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家兼任作曲家。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歌舞团常任指挥(国家二级),中央音乐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客席教授,北京金帆民乐团常任指挥,北京青年爱乐民族乐团音乐总监。
杨春林长期以来从事中国民族音乐特别是民族管弦乐的创作,演出及研究,自1978年由人民音乐出版第一首作品后,已有相当数量的作品问世。
他创作了具有民族风格的新世纪音乐CD专辑《幽兰》、《秋菊》、《竹韵》等,其中《天喝》中《雪顿晒佛》一曲被文化部选入西藏自治区成立四十周年礼品CD中,多年来还为中央电视台创作编配了《九春会》、《十二生肖联奏》、《光数行》、《春天的故事》等民族器乐节目。目前潜心于新时期民族音乐交响化的创作,力图将世界先进作曲技法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神韵有机地结合起来创作出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的民族音乐作品。
著名胡琴演奏家,国家一级演员,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名誉首席,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哈尔滨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特聘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央音乐学院客座教授,北京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胡琴专业委员会副会长,获 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第六届华乐论坛新绎杯“杰出民乐演奏家”等称号。
先后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附中、中央音乐学院,师从李恒教授、徐世隆教授,同时得到诸多名家指导,学习板胡、二胡、高胡、中胡、京胡。
姜克美在胡琴演奏上大胆探索,兼容并蓄,逾越了胡琴乐器之间的界限,形成典雅细腻、雍容大度的演奏风格,在民族乐坛独树一帜。在北京音乐厅、国家大剧院、纽约卡内基音乐厅、以及南京、香港、澳门、台北、日本大阪等地成功举行了一系列个人胡琴独奏音乐会,先后与中国爱乐乐团、中国国家交响乐团、俄罗斯国立交响乐团、加拿大渥太华交响乐团、美国辛辛那提CCM交响乐团、委内瑞拉西蒙玻利瓦尔交响乐团、日本东京管弦乐团、中央民族乐团、上海民族乐团、新加坡华乐团、香港中乐团、澳门中乐团、台北市立国乐团等数十个乐团和指挥家进行合作,首演了《京风》《远望》《霸王别姬》《在那遥远的地方》《花儿随想》《乱弹琴声》等大量胡琴作品。应邀参加“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布拉格之春音乐节”、 “意大利米开朗杰利国际钢琴节”、“贝尔格莱德国际艺术节”、“澳门国际音乐节”、“新加坡艺术节”、“中日邦交三十周年文艺晚会”、“中俄建交60周年文艺晚会”、”2008博鳌亚洲论坛文艺晚会“、“北京2008奥林匹克文化节开幕晚会”、2014“APECC文艺晚会”等各种国际性艺术活动,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纽约林肯艺术中心、联合国大会堂、柏林音乐厅、悉尼歌剧院等剧院演奏了不同类型的胡琴独奏曲,演出足迹遍及五大洲五十多个国家。
经常参加国内很多重大的演出、录像活动,如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春节歌舞晚会”、“春节戏曲晚会等”。并在“中国音乐文华奖”、“金钟奖“、“CCTV中国民族器乐电视大赛”等重要赛事中担任评委工作。创作有《桃花红》《山妹》等作品,出版《京风》《中国板胡》《胡琴轻音乐》《情弦》等个人专辑。为《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亮剑》等电影、电视剧录制胡琴音乐。民族器乐电视作品《虞姬》《春晓》和《韩江两岸》分别获“第二届、第三届、第五届全国城市电视节目比赛”的金奖。
著名扬琴演奏家,中国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常务理事及扬琴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世界扬琴协会副主席。
