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家、教育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曾担任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常务副校长等职务。
谱写了大量各类体裁的音乐作品。在全国的各类音乐作品比赛中,有多首作品获大奖。主要获奖作品有:《第一二胡狂想曲》获全国第六届音乐作品评奖二等奖(一等奖空缺,文化部举办,1988年),《四季掠影》(单簧管与钢琴) 获全国首届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单簧管作品评选优秀奖(文化部举办,1990年),《幻想曲》(筝独奏)获文化部1995“东方杯”古筝大赛优秀作品奖,《天山风情》(二胡与交响乐队)获中国首届“金钟奖”交响乐作品比赛铜奖(中国音协举办,2001年),《第二二胡狂想曲》获中国第三届金钟奖银奖(金奖空缺,中国音协举办,2003年),《第三二胡狂想曲》获全国第十二届音乐作品评奖一等奖(文化部举办,2006年),《第四二胡狂想曲》获全国第十五届音乐作品评奖一等奖(文化部举办,2011年),《第五二胡狂想曲——赞歌》入选文旅部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 重点扶持作品“百年百项”小型作品创作计划,等。其作品《二胡狂想曲》系列、《枫桥夜泊》等古筝系列获得广泛声誉,久演不衰并流传于海内外,在全国各类民族器乐大赛中多次被指定为参赛必奏曲目。
曾先后在各种刊物发表多首作品,并灌录和出版了几十辑CD专辑。其主要作品被广泛收录于各种版本的CD、DVD以及音乐院校的教材之中。出版了多部个人作品专集。主编并出版了“中国民族器乐本科教材”系列。除此之外,还多次出任金钟奖、文华艺术院校奖、央视民乐大赛等各类比赛的评委。
在作曲教学中,王建民教授常常鼓励学生广泛学习各流派的创作技法,在更广阔的视野中思考当代与传统之间的关系,创作时便可以根据艺术上的不同考量,拥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尤其当代民族器乐创作的发展需要更加多元化的理念向前推进。
除作曲教学外,他也秉持“民族器乐现代化”的理念,积极推动演奏专业教学体系的建设。在担任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期间,他每年主持举办民族器乐新作品评选、各类民族器乐专家论坛以及“中国民族器乐表演专业教材系列”的编订工作,提升了当代民乐专业教学体系的广度与深度。
青年二胡演奏家、武汉音乐学院中乐系二胡讲师、中国音乐家协会二胡学会会员、湖北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
曾获第九届、第十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二胡比赛优秀奖;第五届、第六届“湖北音乐金编钟奖”二胡演奏金奖;第四届“文华艺术院校奖”拉弦乐器组青年组优秀奖;首届“黄海怀二胡奖”二胡演奏比赛优秀奖等奖项;湖北省首届“长江之春”青年音乐家比赛专业二胡组金奖。
曾先后师从别小霞副教授、胡志平教授。个人多次获得学院以及省级、国家级比赛颁发的指导教师奖。成功举办《心香——尤毅懿二胡独奏音乐会》《弦语——尤毅懿二胡独奏音乐会》《尤毅懿师生二胡专场音乐会》及多场教学汇报音乐会。2018年入选国家艺术基金“二胡表演人才培养”项目;2019年入选全国中青年二胡、古筝骨干(含新文艺群体)增强“四力”培训活动。曾与中国东方中乐团、东方交响乐团、澳门中乐团、澳门长虹民乐团、江苏省民族乐团、湖北编钟国乐团等知名院团合作演出。受邀赴美国、荷兰、冰岛、坦桑尼亚、津巴布韦、吉布提等国家传播二胡演奏艺术。
青年钢琴演奏家,武汉音乐学院演艺学院钢琴艺术指导教师。湖北省文协钢琴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台湾艺术大学和台湾音乐家协会联合举办的“台海杯音乐艺术大赛”华中区负责人,并担任钢琴组评委;湖北省教育厅和文化旅游厅“长江钢琴杯”青少年音乐大赛评委。
多年来,作为艺术指导多次参加国家级大赛和国内数百场音乐会,具有丰富的舞台经验。2012年至今,随武汉音乐学院研究生部、中乐系、附中选手参加“中国音乐金钟奖”、“文华奖”、“CCTV民族器乐电视大赛”、“中国音乐小金钟奖”、“武汉音乐学院二胡艺术周”,获国家级重大赛事艺术指导奖,并担任高规格音乐会艺术指导,获得广泛好评。
广袤的雪域高原,巍峨的珠穆朗玛,雄伟的布达拉宫,这是一片离太阳最近的神圣土地,是歌舞的海洋…乐曲以西藏民间音乐的素材为核心展开并创作,描绘了作曲家心中的西藏印象和美好向往。乐曲为第十四届金钟奖二胡比赛委约而作。
作品展现出了中国民族音乐的创新探索。作品突破传统的音乐结构,运用自由的多个段落,从圣洁的慢板到热烈的舞曲,形成强烈的戏剧张力,作品中大跨度的旋律和复杂的节奏组合对演奏者的音准控制和双手的精准配合也带来了巨大的技术挑战。作曲家王建民将藏族音乐的虔诚、热烈与空灵转化为二胡的语言,以创新技法拓宽了乐器表现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