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钢,1935年出生于上海市,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之一。早年,他即师从于父亲陈歌辛和匈牙利钢琴家瓦拉学习作曲和钢琴。1955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后,他又师从于丁善德院长和苏联音乐专家阿尔扎马诺夫学习作曲与理论。早在求学期间,他即以其与何占豪合作之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蜚声中外乐坛。这首流传最广的中国交响乐作品曾先后荣获五次金唱片与白金唱片奖。
陈钢现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音协理事、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他曾出访美国、加拿大、法国、新加坡、香港、日本、台湾等并被载入“世界名人录”、“世界音乐名人录”等十八项世界名人录,并获“国际文化荣誉证书”。另著有散文集《黑色浪漫曲》《三只耳朵听音乐》等。
此外,他在七十年代创作的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金色的炉台》、《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恩情》和八十年代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王昭君》等,也都成为著名的中国小提琴音乐文献。他还创作了中国第一首竖琴协奏曲和第一首双簧管协奏曲。陈钢的作品还有交响诗,大合唱和室内乐合奏等。他的作品以浓郁的民族祖宗情调和丰富的当代作曲技巧巧妙地融合而见长。
何占豪:(1933-)浙江诸暨人,中国杰出的音乐家,世界著名作曲家。现任中国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中国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代表作之一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成为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其它主要作品有:弦乐四重奏《烈士日记》、交响诗《龙华塔》、二胡协奏曲《莫愁女》、古筝协奏曲 《孔雀东南飞》等。曾在浙江省越剧团乐队工作,后入上海音乐学院进修班学习小提琴,并和几位同学组成“小提琴民族学派实验小组”,探索小提琴作品创作和演奏上的民族风格问题。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这种探索的成果。
1958年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期间与同学陈钢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妇孺皆知”的最著名的小提琴作品,是全世界演出和录音版本最多的中国管弦乐曲,是世界人民了解中国音乐的必听曲目,被誉为“为中国创造民族化交响乐开拓一片绿野”的“不朽的(中国)民族音乐经典”,是“中国人民的骄傲”、“整个东方音乐的骄傲”。在不久前香港电台举办的一次民意测验中,《梁祝》与贝多芬、柴可夫斯基等古典乐坛上家喻户晓的伟大作曲家的作品一起,被评为“千年最受听众欢迎的十部经典音乐作品”。曾经有一位学者感叹道:“哪里有太阳,哪里就有中国人;哪里有中国人,哪里就有《梁祝》!”
座右铭
何占豪在音乐创作上有一个座右铭,那就是:“外来形式民族化,民族音乐现代化”。他作曲生涯四十余年的全部作品,前二十年主要是以“外来形式民族化”为主。1959年《梁祝》蜚声乐坛誉满中外后,他的弦乐四重奏《烈士日记》、弦乐与合唱《决不忘记过去》、交响诗《龙华塔》等大型器乐、声乐作品相继问世。在这一时期里,他的作品除了富有戏剧性、抒情性外,还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
民族音乐现代化
八十年代,何占豪又把“民族音乐现代化”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除了将《梁祝》改编成高胡、二胡、琵琶和古筝协奏曲外,他还创作了二胡协奏曲《乱世情》《别亦难》、二胡与乐队《莫愁女幻想曲》,以及民族管弦乐《伊犁河畔》《节日赛马》、古筝协奏曲《孔雀东南飞》等一大批民族器乐作品。九十年代,何占豪高兴地看到古筝界新秀辈出,创作了古筝协奏曲《临安遗恨》《西楚霸王》、筝、乐、诗《陆游与唐婉》和古筝独奏曲《茉莉芬芳》《姐妹歌》等,对传统乐曲《月儿高》《春江花月夜》等也进行了改编。除此之外,他还创作了笛子协奏曲《长恨绵绵》、柳琴协奏曲《花》、扬琴协奏曲《罗兰情》等作品,就包括香港歌星徐小凤唱红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也是何占豪的作品。
