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队协奏:黄浦区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民乐团、嘉定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民乐团、奉贤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民乐团

闵惠芬(1945年12月23日~2014年5月12日),生于江苏宜兴,中国二胡演奏者,一级演员。
先后在中国艺术团、上海乐团、上海艺术团、上海民族乐团担任二胡独奏演员,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系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2014年5月12日上午在上海病逝,享年69岁。
闵惠芬,1945年12月23日生于江苏宜兴。父亲闵季骞是著名二胡演奏家刘天华的再传弟子。受到家庭的薰陶,闵惠芬自幼酷爱音乐。8岁时便随其父闵季骞学习二胡,并在音乐方面表现出不凡的天赋。1956年,11岁的闵惠芬随父亲工作调动来到文化古都南京,进入南京市鼓楼区少年之家“红领巾艺术团”担任二胡独奏小演员,任该团管弦乐队指挥。
1958年,13岁进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专修二胡,师从于二胡教育家王乙和陆修棠。1963年在第四届上海之春音乐会全国二胡比赛中,闵惠芬以一曲《病中吟》征服了观众和评委,获得大赛第一名。
自1979年起,她先后在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
1981年,艺术正处于盛年的闵惠芬,不幸身患癌症,五年间曾做过六次大手术和十五次化疗,但她顽强乐观,为早日重返舞台而拼搏。1987年9月,她重返舞台,应邀参加首届“中国艺术节”,与中央民族乐团合作演出《长城随想》;1988年1月,应邀参加“龙乐音乐周”,与上海民族乐团合作首演《洪湖主题随想》协奏曲。随后她又在上海、新加坡作了成功的演出。
花甲之年的闵惠芬除了创作演出外,还将许多精力放在了民乐的普及和新人的培养上。几乎每年她都要举行二十多场民乐普及音乐会。
2006年7月,闵惠芬带着她的力作《天弦》出席广州高级音响展。
2014年5月12日上午在上海仁济医院病逝,享年69岁。
个人作品
1973年所演奏的东北民间乐曲《江河水》,成为其代表作。1980年首演的大型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获得高度的评价和广泛流传。此外,她还从事二胡独奏曲的创作,如《洪湖人民的心愿》(根据歌剧音乐编曲)、《阳关三叠》(古曲改编)、《宝玉哭灵》(根据越剧音乐编曲)、二胡与乐队《音诗─心曲》(与瞿春泉合作),都有一定影响力,并被列入高等音乐学院的教材。
器乐研究
20世纪60年代,二胡演奏家闵慧芬提出二胡声腔化演奏的演奏风格与方法。在她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将二胡声腔化演奏的理念与方法付诸于实践,加以改编、创作了具有二胡声腔化演奏特征的一些曲目,如她自编自演了歌剧《洪湖赤卫队》选段《洪湖人民心愿》等。
二胡声腔化是这位民乐名家创造的特殊演奏方式,也使她成为当今民乐界首屈一指的大师级人物。
演奏风格
闵惠芬广泛涉猎民间戏曲音乐,如江南丝竹、潮州音乐、京剧、越剧、词曲音乐等等,从中吸取精华,不断探索二胡演奏技法并丰富二胡的表现力。她的演奏激情洋溢,对于乐曲内涵的处理细腻传神。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闵惠芬形成了热情而内含、动人而不媚、夸张而不狂、哀怨而不伤的演奏风格。在演奏中,她能抓住音乐要表达的意境,并运用起承转合这个大的节奏规律,把自己的感情同“气势”和“神韵”结合起来,通过音乐的节奏、音高、强弱及其在舞台上表演的神态去引起人们广泛想象,而这一切竟想是在一系列巧妙不间断的瞬间中自然完成的,充分体现了她那高超的二胡艺术造诣。
闵惠芬演奏的戏曲音乐作品,能深入把握作品的风格、神韵,领悟戏曲音响动态深层中的精神,就在于不是从表面去模仿这种风格的表演形式,而是从根本的神韵出发,再进行感性的感受、体验与理性的思考,以达到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
审美观念
她深受斯(坦尼)氏体系体验派表演的影响,把自己与二胡融为一体,她全面接受了中国戏曲,以梅(兰芳)氏体系为代表的既有体验又有表现的表演风格,形成了独特的舞台音乐表演,这都与她勇于探索戏曲音乐作品有着密切的联系。
闵惠芬在审美再创造的综合心理活动中,她的审美观念、理想、趣味,直接影响了感知、体验、想象、领悟等心理因素,具有主体与客体创造性交融的综合审美观,强调整体把握与综合感受。演奏中主客体的情感交流,主体对客体审美情感的体验与传达,都体现了以情动人的审美观。
创作主张
闵惠芬在演奏各京剧艺术流派唱腔的过程中,突出作品的直观形象,以创造性的表现方法来揭示作品的生动性,追求的是美学上的情感论,主张音乐要揭示人的内心世界。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所提倡的美善统一、情理统一、形神统一的美学观,所显现的均衡、适度、含蓄的艺术风格在她的音乐表演中,得以鲜明的体现。
