担任独奏演员及笙的教授。

由于民族音乐的不断发展,作曲家和演奏家在创作和演奏上的需要,笙在表现音乐方面的局限性日益凸显。从50年代开始,笙的演奏家就不断的对笙进行改革,从十七簧、二十一簧等直至翁镇发与牟善平先生共同研制改革的三十七簧笙。经改良过的三十七簧笙,既保留了传统笙的音色、音位和指法,又扩大了音域使之有三个八度的音域,且半音齐全。通过近十年的实践,被专家、同行一致认为,经改良的三十七簧笙是中国目前最科学、最先进、结构最合理的一种簧管乐器,它不仅能演奏民间曲牌、传统乐曲,又能演奏现代的和外国的音乐作品。鉴于三十七簧笙的改革成功,被国家文化部授与“科技成果三等奖”。

翁镇发的笙演奏艺术得到了国内音乐界的认可,电台、电视台特地为他做了专题介绍;报刊、杂志也发表了对他的笙艺术高度赞赏的文章。在祖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电视台特地制作了一套专门介绍建国五十年来在文化艺术界领域有出色贡献的五十位杰出人士的事迹,翁镇发被选为其中之一。不仅如此,翁镇发还先后出访澳大利亚、新西兰、希腊、比利时、瑞士、卢森堡、新加坡、日本、加拿大、荷兰、法国等国演出,并应邀在德国举办多场独奏音乐会,翁镇发的精湛演奏受到音乐评论界的广泛好评,许多国外听众更是对近三千年前的古老乐器能吹出如此美妙、神奇的音乐而惊叹不已,对笙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在日本演出时,一位音乐爱好者听了他的演奏后,表示用一百多万日币来换取他的笙。翁镇发笑着对他说:“很抱歉,我的这把笙是无价之宝。”

乐曲《喜相逢》

早在上世纪中叶。中国笛坛一代宗师冯子存大师,把一曲《喜相逢》以笛子独奏形式搬上舞台,轰动了全国,为笛子独奏开创先河。以后,笛子独奏创编曲目,如雨后春笋般的蓬勃发展。此曲在中国笛子艺术中具有重大意义。

乐曲表现了亲人依依惜别和别后重逢的情景。

阅读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