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张莹莹竹笛独奏《鹧鸪飞》
华音网
张莹莹 笛子独奏 《鹧鸪飞-赵松庭》
演奏:张莹莹
改编/编曲:赵松庭
伴奏:刘文佳
改编/编曲:赵松庭

赵松庭(1924-2001),中国20世纪笛乐艺术的缔造者之一。他是推进中国笛乐专业化发展的先驱,其艺术生涯对中国笛乐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是20世纪中国笛乐艺术的一代宗师。

作为一位杰出的竹笛演奏家,赵松庭创造性地将南北两派的竹笛演奏艺术进行融合,开“赵派”竹笛演泰艺术之先河,在竹笛的气、指、舌以及音色处理等方面有着精到的美学理念,备受业界的推崇。特别是首创竹笛“循环换气”演奏技术,极大地推进了竹笛演奏艺术的革新。

作为一位杰出的民族器乐作曲家,赵松庭先生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笛乐作品。从早期的《早晨》《婺江风光》到艺术成熟期的《幽兰逢春》,无不显露出一位杰出艺术家极具时代感的创作特征。同时,他的作品又饱含传统音乐的神韵与民族气质,是一位扎根民间的人民艺术家。

赵松庭先生在竹笛理论与科研制作领域也有着非凡成就。他曾发表《温度与乐器音准问题》《横笛的频率计算与应用》《笛艺春秋》等著述,是中国竹笛当代理论研究为数不多的早期重要文献,他还研制了排笛、低音笛、弯管笛、骨笛、雁飞篇等新品种乐器,不仅拓展了竹笛的音色与表现力,甚至对于整个中国民族器乐的发展都有着不可估量的贡献。

演奏:张莹莹

张莹莹,武汉音乐学院中乐系笛子教师(人才引进),青年笛箫演奏家,全国首位荣获中国政府最高奖“文华奖”竹笛青年专业组金奖的女演奏家,中国电视最高奖-CCTV民族器乐电视大赛笛子中青组银奖,中央音乐学院首位民族管乐保送女硕士。

9岁随父学习笛子,曾就读于沈阳音乐学院附中,师从著名笛子演奏家、教育家周波教授。2006年6月成功举办个人独奏专场音乐会,得到业内人士的一致好评。2007年以全国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师从著名笛子演奏家、教育家戴亚教授。在恩师的教导下,其笛艺有了长足的进步,艺术修养全面提高。学习期间,她曾先后得到天津音乐学院教授杨立中先生,北派笛子大师、著名笛子演奏家、教育家曾永清先生以及著名笛子演奏家王次恒先生(中央民族乐团副团长)、李增光先生(原中国广播民族乐团笛子首席)、李镇先生(国家一级演奏员)、刘群强先生(国家一级演奏员)等多位笛子演奏家、教育家的悉心教导。

张莹莹品学兼优,在校期间连续三年荣获中央音乐学院专业优秀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和国家奖学金;荣获中央音乐学院三好学生称号;分别于2011年(本科)、2014年(硕士)两次荣获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称号。2014年硕士毕业后,作为优秀人才引进就职于武汉音乐学院工作,并得到著名笛子演奏家、教育家荣政教授的精心指导,开始研习中原笛乐艺术。

她曾应邀与美国费城交响乐团、德国莱比锡交响乐团、中国爱乐交响乐团、中国国家交响乐团、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团、中国国家大剧院交响乐团、北京交响乐团、中国广播民族乐团、中央民族乐团、中国青年民族乐团、中国青年交响乐团等国内外知名乐团合作演出,担任竹笛独奏;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春晚音乐、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CCTV音乐厅”、“风华国乐”等节目的录制工作;并多次为三宝、李辉、程大兆等作曲家、音乐人录制电影、电视剧的笛箫音乐;2011年录制了亚洲首张BD蓝光唱片(此唱片是全球首张中国音乐BD蓝光唱片,也是中国唱片史上录制环节投入最大的唱片);2018年由北京环球音像出版社发行个人笛子独奏专辑《竹舞》,同时著有《竹笛艺术音乐表现力的创新与实践探索》(发表于《音乐创作》2021年第5期)《新时期竹笛教学改革的研究》《竹笛演奏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音色控制在竹笛演奏中的重要性》《简析竹笛演奏中的情感表达》等多篇学术论文。

近年来,张莹莹在全国各地多次举办个人独奏专场音乐会,出访了美国、德国、印度尼西亚、埃及、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新加坡等国家以及我国的香港、台湾、澳门等地区,进行学术交流和演出活动,并演绎了大量独奏、重奏、合奏等各种形式的现代作品(笛、箫、尺八)。她的足迹遍布美国卡内基音乐厅、布拉格鲁道夫音乐厅、匈牙利李斯特音乐学院音乐厅、北京音乐厅、国家大剧院音乐厅、武汉琴台音乐厅等。除了驾驭曲目的技术性外,对曲目内涵把握也非常到位,演技精湛,形成了自己独具一格的演奏风格,是一位优秀的青年演奏家。

在教学上,她有着独特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基本功的练习,启发学生对音乐内涵的理解,学生在国内各大比赛中屡次获奖。2018年,她成立了武汉音乐学院东方笛韵竹笛乐团,由武汉音乐学院优秀的竹笛专业学生组成,乐团旨在合作创新,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专业水平,赋予他们展示的平台,传播中国乐器最美的声音,充分展示中国音乐的魅力。

乐曲《鹧鸪飞-赵松庭》

(一)《鹧鸪飞》为民间乐曲。原曲在快板前结束,快板一段为赵松庭先生在一九五七年时所加。

(二)本曲以唐朝大诗人李白诗“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至今唯有鹧鸪飞”为依据改编。

(三)乐曲的装饰演奏手法与江南丝竹相同,即灵活运用“颤”“叠”“赠”“打”,忌用“吐”、“滑” 、“垛”、“花”。

(四)快板一段用循环换气技巧演奏,指法要极富于弹性,可以一口气连吹三遍,最快时要达到每分钟160拍。

南派竹笛经典作品《鹧鸪飞》五十年代南派笛乐宗师陆春龄、赵松庭先生先生分别改编为笛子独奏曲。赵松庭先生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李白的诗作《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至今惟有鹧鸪飞。"诗篇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吴败越胜,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诗中揭示了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感叹过去的统治者莫不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子孙万世之业,而诗篇却如实地指出了这种希望的破灭。赵松庭先生的《鹧鸪飞》正是受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启示,因此,带有些许伤感和失意,并夹杂着幽怨的情绪,全曲在继承江南丝竹的基础上融合了昆曲元素,使乐曲更为典雅和婉约。于上海历经丝竹洗礼《鹧鸪飞》形式的再度升华要归功于笛王赵松庭的诗意阐释以及作曲家钱兆熹富有想象力的配器。

阅读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