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奏用琴1
仿周少梅《国乐谱》竹制丝弦二胡
乐器说明:
此琴依照周少梅著《国乐谱》中绘制的二胡示意图及该时期民间胡琴仿制而成。琴筒用留存十年的毛竹制成,细斑竹琴杆,十二阳棱黄杨木轸,蟒蛇皮,张丝弦,是20世纪初民间二胡的常规形态。
年代:20世纪20年代
尺寸:通高72.5cm,琴筒前口外径8×8.3cm,琴筒长11.4cm,工装有效弦长49cm
来源:上海大龢堂仿制、收藏
周少梅《国乐谱》
周少梅《国乐谱》二胡示意图
演奏用琴2
圆筒提琴首丝弦二胡
乐器说明:
20世纪初,乐器制作美学受到西洋提琴的影响,二胡制作琴首也模仿小提琴,出现了提琴首。琴筒圆形,与琴杆皆为酸枝木,蒙蟒蛇皮,十二阳棱黄檀木轸和音窗皆为后补,张丝弦。
年代:20世纪30年代
尺寸:通高79cm,琴筒前口外径8.6cm,琴筒长12.3cm,工装有效弦长51cm
来源:上海大龢堂收藏
提琴首
演奏用琴3
六角筒单龙首丝弦二胡
乐器说明:
此琴原为一名80多岁高龄的上海业余二胡喜好者使用,琴为其舅传。文革时期曾改为铜轴,钢丝弦,且为了保护此琴不被损坏,在琴杆上刻了毛泽东诗句。琴筒为六角形,酸枝木。单龙首琴杆,酸枝木。十二阳棱黄檀木轸(后配)。双色拼合音窗,蟒蛇皮,张丝弦。
年代:20世纪40年代
尺寸:通高75.5cm,琴筒外径8.3cm,琴筒长12.8cm,工装有效弦长47cm
来源:上海大龢堂收藏
演奏用琴4
储师竹龙首丝弦二胡
乐器说明:
此琴为储师竹40年代后期在北京定制,主材为酸枝木,琴托下拉弦装置为一个精美的骨雕青蛙,龙头反向异与传统朝外的样式。储师竹任中央音乐学院首批专业二胡教师时,就用此琴来示范和培养学生。琴筒为六角形,与琴杆皆为酸枝木。从储师竹留存持琴照片判断,原件为十六棱绞丝木轸,现存十四阳棱轸为后配。草花类音窗,蟒蛇皮,张丝弦。
年代:20世纪40年代
尺寸:通高75cm,琴筒前口外径8cm,琴筒长12.5cm,工装有效弦长47cm
来源:岳峰收藏
演奏用琴5
苏州合作社丝弦二胡
演奏用琴6
白木前方后圆筒二胡
刘天华(1895年2月4日—1932年6月8日),原名刘寿椿,江苏省江阴市澄江镇西横街人,中国近代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
创作乐曲
刘天华的音乐创作成就,主要在民族器乐曲方面,共作有十首二胡曲:《病中吟》《月夜》《苦闷之讴》《悲歌》《空山鸟语》《闲居吟》《良宵》《光明行》《独弦操》《烛影摇红》、 三首琵琶曲:《歌舞引》《改进操》《虚籁》、一首丝竹合奏曲《变体新水令》、编有四十七首二胡练习曲、十五首琵琶练习曲,还整理了崇明派传统琵琶曲十二首,其中他改编的《飞花点翠》于1928年由高亭唱片公司录制唱片,已成为琵琶经典乐曲。当刘天华逝世时,在纪念会上有人用这十大二胡名曲标题的首位字联成过一幅便于记忆又颇有意境的挽联:“良月苦独病,烛光悲空闲”。
改良二胡
在乐器的制造改良上,他对于他所擅长的二胡、琵琶进行改革。他在二胡制造的材料、技术上进行改变及定制,以期达到好的音色及音量,对二胡二根弦的音准进行调整,又增加了二胡的把位,以提高其演奏的表现力。他又依十二平均律制作了新的琵琶,并增加琵琶的品和项,使琵琶能有准确的音准并能演奏半音阶,他这些音乐器的改进的进行,也和乐器制作厂商合作发展,以期达到推广的效果,他自己也曾于北京经营了一家音乐商店,名叫中华乐社,售乐器及谱等,可惜后来未能如其计划进一步成立乐器厂。
改良记谱
记谱法的改进是刘天华相当重视的一环,他认为乐谱的不发达完备,使得中国古代的音乐无法完整地留传下来,而间接造成中国音乐的衰微。他首先大力推广五线谱用于中国音乐之上,如他在1930年,为当时将赴美国演出的京剧名家梅兰芳,花了数月时间以听写记谱方式完成了五线谱的《梅兰芳歌曲谱》。除此之外,由于当时国人仍惯用旧有的工尺谱,他于是将五线谱中一些记谱法如节奏、指法、强弱等记号融入工尺谱之中,成一套较完善而能通行的记谱方法,并以此方式整理出了《瀛州古调新谱》《佛曲谱》及《安次县哨子曲谱》等中国古乐及民间音乐。
改进国乐、推广国乐教育
在民国初年,刘天华见到中国音乐发展的垂危,因主张进行国乐改进。刘天华认为音乐的重要目的,便是在表达人的感情以使听者感动,希望音乐能够普及于大众并提升水平,因此对音乐的推广及教育十分地重视。他反对完全以西乐来取代中国音乐,他认为西乐虽完善成熟,但不能削足适履的把它用在中国人的意识性格之间。同时,他认为身为一个中国音乐家,不仅要守住自身的传统,更要把中国音乐的好处发扬光大到世界。 1927年,刘天华在北京联合萧友梅、杨仲子等人,创立了国乐改进社,以期开始国乐改进的工作此外,他还记录了民间音乐《安次县吵子会乐谱》《佛曲谱》(未完成)等。刘天华的全部作品和生平资料,最先收进其兄刘复编纂的《刘天华先生纪念册》(1933),今已辑成《刘天华创作曲集》(万叶书店,1954;人民音乐出版社,1979年修订)。
