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指挥家和作曲家。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1979年移居香港,1986年至1990年为香港中乐团第二任音乐总监,1990年移居台湾担任高雄市国乐团指挥,直到1994年。1994年初移居加拿大。2006年受聘于中国音乐学院,任中国音乐学院华夏民族乐团指挥。
早期作品:《第一钢琴协奏曲》(1959)、《第一交响曲》(1961)等 到香港以后的作品(1986-1990):最初有中乐曲《洪湖随想曲》(1980)、《喜迎春》(1981)、《云南风情》(1982)、《丰年祭》(1983)、《天山恋歌》(1984)、第三钢琴协奏曲《英雄》、《管弦丝竹知多少》、《拉萨行》(1985)等;
1986年3月起任香港中乐团第二任总监后的主要作品有:《花木兰》序曲(1986)、古琴与乐队《离骚》、《白石道人词意组曲》(1987)、《第一笛子协奏曲》、《第一二胡协奏曲》(1988),为中乐团与管风琴而作的《第二交响曲》、《第一打击乐协奏曲》(1989)、大提琴协奏曲《路》(1990)等。
任高雄市国乐指挥期间的作品主要有(1990-1994):双千斤板胡协奏曲《山地印象》,中乐《台湾风情》(1991)、唢呐协奏曲《花木兰》(1992)、大合唱《高雄之恋》(1994)等。1994年移居加拿大之后的作品主要有:《小提琴协奏曲》(1994)、《第三交响曲》(中乐,1995)、中乐充曲《普天乐》及《第二大提琴协奏曲》(1997)等。
青年二胡演奏家,中国音乐学院青年教师,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胡琴专业委员会理事。
先后师从于段永强老师、著名二胡演奏家、教育家宋飞教授。并得到安如砺、关乃忠、刘文金、刘长福、陈耀星、周维,邓建栋等众多名家的指导。曾荣获学院一等奖学金、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第八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民乐二胡比赛金奖及中国新作品演奏奖、2013年海内外江南丝竹邀请赛(职业组)金奖。刘天华阿炳中国民族音乐基金会“2013-2014中国民族音乐年度新人奖,2014年被央视评为CCTV“光荣绽放”新十大二胡演奏家。所指导学生曾斩获国内外二胡比赛金奖等荣誉,并荣获优秀指导教师奖。
曾与著名指挥家作曲家关乃忠先生、张国勇先生、彭家鹏先生、夏小汤先生合作同台演出。曾与国内各大知名交响乐团、民族乐团合作演出。受邀出访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进行文化交流活动。曾与国内著名音乐制作人叶云川、著名录音大师李大康老师合作,录制由国内知名唱片公司瑞鸣音乐制作的《天人合一》CD唱片。2020年10月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弦道古今——马可二胡独奏专辑》。2021年获批国家艺术基金舞台艺术人才表演项目资助。
中国著名指挥家和作曲家。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1979年移居香港,1986年至1990年为香港中乐团第二任音乐总监,1990年移居台湾担任高雄市国乐团指挥,直到1994年。1994年初移居加拿大。2006年受聘于中国音乐学院,任中国音乐学院华夏民族乐团指挥。
早期作品:《第一钢琴协奏曲》(1959)、《第一交响曲》(1961)等 到香港以后的作品(1986-1990):最初有中乐曲《洪湖随想曲》(1980)、《喜迎春》(1981)、《云南风情》(1982)、《丰年祭》(1983)、《天山恋歌》(1984)、第三钢琴协奏曲《英雄》、《管弦丝竹知多少》、《拉萨行》(1985)等;
1986年3月起任香港中乐团第二任总监后的主要作品有:《花木兰》序曲(1986)、古琴与乐队《离骚》、《白石道人词意组曲》(1987)、《第一笛子协奏曲》、《第一二胡协奏曲》(1988),为中乐团与管风琴而作的《第二交响曲》、《第一打击乐协奏曲》(1989)、大提琴协奏曲《路》(1990)等。
任高雄市国乐指挥期间的作品主要有(1990-1994):双千斤板胡协奏曲《山地印象》,中乐《台湾风情》(1991)、唢呐协奏曲《花木兰》(1992)、大合唱《高雄之恋》(1994)等。1994年移居加拿大之后的作品主要有:《小提琴协奏曲》(1994)、《第三交响曲》(中乐,1995)、中乐充曲《普天乐》及《第二大提琴协奏曲》(1997)等。
《风雨思秋》是2011年中国音乐“金钟奖”二胡比赛的委约作品,作曲家关乃忠着眼秋瑾这一女英雄的革命事迹为切入点,以小见大,献礼辛亥革命100周年。作为一首大赛委约作品,《风雨思秋》的演奏难度拿捏得恰到好处,其中既有技术难点,又有慢板段落可体现演奏者的乐感与音乐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