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谭欣-二胡独奏《大浪淘沙》
华音网
谭欣 二胡独奏 《大浪淘沙》
演奏:谭欣
作曲:华彦钧
伴奏:曲大卫

2015欣弦飞扬

宋飞二胡“双语”教学成果汇报音乐会

《大浪淘沙》原为琵琶独奏曲,宋飞移植改编为二胡曲。

作曲:华彦钧

阿炳(1893年8月17日—1950年12月4日),原名华彦钧,出生于无锡市,民间音乐家,正一派道士,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

阿炳刻苦钻研道教音乐,精益求精,并广泛吸取民间音乐的曲调,一生共创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间乐曲。  其父华清和为无锡城中三清殿道观雷尊殿的当家道士,擅长道教音乐。华彦钧4岁时丧母,由同族婶母抚养。8岁随父在雷尊殿当小道士。开始在私塾读了3年书,后从父学习鼓、笛、二胡、琵琶等乐器。12岁已能演奏多种乐器,并经常参加拜忏、诵经、奏乐等活动。18岁时被无锡道教音乐界誉为演奏能手。   1950年12月4日,阿炳病逝,享年57岁。

阿炳现留存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和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六首。

演奏:谭欣

中国音乐学院研究生一年级在读(本校保送研究生)现师从于著名二胡演奏家,教育家宋飞教授。

2012年至2018年就读于中国音乐学院附中,曾多次获得“刘明源专业奖学金”,“黄安源助学金”,连续五年获得北京市政府奖学金,于2015年、2017年在中国音乐学院歌剧厅、国音堂成功举办”欣弦飞扬——宋飞二胡教学成果汇报音乐会”二胡独奏音乐会,2018年以专业成绩第一名毕业并获得优秀毕业生称号。

2018年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国音乐学院,在校期间蝉联两年获得学院一等奖学金,学院”三好学生”称号,曾受邀参加深圳一带一路国际音乐节,青岛国际音乐节,敦煌国乐·江阴中国二胡峰会等演出活动。

2022年保送中国音乐学院研究生,获得学院及北京市级优秀毕业生称号。

主要获奖经历:

2013年 获中国音乐学院艺术实践优秀个人奖

2015年 获首届“国音杯”刘天华二胡邀请赛铜奖

2016年 获第三届“敦煌杯·上海”全国二胡演奏大赛 职业少年组金奖第一名

2018年 获中国音乐小金钟——全国二胡展演 专业组第一名

2019年 获第26届台北市民族器乐大赛——二胡比赛 第二名

2022年 获第五届“敦煌杯”中国二胡演奏比赛 职业青年A组金奖第一名

首演作品:

2017年 《塔吉克舞曲》二胡版

2019年 《牛郎织女》《京剧媚影》

2020年 《竞——竞技的秧歌》

2021年 《人生如戏Ⅱ 》《太湖石歌》

伴奏:曲大卫

曲大卫,中国东方演艺集团驻团作曲,中国音乐家协会钢琴学会理事,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理事,北京市音乐家协会电子键盘学会副会长、指挥专业委员会理事。

作为独奏家,他曾多次与国家交响乐团、中国爱乐乐团、中央芭蕾舞团、天津交响乐团、昆明聂耳交响乐团、台北市立国乐团、上海民族乐团、江苏省民族乐团等乐团合作。2013年,曲氏在第九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二胡比赛决赛中执棒江苏民族乐团;2018年随中国文化部代表团出访朝鲜,并指挥三池渊管弦乐团;获邀担任中国爱乐弓弦乐团常任指挥,并在国家大剧院、北京音乐厅和中山音乐堂常规乐季演出。

曲氏曾登上美国林肯艺术中心、日本东京三得利音乐厅、北京国家大剧院、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北京音乐厅、上海音乐厅、香港文化中心、香港大会堂、台湾中山堂、江苏大剧院、天津大剧院、深圳音乐厅和广州星海音乐厅等国内外知名舞台。2006年,作为创始人,他组建了灵魂室内乐团(Soul Chamber Orchestra),2018年获得日本大阪国际音乐比赛首奖。

曲氏先后参加了2007年中央台文化部春节晚会、2015年中央台元宵晚会、江苏卫视春晚、广东卫视国乐大典、音乐频道《风华国乐》和《乐享汇》、电影频道《音乐电影欣赏》、2020年中央电视台中秋及国庆晚会等节目,2020年参与中国广播电影乐团央视频直播演出。

作为作曲家,他创作了中国民乐作品:《第一二胡协奏曲-红土印象》(首演于2009年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音乐厅)、《第二二胡协奏曲-疆岭之韵》(首演于2013年,台北市国立民族乐团)、弦语、津门古韵和风味儿等。室内乐作品:人生如戏、开门儿、Fiona和幻想曲2017等。其他作品包括:《第一大提琴奏鸣曲》、《第一钢琴三重奏》、电影《鸟巢》、《我的七年》、《狙击上甘岭》等。2010年为薛啸秋改编的《遗忘》获台湾金曲奖,2017年曾获邀为中国广播电影乐团改编乐团作品《李香兰》。

乐曲《大浪淘沙》

《大浪淘沙》是华彦钧创作的一首琵琶独奏曲,乐曲表现了作者对不平人世的无限感慨及对命运的态度。此曲经杨荫浏、曹安和二位先生录音并记谱才得以保存下来。据阿炳生前所言,这曲原是道家的《梵音》合奏曲牌,是他在琵琶上弹奏而成。但据杨荫浏查证,道家中并无此曲。乐曲第一段旋律与广东音乐《三潭印月》曲首的旋律相近似,很有可能此曲是华彦钧根据他所熟悉的音调创作的。此曲曾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阅读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