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谭欣-二胡独奏《悲歌》
华音网
谭欣 二胡独奏 《悲歌》
演奏:谭欣
作曲:刘天华
伴奏:曲大卫

2015欣弦飞扬
宋飞二胡“双语”教学成果汇报音乐会







作曲:刘天华

刘天华(1895年2月4日—1932年6月8日),原名刘寿椿,江苏省江阴市澄江镇西横街人,中国近代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

创作乐曲

刘天华的音乐创作成就,主要在民族器乐曲方面,共作有十首二胡曲:《病中吟》《月夜》《苦闷之讴》《悲歌》《空山鸟语》《闲居吟》《良宵》《光明行》《独弦操》《烛影摇红》、 三首琵琶曲:《歌舞引》《改进操》《虚籁》、一首丝竹合奏曲《变体新水令》、编有四十七首二胡练习曲、十五首琵琶练习曲,还整理了崇明派传统琵琶曲十二首,其中他改编的《飞花点翠》于1928年由高亭唱片公司录制唱片,已成为琵琶经典乐曲。当刘天华逝世时,在纪念会上有人用这十大二胡名曲标题的首位字联成过一幅便于记忆又颇有意境的挽联:“良月苦独病,烛光悲空闲”。

改良二胡

在乐器的制造改良上,他对于他所擅长的二胡、琵琶进行改革。他在二胡制造的材料、技术上进行改变及定制,以期达到好的音色及音量,对二胡二根弦的音准进行调整,又增加了二胡的把位,以提高其演奏的表现力。他又依十二平均律制作了新的琵琶,并增加琵琶的品和项,使琵琶能有准确的音准并能演奏半音阶,他这些音乐器的改进的进行,也和乐器制作厂商合作发展,以期达到推广的效果,他自己也曾于北京经营了一家音乐商店,名叫中华乐社,售乐器及谱等,可惜后来未能如其计划进一步成立乐器厂。

改良记谱

记谱法的改进是刘天华相当重视的一环,他认为乐谱的不发达完备,使得中国古代的音乐无法完整地留传下来,而间接造成中国音乐的衰微。他首先大力推广五线谱用于中国音乐之上,如他在1930年,为当时将赴美国演出的京剧名家梅兰芳,花了数月时间以听写记谱方式完成了五线谱的《梅兰芳歌曲谱》。除此之外,由于当时国人仍惯用旧有的工尺谱,他于是将五线谱中一些记谱法如节奏、指法、强弱等记号融入工尺谱之中,成一套较完善而能通行的记谱方法,并以此方式整理出了《瀛州古调新谱》《佛曲谱》及《安次县哨子曲谱》等中国古乐及民间音乐。

改进国乐、推广国乐教育

在民国初年,刘天华见到中国音乐发展的垂危,因主张进行国乐改进。刘天华认为音乐的重要目的,便是在表达人的感情以使听者感动,希望音乐能够普及于大众并提升水平,因此对音乐的推广及教育十分地重视。他反对完全以西乐来取代中国音乐,他认为西乐虽完善成熟,但不能削足适履的把它用在中国人的意识性格之间。同时,他认为身为一个中国音乐家,不仅要守住自身的传统,更要把中国音乐的好处发扬光大到世界。 1927年,刘天华在北京联合萧友梅、杨仲子等人,创立了国乐改进社,以期开始国乐改进的工作此外,他还记录了民间音乐《安次县吵子会乐谱》《佛曲谱》(未完成)等。刘天华的全部作品和生平资料,最先收进其兄刘复编纂的《刘天华先生纪念册》(1933),今已辑成《刘天华创作曲集》(万叶书店,1954;人民音乐出版社,1979年修订)。

演奏:谭欣

中国音乐学院研究生一年级在读(本校保送研究生)现师从于著名二胡演奏家,教育家宋飞教授。

2012年至2018年就读于中国音乐学院附中,曾多次获得“刘明源专业奖学金”,“黄安源助学金”,连续五年获得北京市政府奖学金,于2015年、2017年在中国音乐学院歌剧厅、国音堂成功举办”欣弦飞扬——宋飞二胡教学成果汇报音乐会”二胡独奏音乐会,2018年以专业成绩第一名毕业并获得优秀毕业生称号。

2018年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国音乐学院,在校期间蝉联两年获得学院一等奖学金,学院”三好学生”称号,曾受邀参加深圳一带一路国际音乐节,青岛国际音乐节,敦煌国乐·江阴中国二胡峰会等演出活动。

2022年保送中国音乐学院研究生,获得学院及北京市级优秀毕业生称号。

主要获奖经历:

2013年 获中国音乐学院艺术实践优秀个人奖

2015年 获首届“国音杯”刘天华二胡邀请赛铜奖

2016年 获第三届“敦煌杯·上海”全国二胡演奏大赛 职业少年组金奖第一名

2018年 获中国音乐小金钟——全国二胡展演 专业组第一名

2019年 获第26届台北市民族器乐大赛——二胡比赛 第二名

2022年 获第五届“敦煌杯”中国二胡演奏比赛 职业青年A组金奖第一名

首演作品:

