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陆春龄笛子独奏《鹧鸪飞》
华音网
陆春龄 笛子独奏 《鹧鸪飞-陆版》
演奏:陆春龄
改编/编曲:陆春龄
伴奏:翁镇发
演奏:陆春龄

陆春龄

(1921年9月14日-2018年5月22日)

陆春龄,1921年9月14日生于上海,上海音乐学院教授,著名笛子表演艺术家,中国笛子一代宗师。有“魔笛”“神笛”“笛王” 之美誉。

陆春龄教授半个多世纪的艺术实践形成独特的艺术流派,他不仅整理改编了《鹧鸪飞》《小放牛》《中花六板》《行街》《梅花三弄》等名曲;还创作了《今昔》《喜报》《江南春》《奔驰在草原上》《普天同庆》《练兵场上》(笛子协奏曲)、《月下思亲人》《节日舞曲》(巴乌独奏)、《天和》(箫、笛协奏曲)等脍炙人口的经典乐曲,并创作了大型的笛子与男女声大合唱的协奏曲《抗震救灾精神放光芒》,这是陆春龄教授深受四川汶川、青海玉树、甘肃舟曲以及美洲海地等重大地震和自然灾害中人们奋起救灾精神感染而写的新作品。

陆春龄教授的作品集中反映了建国以来各个历史阶段人民的思想、情绪、愿望和利益,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和精神风貌。这些作品引人入胜,令人神往,赏心悦目,感人至深,给人们以真善美的享受。他亲身经历国内外许许多多的艺朮实践,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人民独立广场为10万人演出,当地报社评论道“枪声不能维持秩序,笛声征服了10万观众”。他常到医院、矿山、农场、部队甚至深入街道里弄小区为一个人作专场演出。他始终为人民而创作,为人民而演出,其情其景感人至深。

陆春龄教授在笛子艺术领域的重大贡献和成就,受到了党和人民的赞誉与肯定,并获得众多荣誉:1986年,荣获首届上海文学艺术奖;1989年,一曲《鹧鸪飞》及《梅花三弄》荣获中国首届金唱片奖;1992年,荣获国务院颁发的文化艺术突出贡献奖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3年,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拉法叶市获荣誉公民称号并被授予金钥匙奖;1999年,荣获上海市老有所为精英奖;2004年4月,荣获《中国民乐终身贡献奖》;陆春龄教授于2008年被中国文化部命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江南丝竹》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8月,荣获国际中华文化艺术交流展演协会、香港国际音乐家联合会终身成就奖;2009年11月,荣获中国文联、中国音乐家协会授予的第七届中国金钟奖终身成就奖;2010年,荣获上海市委宣传部授予的上海文艺界终身荣誉奖;2011年,荣获共和国杰出艺术家奖;2012年3月,受鼎艺华乐团邀请在新加坡环球大剧院演出,获美国纽约世界终身成就奖;2012年7月,荣获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颁发的《第七届荣誉委员奖》。其事迹被《中国人名大辞典》(当代人物卷)《中华人民共和国功臣大辞典》《中国当代高校教授大典》《劳模风采》等收录。

陆春龄教授自上世纪50年代起,先后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第五、第六届政协委员,上海市第三、四、五届人大代表。曾作为上海及全国劳动模范多次赴北京参加全国文教群英会。先后八次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人民音乐的文化使者”,受到邓小平、江泽民等中央领导的关怀。他先后访问了7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受邀赴港澳台地区演出,同胞之情尤为浓郁,其笛子艺术的学术讲座更为同行所称道。他善于吸纳中外民间笛类乐器的优秀精华,极大丰富了中国与各国人民的文化交流,增进了各国人民的友谊,被誉为“人民的音乐家”。

陆春龄教授培养了无数海内外竹笛艺术人才,以人为本,德育至上,孜孜不倦地传播着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生命不息,笛声长鸣,“愿为人民吐尽丝”是他的毕生座右铭。

伴奏:翁镇发

翁镇发,著名笙演奏家,曾任东方广播民族乐团副团长、艺术委员会主任。现任国家一级演奏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笙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八岁的时候,出于对音乐的好奇,热爱,在父母亲的支持下,翁镇发跟邻居的一位老师学习笙的演奏。开始走上了学习音乐的道路。十二岁考入艺术学校,进行正规的严格训练。近十年的学习和刻苦练习,使翁镇发的专业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自1978年至今,翁镇发参加了近十届的国内最著名的音乐节“上海之春”音乐节的独奏演出。其中,与他人合作创作的笙独奏曲《海夜思萦》、《春歌》、《畅饮一杯酒》、《湘江春歌》等在历届音乐会上获得优秀作品奖和优秀演奏奖。同时,还改编了《小河淌水》、《井冈山上太阳红》、《达姆、达姆》、《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等乐曲。

