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小纲,中国当代音乐创作的代表人物,我国当代著名作曲家,中央音乐学院作曲教授、博士生导师、音乐教育家,中宣部首届“四个一批”人才。现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国际音乐理事会副主席、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英国北方皇家音乐学院国际作曲主席、星海音乐学院特聘教授、上海音乐学院特聘教授、乌克兰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名誉教授、天津茱莉亚音乐学院顾问,北京现代音乐节、深圳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青岛海洋国际音乐季、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音乐季艺术总监,以及哈尔滨音乐比赛艺委会主任。2021年5月起,叶小纲出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首任院长。
他的创作主要包括交响乐、室内乐、歌剧、舞剧、影视音乐等多体裁的大量音乐作品。其代表作有《地平线》《最后的乐园》《大地之歌》《喜马拉雅之光》《青芒果香》《峨眉》《鲁迅》《英雄》《美丽乡村》《林泉》《羊卓雍错》《澳门新娘》《永乐》等。其影视音乐《玉观音》《大国崛起》等广受好评。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全球约30亿观众聆听了由叶小纲创作、郎朗演奏的钢琴协奏曲《星光》。从1995年起,他的作品被世界著名的音乐出版公司朔特(Schott)出版和代理。
叶小纲曾在美国纽约林肯中心,德国柏林、萨尔布吕肯和慕尼黑,英国爱丁堡和格拉斯哥,法国南特,俄罗斯莫斯科,印度加尔各答,哥斯达黎加圣何塞,秘鲁利马,爱尔兰都柏林、波兰彼得哥什等地举办“中国故事”专场音乐会,为中国当代音乐在国际上的展示和传播作出了积极的尝试,获得极大成功。
叶小纲荣获过众多国内外奖项和荣誉,包括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音乐创作奖”、中国音乐家协会“金钟奖”一等奖、2012年美国古根海姆作曲奖、2013年第二届“中华艺文奖”等;其电影音乐《惊涛骇浪》获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音乐奖”,《刮痧》《太行山上》和《开罗宣言》荣获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音乐奖”,《人约黄昏》获上海电影节“最佳音乐奖”。叶小纲本人还获得过上海电影节颁发的“杰出电影音乐贡献奖”。
作为全国政协常委,叶小纲多年来一直为音乐普及、提高国民素质的全国范围的美育教育呼吁。他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加强国际音乐版权保护方面向政府提出了众多议案。他曾多次在全国性会议上做重点发言,强调保护知识版权的重要意义。在他的大力有效地推动下,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以及国际知识版权在中国的保护工作有了很大的推进。
青年二胡演奏家,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青年教师。
1994年生于甘肃天水。中央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并获得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颁发的2020“优秀毕业生”称号。先后师从刘长福教授、朱江波教授,2009年跟随孙凰教授习琴至今。曾跟随姜克美老师副修板胡。2020年作为高层次引进人才任教于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是近年来活跃在各大舞台上杰出的90后二胡演奏家。
自2005年起,在全国各大比赛中获奖有:2007年获首届“CCTV民族器乐电视大赛”少年拉弦组金奖;2013年获“高等音乐艺术院校民乐作品(室内乐)比赛”最佳演奏奖;2016年获第三届“敦煌杯·上海”二胡演奏大赛职业青年组金奖;2016年获上海二胡邀请赛暨上海奉贤首届“言子杯”孙文明二胡大赛专业组“第四名”(第一名空缺);2019年获第十二届中国音乐金钟奖;2019年获中国器乐电视大赛复赛、决赛第一名、总决赛第四名等。
与著名指挥家张国勇、邵恩、余隆、陈琳、黄屹等均有合作。曾先后与中国爱乐乐团、陕西交响乐团、贵阳交响乐团、中央民族乐团、北京交响乐团、青岛交响乐团等合作大型协奏曲, 包括:2007年12月受邀中央电视台,与著名指挥家余隆及中国爱乐乐团合作,并与廖昌永、李云迪等多位艺术家共同出演全网直播的“2008新年音乐会”;2019年12月与著名指挥家张国勇及贵阳交响乐团合作,并与世界著名小号演奏家安德烈·朱弗莱迪等多位艺术家共同出演“贵阳交响乐团新年音乐会及跨年音乐会”两场演出。2019年9月与著名指挥家陈琳及陕西交响乐团合作,与戴玉强、张立萍等多位艺术家合作出演了甘肃“天秀之夜”交响音乐会,并成功首演二胡独奏交响版协奏曲《楚颂》;2020年1月与著名指挥家邵恩及北京交响乐团合作演出“长城交响乐”音乐会;2020年12月与著名指挥家张国勇老师及青岛交响乐团共同出演“青岛新年音乐会”等。
多次受邀各大媒体及院团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各类演出交流活动及个人专访,包括:2019年4月、5月分别于中央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并得到多家媒体与网站的报道与好评。2019 年5月在中国唱片总公司出版第一张个人演奏专辑《别亦难》。2019年9月参演“豫韵秦风”名家名曲二胡音乐会;2019年8月参演第四届敦 煌杯“格调 新韵”新作品音乐 会;2019年6月代表北京音乐家协会参加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举办的“全国中青年二胡、古筝骨干(含新文艺团体) 增强四力培训班”;2018年参演中国音协主办的“我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服务小分队赴陕西的四场公益演出;2017年参演“陕西省二胡专业委员会成立庆典音乐会”;2013年参演“《乐器》杂志创刊40周年庆典音乐会——青年民族器乐演奏家专场”;2009年参演“《名琴鉴赏新秀吐芳》三大院校优秀学生音乐会”;2008年参演“二胡名家师生音乐会——2的N次方”;2008年参演“二胡缘——中日文化交流演出”;205年参演“童星与名家专场音乐会”;多次受邀“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乐器杂志”、“华音网”等媒体杂志录制个人专访。多次参与中央电视台“星光舞台”、“风华国乐”、“我要上春晚”、音乐频道“元宵晚会”等栏目的录制。
