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梁聆聆-二胡独奏《苦闷之讴》
华音网
梁聆聆 二胡独奏 《苦闷之讴》
演奏:梁聆聆
作曲:刘天华
作曲:刘天华

刘天华(1895年2月4日—1932年6月8日),原名刘寿椿,江苏省江阴市澄江镇西横街人,中国近代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

创作乐曲

刘天华的音乐创作成就,主要在民族器乐曲方面,共作有十首二胡曲:《病中吟》《月夜》《苦闷之讴》《悲歌》《空山鸟语》《闲居吟》《良宵》《光明行》《独弦操》《烛影摇红》、 三首琵琶曲:《歌舞引》《改进操》《虚籁》、一首丝竹合奏曲《变体新水令》、编有四十七首二胡练习曲、十五首琵琶练习曲,还整理了崇明派传统琵琶曲十二首,其中他改编的《飞花点翠》于1928年由高亭唱片公司录制唱片,已成为琵琶经典乐曲。当刘天华逝世时,在纪念会上有人用这十大二胡名曲标题的首位字联成过一幅便于记忆又颇有意境的挽联:“良月苦独病,烛光悲空闲”。

改良二胡

在乐器的制造改良上,他对于他所擅长的二胡、琵琶进行改革。他在二胡制造的材料、技术上进行改变及定制,以期达到好的音色及音量,对二胡二根弦的音准进行调整,又增加了二胡的把位,以提高其演奏的表现力。他又依十二平均律制作了新的琵琶,并增加琵琶的品和项,使琵琶能有准确的音准并能演奏半音阶,他这些音乐器的改进的进行,也和乐器制作厂商合作发展,以期达到推广的效果,他自己也曾于北京经营了一家音乐商店,名叫中华乐社,售乐器及谱等,可惜后来未能如其计划进一步成立乐器厂。

改良记谱

记谱法的改进是刘天华相当重视的一环,他认为乐谱的不发达完备,使得中国古代的音乐无法完整地留传下来,而间接造成中国音乐的衰微。他首先大力推广五线谱用于中国音乐之上,如他在1930年,为当时将赴美国演出的京剧名家梅兰芳,花了数月时间以听写记谱方式完成了五线谱的《梅兰芳歌曲谱》。除此之外,由于当时国人仍惯用旧有的工尺谱,他于是将五线谱中一些记谱法如节奏、指法、强弱等记号融入工尺谱之中,成一套较完善而能通行的记谱方法,并以此方式整理出了《瀛州古调新谱》《佛曲谱》及《安次县哨子曲谱》等中国古乐及民间音乐。

改进国乐、推广国乐教育

在民国初年,刘天华见到中国音乐发展的垂危,因主张进行国乐改进。刘天华认为音乐的重要目的,便是在表达人的感情以使听者感动,希望音乐能够普及于大众并提升水平,因此对音乐的推广及教育十分地重视。他反对完全以西乐来取代中国音乐,他认为西乐虽完善成熟,但不能削足适履的把它用在中国人的意识性格之间。同时,他认为身为一个中国音乐家,不仅要守住自身的传统,更要把中国音乐的好处发扬光大到世界。 1927年,刘天华在北京联合萧友梅、杨仲子等人,创立了国乐改进社,以期开始国乐改进的工作此外,他还记录了民间音乐《安次县吵子会乐谱》《佛曲谱》(未完成)等。刘天华的全部作品和生平资料,最先收进其兄刘复编纂的《刘天华先生纪念册》(1933),今已辑成《刘天华创作曲集》(万叶书店,1954;人民音乐出版社,1979年修订)。

演奏:梁聆聆

梁聆聆,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现兼任:紫禁城青年室内乐团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二胡学会理事,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胡琴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北京音协二胡学会副会长,两岸四地中国模范学生展示活动首席国乐顾问,齐齐哈尔大学音乐学院客座教授,中国器乐电视大赛评委。迄今出版个人专辑唱片四张;发表有关二胡艺术的学术论文十余篇;在瑞典以英文发表《Hälsning från China Conservatory i Beijing 》;出版专著三本。拍摄多部二胡教学片。

曾在美国、日本、瑞典、丹麦、加拿大;中国北京、陕西、山西、山东、湖南、江西、湖北、江苏、厦门等地举办独奏音乐会和专题讲座多场。演出足迹遍及亚、非、欧、北美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乐曲《苦闷之讴》

《苦闷之讴》是刘天华先生于1926年创作的一首二胡曲,又名《苦中乐》。其中“讴”字是借用了楚调,蜀音,蔡讴等传统腔调的称为,作者曾对这首乐曲作解:“意为苦中作乐”。作者为发展国乐事业竭尽了全力,但遇到种种困难和阻力,用生动的音乐语汇将苦恼和愤懑的情绪倾诉出来,苦中作乐,聊以自慰。

乐曲是一首变奏曲,由引子、主题、三次变奏、和尾声六部分组成。作品以大量的连弓附点十六分音符来表达作者心中的苦闷和烦乱,在创作手法上堪称一绝。引子:节奏较为自由,一次紧似一次的音型重复,向人们揭示了作者激愤不安的内心世界,是身处逆境时的苦闷呼号。主题乐段:虽然音符较密,但节拍速度很慢,音乐由低到高,然后层层递减,表现了作者的苦闷和无限感慨之情。第一变奏乐段:速度较主题乐段稍流畅,着重描写了作者为苦恼萦绕而不能摆脱的痛苦心情。第二变奏乐段:以附点十六分音符音型为主要特点,流动的旋律和特定音型,表现了作者对光明和理想的追求。第三变奏乐段:以连弓三十二分音符为主要特点,有一种自得其乐的情绪,表现了作者的乐观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尾声:节奏较为自由,表现了作者从臆想中回到现实世界,心不由衷地发出阵阵叹息,潸然泪下,渐弱渐隐地结束全曲。

阅读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