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惠芬(1945年12月23日~2014年5月12日),生于江苏宜兴,中国二胡演奏者,国家一级演员。
先后在中国艺术团、上海乐团、上海艺术团、上海民族乐团担任二胡独奏演员,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系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2014年5月12日上午在上海病逝,享年69岁。
闵惠芬,1945年12月23日生于江苏宜兴。父亲闵季骞是著名二胡演奏家刘天华的再传弟子。受到家庭的薰陶,闵惠芬自幼酷爱音乐。8岁时便随其父闵季骞学习二胡,并在音乐方面表现出不凡的天赋。1956年,11岁的闵惠芬随父亲工作调动来到文化古都南京,进入南京市鼓楼区少年之家“红领巾艺术团”担任二胡独奏小演员,任该团管弦乐队指挥。
1958年,13岁进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专修二胡,师从于二胡教育家王乙和陆修棠。1963年在第四届上海之春音乐会全国二胡比赛中,闵惠芬以一曲《病中吟》征服了观众和评委,获得大赛第一名。
自1979年起,她先后在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
1981年,艺术正处于盛年的闵惠芬,不幸身患癌症,五年间曾做过六次大手术和十五次化疗,但她顽强乐观,为早日重返舞台而拼搏。1987年9月,她重返舞台,应邀参加首届“中国艺术节”,与中央民族乐团合作演出《长城随想》;1988年1月,应邀参加“龙乐音乐周”,与上海民族乐团合作首演《洪湖主题随想》协奏曲。随后她又在上海、新加坡作了成功的演出。
花甲之年的闵惠芬除了创作演出外,还将许多精力放在了民乐的普及和新人的培养上。几乎每年她都要举行二十多场民乐普及音乐会。
2006年7月,闵惠芬带着她的力作《天弦》出席广州高级音响展。
2014年5月12日上午在上海仁济医院病逝,享年69岁。
个人作品
1973年所演奏的东北民间乐曲《江河水》,成为其代表作。1980年首演的大型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获得高度的评价和广泛流传。此外,她还从事二胡独奏曲的创作,如《洪湖人民的心愿》(根据歌剧音乐编曲)、《阳关三叠》(古曲改编)、《宝玉哭灵》(根据越剧音乐编曲)、二胡与乐队《音诗─心曲》(与瞿春泉合作),都有一定影响力,并被列入高等音乐学院的教材。
器乐研究
20世纪60年代,二胡演奏家闵慧芬提出二胡声腔化演奏的演奏风格与方法。在她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将二胡声腔化演奏的理念与方法付诸于实践,加以改编、创作了具有二胡声腔化演奏特征的一些曲目,如她自编自演了歌剧《洪湖赤卫队》选段《洪湖人民心愿》等。
二胡声腔化是这位民乐名家创造的特殊演奏方式,也使她成为当今民乐界首屈一指的大师级人物。
演奏风格
闵惠芬广泛涉猎民间戏曲音乐,如江南丝竹、潮州音乐、京剧、越剧、词曲音乐等等,从中吸取精华,不断探索二胡演奏技法并丰富二胡的表现力。她的演奏激情洋溢,对于乐曲内涵的处理细腻传神。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闵惠芬形成了热情而内含、动人而不媚、夸张而不狂、哀怨而不伤的演奏风格。在演奏中,她能抓住音乐要表达的意境,并运用起承转合这个大的节奏规律,把自己的感情同“气势”和“神韵”结合起来,通过音乐的节奏、音高、强弱及其在舞台上表演的神态去引起人们广泛想象,而这一切竟想是在一系列巧妙不间断的瞬间中自然完成的,充分体现了她那高超的二胡艺术造诣。
闵惠芬演奏的戏曲音乐作品,能深入把握作品的风格、神韵,领悟戏曲音响动态深层中的精神,就在于不是从表面去模仿这种风格的表演形式,而是从根本的神韵出发,再进行感性的感受、体验与理性的思考,以达到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
审美观念
她深受斯(坦尼)氏体系体验派表演的影响,把自己与二胡融为一体,她全面接受了中国戏曲,以梅(兰芳)氏体系为代表的既有体验又有表现的表演风格,形成了独特的舞台音乐表演,这都与她勇于探索戏曲音乐作品有着密切的联系。
闵惠芬在审美再创造的综合心理活动中,她的审美观念、理想、趣味,直接影响了感知、体验、想象、领悟等心理因素,具有主体与客体创造性交融的综合审美观,强调整体把握与综合感受。演奏中主客体的情感交流,主体对客体审美情感的体验与传达,都体现了以情动人的审美观。
创作主张
闵惠芬在演奏各京剧艺术流派唱腔的过程中,突出作品的直观形象,以创造性的表现方法来揭示作品的生动性,追求的是美学上的情感论,主张音乐要揭示人的内心世界。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所提倡的美善统一、情理统一、形神统一的美学观,所显现的均衡、适度、含蓄的艺术风格在她的音乐表演中,得以鲜明的体现。
所获荣誉编辑 播报