其演奏受到多位国内外音乐家的赞赏,其中我国著名作曲家何占豪先生听其演奏后称“她拉琴像说话一般,感人肺腑…是新一代青年二胡演奏家的标杆。”原英国皇家音乐学院院长柯蒂斯.普赖斯先生听了王啸演奏的《蓝花花叙事曲》后激动的说“感人至深, 虽然年龄小,但已是一位完美的艺术家。”丹麦著名提琴制弦大师Larsen先生听了王啸演奏的小提琴曲《流浪者之歌》后,给予很高评价,并开始为二胡制作琴弦。王啸带着Larsen先生制作的第一套二胡琴弦参加了 2007年CCTV民族器乐电视大赛,并取得好成绩。
她扎实全面的演奏功底与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已经成为二胡艺术的新生力量的代表。
中国85后青年作曲家,2006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本科,2010年保送作曲专业硕士研究生,2014年作为北京市优秀毕业生以优异成绩毕业。师从著名作曲家、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秦文琛教授。
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作曲与作曲理论学会理事。2016年G20(二十国集团)国际峰会“最忆是杭州”大型水上情景表演交响音乐会音乐主创成员。2017年金砖国家厦门峰会“扬帆未来”文艺晚会音乐主创成员。2019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文艺晚会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奋斗吧 中华儿女》音乐主创成员。2020中央军委慰问驻京部队老干部迎新春文艺演出音乐主创成员。
作品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时代交响——中国交响乐作品创作扶持计划”、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庆祝建党100周年军事文艺重点选题”、国家艺术基金、中国文联艺术基金、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交响乐作品回顾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交响乐作品展演、“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中宣部重点出版物选题等。
作品荣获“美国巴洛基金国际作曲比赛”冠军大奖,并在“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全国交响乐作品比赛”、“帕拉天奴杯作曲大赛”等国内外作曲比赛中斩获重要奖项。
接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北京现代音乐节、深圳“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美国巴洛基金中心、波兰“华沙之秋”国际音乐节、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音乐季、中国东盟国际音乐周、青岛海洋国际音乐季等国内外各类重要委约创作。
创作作品涉猎广泛,包括:交响乐、交响合唱、交响诗、交响音画、交响戏曲、协奏曲、歌剧、合唱、室内乐、独奏、艺术歌曲、影视音乐、舞蹈音乐等。多部作品在国内外10几个国家由30余个知名乐团广泛公演,均获很高评价。部分作品的乐谱与音像已在人民音乐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等出版发行。多篇学术论文在《人民音乐》、《音乐创作》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其部分作品的文化意义与艺术价值获得《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的高度评价与肯定。近几年来,郑阳的创作得到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著名作曲家叶小纲院士的指导与支持。
代表作品:
交响乐《千里》(2011)Op.12
打击乐协奏曲《黎明的桅杆》(2014-2015)Op.18
交响乐《远去的桅杆》(2017)Op.24
交响诗《穿越时空》(2018-2019)Op.27a
歌剧《聂小倩》(2018)Op.29
交响音画《逐风的桅杆》(2019)Op.34
竹笛协奏曲《归去来兮-雪山之恋》(2019)Op.35
声乐协奏曲——为双女高音与管弦乐队而作《皇英》(2019)Op.36
民族管弦乐《紫禁三和》(2020)Op.37
大型无伴奏混声合唱《中华涅槃——甲子殇兴》(2009)Op.10
室内乐《悬空寺》(2012)Op.15
室内乐《飞逝的圣河》(2014)Op.19
艺术歌曲《又唱老山兰》(2015-2018)Op.23 No.1
混声合唱《向战而行》(2018)Op.23 No.5
民族管弦乐交响诗套曲《大运河》(2020-2021)Op.38
大型交响合唱套曲《琴岛畅想——新新山海城》(2020-2021)Op.39
《光明行》是刘天华先生于二十世纪初为二胡创作的独奏曲。该曲表达了作曲家在当年时代环境下向往光明、憧憬未来的心情。作曲家叶小纲在赴江苏无锡探访和追溯刘天华、阿炳两位民族音乐前辈的生命足迹与故乡后,决定为民族乐曲创作六首与这两位大师相同名字的作品。
《光明行》是叶小纲这六首名曲器乐曲中完成的第一首。乐曲没有用刘天华原曲的任何素材,完全由作曲家重新构思创作,音乐表达了作曲家对刘天华先生的敬仰和追念。此首《光明行》的创作,源自作曲家叶小纲在江苏无锡参观了阿炳及刘天华的故居后迸发的创作灵感。与刘天华的《光明行》同名异质,乐曲体现了新世纪中国在迈向未来的过程中,作曲家在新时代兴奋的心情,以及对充满蓬勃朝气的新时代满怀信心,充满朝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