所获荣誉编辑 播报
获第四届“上海之春”中国二胡比赛中获一等奖、上海文学艺术奖、第十二届“上海之春”创作二等奖、首届中国“金唱片”奖、宝钢高雅艺术奖、“全国优秀文艺工作者”称号。
社会评价
她对艺术精益求精,勤学苦练,基本功全面扎实。她更注重对乐曲内涵的深入开掘,并加以细致入微地表现,琴声富有艺术魅力,演奏充满激情。(内蒙古晨报)
闵惠芬渐渐地成了“二胡”的代名词。(扬州日报社)
“世界最著名的弦乐演奏家之一”“连休止符也充满音乐”“奏出了人间悲切”。(新华网)
上海音乐学院二胡专业在读博士生。中国共产党党员。师从著名二胡演奏家、教育家、上海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江南孙氏二胡艺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汝艺教授。2017年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2021年保送上海音乐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在校期间相继多次获得“音才助飞”、“国家奖学金”、“傅成贤奖学金”等国家级、市级、院校级等各种奖学金和激励项目。并获得了第十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第七届文华奖、全国大学生艺术展、第五届“敦煌杯”、南洋国际音乐大赛等国内外重大赛事金奖。曾与许多著名乐团合作,成功首演多部二胡作品,如:与贵阳交响乐团合作,首演著名作曲家王建民先生创作的二胡协奏曲《阳光大地》交响乐版;作曲家马颢源创作的二胡与交响乐队《弦殇》。在浙江天台的中国“和合文化全球论坛”与上海音乐学院民族管弦乐团合作首演著名作曲家王建民先生创作的《第五二胡狂想曲》民族管弦乐版。在上海当代艺术节与上海爱乐乐团合作,演出著名作曲家周湘林创作的二胡协奏曲《天马》;在第39届上海之春开幕式音乐会与上海交响乐团、上海爱乐乐团、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三团合作,由著名指挥家俞峰教授指挥演奏了著名作曲家王建民先生创作的《第六二胡狂想曲》等。参加上海音乐学院多次出访演出,如:参加歌剧《汤显祖》欧洲,澳大利亚巡回演出,参加庆祝中国-尼泊尔建交70周年上海代表团出访尼泊尔演出等。出访日本等国家举办音乐会。尤其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各项院系公益演出和活动例如赴西藏拉萨、萨迦县、日喀则等地,开展学术交流、慰问演出与民乐支教活动,参加“文化润边”福建龙岩合作项目线上音乐云辅导等,是上海音乐学院“红专兼备”的优秀学生代表之一。
中央芭蕾舞团常任指挥,一级指挥。
出生于艺术世家,自幼学习音乐。先后跟随徐新、黄晓同、张国勇学习指挥。1997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
多年来指挥上演了大量中外芭蕾经典剧目,与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团出访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与地区。曾应邀在法国巴黎指挥法兰西岛国家交响乐团(Orchestre national d'Tle-de-France),在意大利热那亚指挥卡罗·费利切剧院交响乐团(Orchestra del TeatroCarlo Felice),与中央芭蕾舞团一起在纽约林肯中心演出并在美国多地巡演。2018年4月代表国家出访朝鲜,并荣获朝鲜第三十一届“四月之春”国际友谊艺术节“特殊贡献奖”。同年8月受邀指挥马林斯基剧院滨海分院交响乐团(The Mariinsky Orchestra of the PrimorskyStage)演出《舞姬》。2018年10月在巴黎塞纳河音乐剧院(LaSeine Musicale)指挥法国Orchestre Pasdeloup交响乐团演出舞剧《胡桃夹子》。2019年2月应邀在华盛顿指挥肯尼迪艺术中心歌剧院交响乐团演出中国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
刘炬曾与中央歌剧院交响乐团、上海交响乐团、中国台湾长荣交响乐团及香港小交响乐团等众多交响乐团合作演出及录制唱片;还曾与中国广播民族乐团、中央民族乐团、上海民族乐团、中国台北市立国乐团、新加坡华乐团等多个海内外民族乐团合作。2011年、2013年两次获得由文化部颁发的“国家艺术院团优秀剧目展演优秀指挥奖”。

该曲是根据根据张敬安和欧阳谦叔作曲的歌剧《洪湖赤卫队》中《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的声乐唱段改编的二胡独奏曲,原唱段诉说了洪湖人民在旧社会遭受苦难,展现了赤卫队对敌斗争的画面和对未来的畅想,表达了女英雄韩英大义凛然,为人民解放事业奉献自己的决心。闵惠芬在改编上尊崇并保留了《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原声乐音调和特点,经过艺术再加工,更添技术精髓,在创作风格上充分发挥了二胡拟人化音色及其多种多样的演奏特点,完美地表现了乐曲的内涵与意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