获第四届“上海之春”中国二胡比赛中获一等奖、上海文学艺术奖、第十二届“上海之春”创作二等奖、首届中国“金唱片”奖、宝钢高雅艺术奖、“全国优秀文艺工作者”称号。
社会评价
她对艺术精益求精,勤学苦练,基本功全面扎实。她更注重对乐曲内涵的深入开掘,并加以细致入微地表现,琴声富有艺术魅力,演奏充满激情。(内蒙古晨报)
闵惠芬渐渐地成了“二胡”的代名词。(扬州日报社)
“世界最著名的弦乐演奏家之一”“连休止符也充满音乐”“奏出了人间悲切”。(新华网)
1934年出生于辽宁沈阳,曾任中央歌舞团指挥(国家一级)、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文化部艺术专业应聘资格考评委员会副主任、文化部艺术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文化部社会艺术水平考级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版权研究会理事等职务。
朴东生老先生作为享誉海内外民乐界的指挥家、作曲家、理论家、音乐活动家,从艺60余年,在不同的人生阶段,转换着不同的角色,肩负着各种要责。每转换一次角色或涉猎一个新的岗位,他都带领一个个团队把工作开展得兴旺红火,成为那个领域最杰出的带头人之一。特别是他作为民族管弦乐界领军人物,在推动民乐艺术发展方面的劳绩和在指挥艺术方面的理论建树,为当今乐坛人所不及。
朴老先生曾在第一届中国艺术节开幕式上指挥千人演奏的“中华大乐”;曾先后应邀赴台湾担任台北市立国乐团、国立艺专实验国乐团、高雄市国乐团客席指挥;也曾应香港中乐团、新加坡华乐团的邀请担任客席指挥;曾任中央民族乐团、中国歌剧舞剧院民族乐团、成都民族乐团等院团的客席、特聘指挥,并指挥中央歌舞团等团队出访过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曾为多部电影、电视剧、录音专辑担任指挥。
朴老先生2001年受中国音乐学院研究生部聘请,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2006年受中央音乐学院研究生部请,担任博士生论文答辩委员会委员;2007年受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聘请,担任指挥专业客席教授。
朴老先生一直潜心于民乐创作和音乐理论研究,先后创作的作品包括:民乐交响诗《牡丹仙女的传说》、民族管弦乐曲《江苏民歌组曲》等、唢呐协奏曲《欢庆胜利》(改编)、二胡独奏曲《在草原上》、竹笛独奏曲《栽秧忙》、板胡独奏曲《彩霞》、扬琴独奏曲《东湖之春》等、交响合唱《中华颂》、合唱组曲“汉排”《访日族情》以及舞蹈音乐等百余部(首)民族器乐和声乐作品。
多年来,曾在《人民音乐》、《音乐周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评论文章和学术论文多篇。出版的专著有《乐队指挥法》,1981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并于1997年修订再版;《指挥入门》,1997年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又在该社出版文集《龙乡龙乐未了情》,2003年增订版更名为《民乐纪事50年》,2009年加大篇幅修订版《民乐纪事60年》;2005年,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专著《民乐指挥概论》;2007年,上海音乐出版社和人民音乐出版社联合出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教材《合奏与指挥》。
“从中国看世界,从世界看中国,喜人的形势一片大好,是充分发挥‘学会’社会作用的最好时机……展望未来我还有梦想,也许是从事民乐65年‘走火入魔’的表现。我的‘民乐梦’大体上有三点:其一,建立‘中国民乐发展基金会’;其二,建立由‘学会’主导的‘中国民乐艺术学院’;其三,建立不低于15层的‘中国民乐大厦’。深信有一天,中国民乐人不求助于任何人,能圆此梦。”
——朴东生在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发展战略研讨会(2014·北京)上的讲话
我国当代著名二胡演奏家,教育家,江苏无锡人。原空政文工团国家一级演奏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系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刘天华阿炳中国民族音乐基金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音协二胡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胡琴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音协刘天华研究会副会长,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南京艺术学院、西南民族大学、江南大学客座教授。