自1987年开始,翁镇发与台湾的唱片制作人合作录制了近百盘的CD音乐片与盒带,包括表现中国各地风情的音乐作品、中国的佛教音乐、专题音乐等,这些作品均在世界各地发行。另外,他还与中国唱片厂、音像公司等合作,录制了笙的CD专辑数张。历年来,除了舞台演出与电影录音、CD制作外,翁镇发还参加了国内多次重大器乐比赛,均获得最高奖。被上海文学艺术联合会授予“优秀电影艺术表演奖”。同时,被聘担任各类艺术比赛的评委。除了演出、录音外,自1977年始,翁镇发受上海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之聘,担任该两所学校的笙专业教授。经他培养的学生毕业后,目前都在各省一级的乐团里或音乐学院担任独奏演员及笙的教授。

由于民族音乐的不断发展,作曲家和演奏家在创作和演奏上的需要,笙在表现音乐方面的局限性日益凸显。从50年代开始,笙的演奏家就不断的对笙进行改革,从十七簧、二十一簧等直至翁镇发与牟善平先生共同研制改革的三十七簧笙。经改良过的三十七簧笙,既保留了传统笙的音色、音位和指法,又扩大了音域使之有三个八度的音域,且半音齐全。通过近十年的实践,被专家、同行一致认为,经改良的三十七簧笙是中国目前最科学、最先进、结构最合理的一种簧管乐器,它不仅能演奏民间曲牌、传统乐曲,又能演奏现代的和外国的音乐作品。鉴于三十七簧笙的改革成功,被国家文化部授与“科技成果三等奖”。

翁镇发的笙演奏艺术得到了国内音乐界的认可,电台、电视台特地为他做了专题介绍;报刊、杂志也发表了对他的笙艺术高度赞赏的文章。在祖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电视台特地制作了一套专门介绍建国五十年来在文化艺术界领域有出色贡献的五十位杰出人士的事迹,翁镇发被选为其中之一。不仅如此,翁镇发还先后出访澳大利亚、新西兰、希腊、比利时、瑞士、卢森堡、新加坡、日本、加拿大、荷兰、法国等国演出,并应邀在德国举办多场独奏音乐会,翁镇发的精湛演奏受到音乐评论界的广泛好评,许多国外听众更是对近三千年前的古老乐器能吹出如此美妙、神奇的音乐而惊叹不已,对笙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在日本演出时,一位音乐爱好者听了他的演奏后,表示用一百多万日币来换取他的笙。翁镇发笑着对他说:“很抱歉,我的这把笙是无价之宝。”

乐曲《鹧鸪飞-陆版》

鹧鸪飞是江南笛曲的主要代表曲目之一,原是湖南民间乐曲,乐谱最早见于1926年严固凡编写的《中国雅乐集》。

《中国雅乐集》所载《鹧鸪飞》的解题是:“箫,小工调。本曲不宜用笛,最好用声音较低的乐器,似乎幽雅动听。”但是以后此曲以丝竹乐合奏、箫独奏等多种形式在江南流行开来,用笛子演奏的版本反而成为此种名曲。该曲历经多位民族音乐大师的改编,其中尤以陆春龄先生和赵松庭先生改编的版本为佼佼者,陆春龄先生改编的版本更是被誉为笛子十大名曲之一。

曲子的引子部分是由四个极其简单的长音音符组成。陆春龄在演奏这四个音符时,着重抓住了音乐的形象性。通过音符的八度特殊处理,向人们勾勒了一幅淡雅的鹧鸪飞翔图。

乐曲接下来的慢板,似乎和其它江南丝竹的曲目大同小异,实则中间包含了很多韵味。

陆春龄在吹奏的时候,音头音尾的起落变化多端。

平淡的音符,用了不平淡的处理,“文曲武吹”使人感觉如同一座待喷发的火山。

乐曲有一个短小的尾声。快板渐慢后全曲落在“角”音的长音上,并且运用了和引子相同的处理技法,与引子首尾呼应,仿佛那鹧鸪扶摇而去,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

全曲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旋律舒展流畅而具有诗意和神韵,充分地发挥了曲笛醇厚圆润,悠扬委婉的特点。它虚实结合,以情写景,很容易激发人们的想象力。

乐曲通过对鹧鸪飞翔的形象描绘,表现了人们向往自由、追求光明的崇高愿望,音乐活泼流丽,表现鹧鸪展翅高飞的情景。

阅读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