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松庭(1924-2001),中国20世纪笛乐艺术的缔造者之一。他是推进中国笛乐专业化发展的先驱,其艺术生涯对中国笛乐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是20世纪中国笛乐艺术的一代宗师。
作为一位杰出的竹笛演奏家,赵松庭创造性地将南北两派的竹笛演奏艺术进行融合,开“赵派”竹笛演泰艺术之先河,在竹笛的气、指、舌以及音色处理等方面有着精到的美学理念,备受业界的推崇。特别是首创竹笛“循环换气”演奏技术,极大地推进了竹笛演奏艺术的革新。
作为一位杰出的民族器乐作曲家,赵松庭先生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笛乐作品。从早期的《早晨》《婺江风光》到艺术成熟期的《幽兰逢春》,无不显露出一位杰出艺术家极具时代感的创作特征。同时,他的作品又饱含传统音乐的神韵与民族气质,是一位扎根民间的人民艺术家。
赵松庭先生在竹笛理论与科研制作领域也有着非凡成就。他曾发表《温度与乐器音准问题》《横笛的频率计算与应用》《笛艺春秋》等著述,是中国竹笛当代理论研究为数不多的早期重要文献,他还研制了排笛、低音笛、弯管笛、骨笛、雁飞篇等新品种乐器,不仅拓展了竹笛的音色与表现力,甚至对于整个中国民族器乐的发展都有着不可估量的贡献。
1996年10月出生于浙江嘉兴,自幼学习竹笛。2010年考入浙江艺术学校,跟随汪悦洲老师学习。2013年跟随新苗丝竹乐队在文化部举办的中国民族器乐民间乐种展演中荣获演奏奖,同年随浙江省青少年艺术团出访日本。在校期间多次获得奖学金和三好学生。2014年拜著名笛子演奏家、教育家,上海音乐学院詹永明教授为师,得到了更系统、规范、严格的教育和全面培养。2016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音乐学院。现为民乐系学生会干部,并多次获得上海音乐学院人民奖学金。在校期间积极参与校内外各种大型活动,跟随上音“笛声赋”竹笛室内乐团先后在上海,金华,无锡,丽水,杭州,西安,岳阳,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地展演,广受好评。2018年随上海音乐学院青年民族管弦乐团赴香港,广州巡演。2019年跟随学院参加维也纳中国新年音乐会,获得成功。
熊壮壮,青年钢琴家。1985年生于安徽省芜湖市。自幼学习钢琴,2000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先后师从周轫秋教授,吴迎教授,陈庆峰教授,唐哲教授。2017年获上海音乐学院钢琴表演硕士学位。现任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音乐学院艺术指导。
长期作为钢琴艺术指导活跃于各个舞台,并多次随院校担任金钟奖,文华奖,CCTV 民族器乐大赛等比赛的钢琴伴奏。和各位著名民乐演奏家录制了《秋辞--詹永明笛子艺术教学精选》,《笛韻幽兰》等专辑,并参与编订了《竹笛精品课程新编》系列的钢琴伴奏编配。获西湖国际青少年音乐节钢琴艺术节优秀钢琴伴奏奖,松庭杯民族吹管比赛最佳钢琴伴奏奖。
《幽兰逢春》是赵松庭、曹星创作的一首笛曲。赵松庭先生创作于1979年,当时正逢十年浩劫“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该曲的题记中写道:“周总理曾说昆曲是朵兰花。今天,兰花逢春,重放幽香。缅怀总理,仿昆曲情趣,作此曲。”作者借以此曲缅怀最受人敬爱的周总理。乐曲采自昆曲音调,慢板主题取材于昆曲《二郎神》,快板取材于昆曲过场音乐。此曲融合南北传统笛曲的各种指法及演奏特点进行新的创造,根据旋律特点和各段情绪意境的要求,应用多种指法变换演奏,以求得旋律调式、调性和性格特点的变化,丰富了笛曲的表现力。优扬雅致,委婉抒情,从压抑到舒展,赞美了兰花的清雅幽馨,以幽兰之逢春来表现人在困境中哀而不怨,悲而不伤的心境。该曲是赵松庭先生创作的最后一首作品,是其艺术成熟时期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