同时,他还为世界乐坛培养和推荐了一大批学习西方古典音乐和中国民族音乐的年轻艺术家。实为“学贯中西、推陈出新、奖学后进”的中国音乐大师。
2019年9月23日,荣获第七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
中国当代杰出的二胡表演艺术家,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二胡学会副会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胡琴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央民族乐团客席独奏演员。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客座教授。
于红梅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获硕士学位。先后师从苏安国、张韶、蓝玉崧、刘长福教授。作为当代最具实力和影响力的二胡演奏家、教育家之一,曾荣获在美国纽约举行的Pro Musicis International Award “乐府国际音乐大奖”.她的专辑《于红梅二胡协奏曲专辑》荣获第四届中国“金唱片”奖;专辑《迷胡》荣获在美国举办的Indie Awards“世界独立唱片大奖”之“最佳世界民族音乐奖”。这是自此世界瞩目的音乐大奖设立三十多年以来第一位华人音乐家获此殊荣。独奏专辑《红梅随想曲》荣获全国首届优秀文艺音像制品奖一等奖。2002年2月, 在世界最著名的美国纽约的卡内基音乐厅成功地举办了个人独奏音乐会, 成为第一位在此举办独奏会的华人民族器乐演奏家.2005年,荣获第十届霍英东教育基金“优秀青年教师奖”一等奖。 2009年获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资助计划”;2012年、2014年均荣获文化部“文华杯”中国民族器乐比赛“园丁奖”;2014年获"四个一批"人才荣誉称号。
她作为独奏家出访了欧洲、美洲、非洲、亚洲很多国家和地区;在美国、法国、加拿大、日本、香港、北京等地成功举办了逾百场个人独奏音乐会,曾在许多国际著名的音乐厅演出:维也纳金色大厅,纽约林肯中心的艾弗丽、费雪音乐厅,卡内基音乐厅,华盛顿国家表演艺术大厅,洛杉矶迪斯尼音乐厅,芝加哥交响音乐厅,旧金山交响音乐厅,巴黎香榭里舍剧院,瑞士卢采恩音乐大厅,荷兰阿姆斯特丹音乐大厅,开罗国家音乐厅等。她曾经首演了多部具有时代代表性的经典二胡作品:《追梦京华》、《八阕》、《天香》、《西口情韵》、<塞外弦鸣>等。参加了中国文化美国行、中国文化澳新行、捷克布拉格之春音乐节、中国艺术节、北京国际音乐节、上海国际艺术节、德国音乐节、澳门艺术节、国际电脑音乐节等诸多重大演出活动。录制出版了十六张个人演奏专辑。应邀为中央电视台录制了《名家教二胡》,《于红梅二胡独奏专场音乐会》和音乐电视片《绽开的红梅——于红梅演奏专辑》。编订出版《二胡音乐会曲集》(共四册),著有《二胡演奏中的力度变化》、《“一枝花”的演奏法》等学术文章。应邀在美国加州艺术学院、香港城市大学等多所音乐艺术院校示范讲学。曾荣获中央音乐学院“优秀教师”称号。她秉承“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所教授的学生曾荣获所有国际国内重大赛事的金奖。2012年她创建成立“圣风室内乐团”,荣获CCTV民族器乐电视大赛总冠军和第九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金奖。
于红梅的演奏艺术风格真挚淳朴、细腻感人、充满激情,琴人合一,对乐曲内涵有较完美的诠释和独到的艺术见解。纽约音乐会杂志评论“她的精彩演奏震惊四座”,“她是体现中国当代音乐文化精神的杰出的演奏家”。于红梅正在为中国民族音乐在世界范围的传承、创新、弘扬和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是陈钢与何占豪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时的作品,作于1958年冬,翌年5月首演于上海获得好评,首演由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题材是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以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综合采用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表现手法,依照剧情发展精心构思布局,采用奏鸣曲式结构,单乐章,有小标题。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为主要内容。由鸟语花香、草桥结拜、同窗三载、十八相送、长亭惜别、英台抗婚、哭灵控诉、坟前化蝶构成的曲式结构。该作品自1959年5月27日在上海兰心大戏院首次公演引发轰动后,很快风靡全国,并逐步成为享誉世界的中国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