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松庭(1924-2001),中国20世纪笛乐艺术的缔造者之一。他是推进中国笛乐专业化发展的先驱,其艺术生涯对中国笛乐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是20世纪中国笛乐艺术的一代宗师。
作为一位杰出的竹笛演奏家,赵松庭创造性地将南北两派的竹笛演奏艺术进行融合,开“赵派”竹笛演泰艺术之先河,在竹笛的气、指、舌以及音色处理等方面有着精到的美学理念,备受业界的推崇。特别是首创竹笛“循环换气”演奏技术,极大地推进了竹笛演奏艺术的革新。
作为一位杰出的民族器乐作曲家,赵松庭先生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笛乐作品。从早期的《早晨》《婺江风光》到艺术成熟期的《幽兰逢春》,无不显露出一位杰出艺术家极具时代感的创作特征。同时,他的作品又饱含传统音乐的神韵与民族气质,是一位扎根民间的人民艺术家。
赵松庭先生在竹笛理论与科研制作领域也有着非凡成就。他曾发表《温度与乐器音准问题》《横笛的频率计算与应用》《笛艺春秋》等著述,是中国竹笛当代理论研究为数不多的早期重要文献,他还研制了排笛、低音笛、弯管笛、骨笛、雁飞篇等新品种乐器,不仅拓展了竹笛的音色与表现力,甚至对于整个中国民族器乐的发展都有着不可估量的贡献。

李滨扬, 当代著名作曲家,博士生导师,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
1980年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师从杜鸣心教授。1985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90年获全额奖学金赴美留学师从Dinos Constandinides教授。1992年获路易斯安娜州立大学音乐学院硕士学位。其作品在国內外多次获奖包括中央音乐学院作曲比赛第一名,Yavanavich Society Contest比赛第一名,Omni Intermedia Award 金奖以及第十二届中国全国民乐大型作品创作比赛第二名,第六届“金钟奖”民族室内乐创作比赛总评分第一名,2008TMSK比赛总评分第一名, 交响乐《九天》入选交响乐精品工程等等。其作品在欧美包括纽约林肯中心、卡内基音乐厅等多处多国上演。2008年为第29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作曲,为奥运会开幕式签约作曲家之一。近年创作了大量的(包括委约作品在内的)作品包括歌剧,管弦乐,音乐剧,室内乐,影视作品等。其创作跨越中西不同领域和体裁,特别是在民族器乐音乐创作上著作颇丰,独具风格。2011年7月在北京音乐厅举行李滨扬民族交响乐作品专场音乐会。他也是美国作曲家,作家和出版家协会会员(ASCAP)。
李培坤,青年笛箫演奏家,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竹笛、洞箫项目责任教师;杭州少儿艺术团民乐团艺术指导(排练、作曲);浙江省、杭州市中小学生艺术节优秀指导教师;“敦煌国乐·春天计划”民乐教师公益课重奏课程讲师;杭州市中小学生文化艺术节器乐类“创作奖”获得者;浙江省第10届音乐舞蹈节原创作品(作曲+演奏)获奖者,《青少年竹笛重奏作品集》编著者;全国中小学《竹笛入门》教材编委。
毕业于浙江音乐学院,竹笛演奏硕士,师从于著名竹笛演奏家杜如松。在校期间任浙江音乐学院国乐团竹笛声部首席,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浙江省优秀毕业研究生。竹笛启蒙师从于百涛,后跟随著名竹笛演奏家詹永明、杜如松、王次恒学习。跟随著名作曲家孙天强学习作曲。
作为独奏嘉宾,曾参与由浙江文化和旅游厅主办“2019龙游石窟国际音乐盛典”开幕式音乐、“国际电子音乐周系列音乐会”、“杭州国际电子音乐节”等。多次在专业赛事上获奖,如:第三届“听雨杯”海内外中国竹笛邀请赛专业组“金奖”;“雁荡山”杯浙江省民乐大赛专业组“金奖”; “新松计划”浙江省演奏员大赛“三等奖”等。
作为浙江音乐学院国乐团竹笛首席,曾出访捷克、奥地利专场音乐会、国家大剧院专场音乐会、第六届全国青少年民族乐器教育成果展示活动、中国-中东欧国家音乐院校联盟仪式等重大活动。
在教学方面,编著了适合青少年学习的教材《竹笛基础教材》,培养了多名学生取得了优异成绩;创编了多首适合青少年演奏的乐曲,如重奏作品:《童年小景》、《take five》、《水中荡漾》、《论剑》、《瑞鹿秋望》(二重奏版)等,民族管弦乐、《论剑》《破茧》等大型民族管弦乐,其中多首作品在浙江省、杭州市中小学生艺术节获奖。
在创作方面,创作的笛曲《瑞鹿秋望》获浙江省第10届音乐舞蹈节铜奖;编创作品《take five》获得2019年浙江省中小学生艺术节一等奖;编创作品《律动五拍》获得2020杭州市中小学生艺术节表演类创作奖;创作的竹笛重奏《童年小景》与管乐重奏《送别》获第三届“敦煌奖”中国民族室内乐展评铜奖;为嘉兴市宣传部文化精品工程海盐腔《蚌精记》完成全场音乐创编和竹笛声部录制。
乐曲采自昆曲音调,以幽兰之逢春来表现人在困境中哀而不怨,悲而不伤的心境。1989年春,经赵松庭先生同意,李滨扬先生改对《幽兰逢春》后半部分加以改编创作,使全曲音乐线条更加生动形象,华丽而富有美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