2017年 《塔吉克舞曲》二胡版

2019年 《牛郎织女》《京剧媚影》

2020年 《竞——竞技的秧歌》

2021年 《人生如戏Ⅱ 》《太湖石歌》

伴奏:曲大卫

曲大卫,中国东方演艺集团驻团作曲,中国音乐家协会钢琴学会理事,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理事,北京市音乐家协会电子键盘学会副会长、指挥专业委员会理事。

作为独奏家,他曾多次与国家交响乐团、中国爱乐乐团、中央芭蕾舞团、天津交响乐团、昆明聂耳交响乐团、台北市立国乐团、上海民族乐团、江苏省民族乐团等乐团合作。2013年,曲氏在第九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二胡比赛决赛中执棒江苏民族乐团;2018年随中国文化部代表团出访朝鲜,并指挥三池渊管弦乐团;获邀担任中国爱乐弓弦乐团常任指挥,并在国家大剧院、北京音乐厅和中山音乐堂常规乐季演出。

曲氏曾登上美国林肯艺术中心、日本东京三得利音乐厅、北京国家大剧院、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北京音乐厅、上海音乐厅、香港文化中心、香港大会堂、台湾中山堂、江苏大剧院、天津大剧院、深圳音乐厅和广州星海音乐厅等国内外知名舞台。2006年,作为创始人,他组建了灵魂室内乐团(Soul Chamber Orchestra),2018年获得日本大阪国际音乐比赛首奖。

曲氏先后参加了2007年中央台文化部春节晚会、2015年中央台元宵晚会、江苏卫视春晚、广东卫视国乐大典、音乐频道《风华国乐》和《乐享汇》、电影频道《音乐电影欣赏》、2020年中央电视台中秋及国庆晚会等节目,2020年参与中国广播电影乐团央视频直播演出。

作为作曲家,他创作了中国民乐作品:《第一二胡协奏曲-红土印象》(首演于2009年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音乐厅)、《第二二胡协奏曲-疆岭之韵》(首演于2013年,台北市国立民族乐团)、弦语、津门古韵和风味儿等。室内乐作品:人生如戏、开门儿、Fiona和幻想曲2017等。其他作品包括:《第一大提琴奏鸣曲》、《第一钢琴三重奏》、电影《鸟巢》、《我的七年》、《狙击上甘岭》等。2010年为薛啸秋改编的《遗忘》获台湾金曲奖,2017年曾获邀为中国广播电影乐团改编乐团作品《李香兰》。

乐曲《悲歌》

《悲歌》又名《处世难》,为刘天华于1927年创作。大凡悲歌之类,往往情绪压抑怨愤,音调哀愁低沉。有的呼天抢地痛不欲生,有的欲哭无泪难以名状。但此曲却非一般,它不是个人或家庭遭受什么不幸的“小悲小哀”,而是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充满关切的“大悲大愤”,是刘天华内心情感强烈表露的产物。

该曲创作于一九二七年冬,正值作者任教于北京大学、女师和艺专时期,当时军阀混战割据,奉系军阀赶走了皖系段祺瑞,占领了河北,进驻北京。军阀张作霖手下政客刘哲充当军阀政府的教育总长,大肆对教育事业进行摧残,将北大,师大,工大,医大,农大等9所不同类型的高校强行合并成一所不伦不类的“国立京师大学堂”,接着又以“音乐有伤风化,无关社会人心”为由,勒令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北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女大音乐系停办,后经刘天华与音乐界及社会各界人士奔走呼告,女大音乐系才得以幸存。而萧友梅主持多年的全国仅有的高等音乐教育就这样被毁于一旦。在这种形势下,刘天华先生悲痛欲绝,处事艰难之感尤其强烈。他说:“目睹艺专音乐系及北大音乐专科的停办,凡我同人无不疾首痛心。”在这种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他写出了《悲歌》一曲,在生前一直反复推敲修改此曲的板眼于弓法,知道1932年4月准备出版不久,刘天华先生却与世长辞。至此,此曲乐谱的板眼和弓法未能定型。流传的有两种版本,是其弟子沈仲章和陈振铎根据回忆和自己的理解记录下来的乐谱。

《悲歌》是刘天华创作的第四首二胡独奏曲,如果说,前三首主要是“继承传统音乐”的产物,那么,这一首则有明显的借鉴西洋技法的印记。大量使用变化音(#I)(#5),甚至把五声音阶中常用的小三度(35)(61),变成大三度(3#5)(6#1),这或多或少会产生一些洋味,但听来却比较自然,并无怪诞别扭的感觉。乐曲开头几小节象是西洋音乐的大调式,中间出现了"#5",又象是和声小调。其实它的基本调式仍是中国五声音阶商调式。出现得最多的一个音“2”,是它的主音,乐句不论长短,总是围着这个音转,最后由邻近音导入主音结束,全曲总体上仍保持着中国民族音乐的基本风格。

阅读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