他曾获中国首届北京全国二胡邀请赛一等奖;创作的《姑苏春晓》、《吴歌》获第三届全国民族管弦乐展播独奏作品一等奖和二等奖;创作的《草原风韵》(合作)获中国(徐州)第二届国际胡琴艺术节新作品比赛一等奖;2008年获第六届中国金唱片奖;创作的二胡曲《心弦》(合作)获中国音乐家协会、刘天华阿炳中国民族音乐基金会主办的首届民族器乐作品征集评奖活动优秀奖。
他多次参加由国家主办的重大活动,与中国爱乐乐团、中国交响乐团、上海交响乐团、北京交响乐团、上海爱乐乐团、中央民族乐团、中国广播民族乐团、上海民族乐团、香港中乐团、台北市立国乐团、澳门中乐团、英国BBC爱乐乐团、捷克布拉格交响乐团、美国环球爵士乐团等著名团体合作演出,首演了《第一二胡狂想曲》、《第二二胡狂想曲》、《第三二胡狂想曲》、《丝路随想》、《乔家大院组曲》、《我的祖国》(交响版)、《怆别》、叙事曲《阿炳》、《乱弹琴声》(二胡版)《第二二胡协奏曲—太湖风情》等优秀新作品。2008年1月8日,作为中国首位器乐演奏家,在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与著名的捷克国家交响乐团合作成功举行了“《二泉映月》—邓建栋二胡独奏音乐会”,首开先河,获得各界高度赞誉。多次应邀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上海音乐厅及太原、济南、合肥、淄博等地成功举行了个人独奏音乐会。2012年入选并参加中央电视台“光荣绽放—中国十大青年二胡演奏家音乐会”。2017年获第六届华乐论坛—“新绎杯”杰出民乐演奏家称号。公开发表有《偏离与回归的完美统一》、《影响现代二胡发展的无锡籍音乐家》等多篇学术论文。录制出版有《姑苏春晓》《第三二胡狂想曲》《二泉映月》《如来卷轴》(《袍修罗兰之二胡套曲》)《阿炳叙事曲》《邓建栋二胡演奏经典作品集》等演奏专辑,以及书籍《邓建栋二胡演奏艺术文集》、《二胡视奏曲集》等。他曾到数十个国家访问演出,并举办大师班。他还担任中国音乐“金钟奖”、“文华奖”、“CCTV民族器乐大赛”、“上海之春”等全国重大二胡比赛评委。
邓建栋的演奏,技艺精湛,情韵交融,独树一帜,形成了独特的演奏风格,极富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被专家誉为“融传统与现代、学院与民间为一体的著名演奏家”。众多媒体对邓建栋的演奏都有极高的评价,他是活跃在国际国内音乐舞台上最具影响力的著名二胡演奏家之一。
刘文金(1937年5月5日—2013年6月27日),出生于河北省唐山市,中国作曲家
1956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学习作曲理论,并学习二胡、钢琴与唢呐等乐器
1959年,在校期间创作二胡曲《豫北叙事曲》,93年该曲被评为“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
1960年,创作二胡曲《三门峡畅想曲》
1982年,创作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
1983年,凭借《长城随想》获全国第三届音乐作品(民族器乐)评奖一等奖
1984年,任中央民族乐团团长 。1985年,任香港中乐团客席指挥 ;同年,当选中国音协第四届理事
1986年,任中国音协民族音乐委员会副主任
1989年9月,香港中乐团举办了“从刘天华到刘文金”音乐会
1990年,创作竹笛与民族乐队《鹰之恋》。199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同年,创作琵琶与乐队《剑魂》
1998年,为欢迎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指挥中国歌舞剧院民族乐团在人民大会堂举办《友谊的纽带》音乐会
2002年,创作二胡套曲《如来梦》
2003年,推动中国歌舞剧院民乐团与韩国、日本组成亚洲乐团
2005年,在中央音乐学院举办刘文金作品音乐会
2006年,在天津音乐学院举办刘文金二胡作品音乐会。4月,创作交响序曲《泰山魂》
2007年,在北京音乐厅举办从艺五十周年刘文金作品音乐会;同年,创作二胡协奏曲《雪山魂塑》,并成为“金钟奖”二胡比赛的决赛指定曲目 ;同年,担任CCTV民族器乐大赛评委
2010年,在河南郑州举行了刘文金作品音乐会及研讨会
2012年,在北京音乐厅举办了刘文金作品音乐会
该曲是根据根据张敬安和欧阳谦叔作曲的歌剧《洪湖赤卫队》中《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的声乐唱段改编的二胡独奏曲,原唱段诉说了洪湖人民在旧社会遭受苦难,展现了赤卫队对敌斗争的画面和对未来的畅想,表达了女英雄韩英大义凛然,为人民解放事业奉献自己的决心。闵惠芬在改编上尊崇并保留了《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原声乐音调和特点,经过艺术再加工,更添技术精髓,在创作风格上充分发挥了二胡拟人化音色及其多种多样的演奏特点,完美地表现了乐曲的内涵与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