现任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民乐系副主任。
中国音协二胡学会副会长。
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二胡学会副会长。
上海音协二胡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青年二胡演奏家,上海音乐学院二胡教师,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二胡学会理事,中国音乐最高奖——金钟奖,与文华奖的双金奖获得者。
作为二胡艺术领域极具演奏实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领军人物之一,陆轶文先后获得各类重大比赛奖项:2012年荣获“上海之春”国际二胡邀请赛金奖、《第四二胡狂想曲》最佳演奏奖,第四届“文华奖”二胡青年组最高演奏奖,首届“竹堑杯”国际二胡大赛第一名; 2013年获得首届“黄海怀二胡奖”金奖和第九届“金钟奖”二胡比赛银奖;2014年荣获CCTV“中国新十大二胡演奏家”称号;2015年获得第十届“金钟奖”二胡比赛金奖;2018年被评为“2016-2017中国民族音乐年度新人”;2019年入选“上海青年文艺家”计划。
陆轶文自幼由王向阳老师启蒙习琴,2000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小,师从刘捷老师。2009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本科,师从陈春园教授,2016年研究生毕业并留校任教。在读期间亦长期获得二胡大师闵惠芬的悉心指导。
近年来,陆轶文以独奏家身份活跃于国内外音乐舞台。她曾于2016年受邀随习近平总书记出访埃及,参加两大文明对话“2016中埃文化年开幕式演出”。合作过的乐团有中国爱乐乐团、上海交响乐团、法兰克福广播交响乐团、Liège皇家爱乐乐团、以色列现代乐团、台湾广艺爱乐管弦乐团、杭州爱乐乐团、深圳交响乐团、上海爱乐乐团、青岛交响乐团、贵阳交响乐团、河北交响乐团、香港中乐团、新加坡华乐团、台北市立国乐团、上海民族乐团、江苏民族乐团、吉林民族乐团等。演出足迹遍布世界,曾出访过南极长城站、美国、德国、瑞士、奥地利、比利时,以色列,新加坡、日本,埃及、台湾,香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交流演出,获得各界高度赞誉,如潮好评。
她演奏基本功扎实、技术精湛、音乐表现自然流畅,舞台感染力强,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且擅于驾驭不同题材与体裁的作品。在其弓弦之间不仅能深刻感受到中国传统音乐演奏技法与情愫传递,更能听到许多当代二胡新作,品味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在她钻研演奏同时,也为二胡的普及与国际化,不遗余力地参与推广。自2018年起,受邀担任世界顶级琴弦品牌Thomastik-Infeld以及世界顶级琴盒品牌Bam的全球二胡产品形象代言人,为二胡这件经典的中国传统乐器增添一线时尚与现代的光彩。
《良宵》是刘天华于1928年除夕即兴创作的一首二胡曲,是刘天华音乐生涯中写作时间最短的一首乐曲。全曲抒情、清新、明快,给人怡然自得之感,生动描绘了作者与友人欢叙守岁、共度良宵的愉悦心情。著名笛箫演奏家张维良将其移植为箫独奏曲,独特的音色将欢聚的美好时光诠释得更加温馨。
该曲创作背景是刘天华在1927年除夕之夜,与学生在家过年。室内明亮,火炉暖暖,几盆挺拔有姿的梅花散发出清香,墙外迎新的鞭炮声和孩子们的嬉笑声交织在一起,不时传来。在这样欢乐气氛感染下,创作了这首一气呵成的即兴之作,同时也是刘天华作品中最短的一首。
乐曲的音乐形象浪漫、抒情,让人听之怡然自得。结构上该曲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开始时旋律听起来平稳且轻快,具有有歌唱性,之后逐渐紧凑、昂扬起来;第二部分情绪开始高涨,旋律变化较大,把除夕夜其乐融融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此外作曲家在创作时巧妙地将中国传统民间音乐的旋律进行手法和西方再现的二部曲式原则结合在一起。以优美的旋律,轻松的情绪,抒发了作者与友人欢叙守岁、共度良宵的愉悦心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以及对理想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