1975年就读于安徽省艺术学校,师从扬琴教育家杨荣耀、赵荫河,1978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师从扬琴教育家桂习礼、张镇田,1981年、1985年破格免试为中国音乐学院本科生和研究生,一直师从扬琴教育家项祖华,研究生期间随王沂甫教授学习东北风格扬琴演奏,随著名音乐理论家李西安进行理论研究。1987年毕业,成为我国第一位扬琴女硕士,撰写了硕士论文《建国以来扬琴音乐创作的发展与反思》,并留校任教。
曾在1982年全国民族器乐观摩比赛中获优秀表演奖(扬琴专组第一名)。先后在北京、匈牙利、瑞士、台湾、香港等地成功举办扬琴独奏音乐会。她的演奏专辑已由中国唱片社等多家唱片公司出版发行。乐曲《声声慢》、《竹林涌翠》、《觅》、《土家摆手舞曲》、《林冲夜奔》等,均是以她首演并广为流传。曾出访几十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演出和讲学。作为艺委会秘书长筹办及参加了文化部主办的2005年在北京召开的“第八届世界扬琴大会”。作为艺术总监发起、组织了中国音乐学院主办的“2006北京国际扬琴音乐周”。作为策划人之一与中国音乐学院乐器博物馆筹建组、国乐系联合举办2014《中国扬琴艺术周》。
近年来出版了首部《中国扬琴乐器法》专著和《扬琴演奏教程精编》、《扬琴新韵 —— 作品专集》、《蝶梦飞竹—— 扬琴重奏、合奏曲集》、《儿童趣味扬琴入门》、《扬琴传统音乐作品精选》、《当代扬琴名家经典演绎 —— 扬琴传统音乐作品演奏专辑》、《扬琴考级辅导大全DVD》等教材。撰写发表了《现代扬琴音乐作品竹法探讨》、《扬琴制音类技法研究及运用》、《扬琴改革的新起点—— 蝶梦扬琴的研发》、《扬琴技法系统分类的构想与实践》、《扬琴改革的历史回顾与思考》等多篇论文。2004年,创建了“蝶梦飞竹”扬琴艺术团,作为中国首个专业扬琴艺术团,曾多次参加国内外的重要艺术活动,2008年“蝶梦飞竹”扬琴组合荣获第三届文华艺术院校奖小型民族乐器组合组铜奖,荣获2012CCTV民族器乐电视大赛“非传统乐器组合”优秀奖。主持北京市教委特色资源库项目“中国民族器乐经典曲目集萃 —— 扬琴篇”。2006年设计研发了新一代扬琴产品—— 蝶梦扬琴,并获得多项国家专利。
国家一级演奏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委员会委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中国文联各文艺家协会“德艺双馨”优秀文艺工作者,享受国务院颁发特殊津贴专家。第10-12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暨社会音乐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琵琶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音协琵琶学会常务副会长(主持工作)。原中央民族乐团副团长,首席琵琶演奏家。
吴玉霞自幼学习琵琶,曾受到卫祖光、杨承业先生的启蒙教育。1977年考入北京,先后就读于北京舞蹈学院音乐班、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北京大学艺术学系,分别从师于刘德海、李光华、陈泽民、李光祖、吴国樑、赵忠达等琵琶名家。在数十年的艺术学习中,曾得到卫仲乐、秦鹏章、王范地、林石城、殷荣珠、陈恭则等前辈的指导。1980年获首届全国琵琶比赛二等奖、1993年全国音像制品评比金奖、1996年大阪国际室内乐比赛组委会特别奖、1999年文化部中直院团国庆50周年评比展演最高优秀演奏奖、2010-2012年文化部优秀剧目展演三度获个人优秀表演奖、2018年获第七届“新绎杯”华乐论坛杰出民乐演奏家称号。
发表专著《我的琵琶行》指尖上的舞蹈——“琵琶技术技巧练习”、《实用琵琶演奏教程》;文论《我的舞台——一个演奏者的触点与立点》《刘德海琵琶艺术探源与思考》《远去的背影》《采撷生活的旋律-于庆祝和他的弹拨乐合奏“绿色的竹楼”》、《艺术需要精神支撑-写在第8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全国琵琶比赛之后》等;独奏专辑《千秋颂》《玉鸣东方》《律动》《珠落玉盘》等;创作《律动》《风戏柳》等琵琶曲;首演《春秋》《古道随想》《妙音天舞》《茶歌》等协奏、独奏、重奏作品;担任《华乐大典·琵琶卷》副主编、《你是秋》李光华纪念文集主编。
80年代以来曾在国内外重大艺术活动中担任独奏,成功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专题讲座数百场,其中《千秋颂》《玉鸣东方》《艺术的审美与表达》反响强烈。有评论道:“她的演奏细腻而不做作,激情而不狂放,深切的领会,细腻的表达,情感的充沛,个性的鲜明,为琵琶演奏艺术树立了新的品貌”。2017年吴玉霞受聘于宁波市委宣传部创立文艺大师工作室;2018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艺术工作室-吴玉霞乐坊于北京成立。
《雨打芭蕉》是广东音乐的早期佳作。乐谱最早见于1921年丘鹤俦所编《增刻弦歌必读》,其后于1934年刊行,由何柳堂及何与年合着《琵琶乐谱》中亦收入此曲。
乐曲属琵琶谱类,以琵琶之拨弦虚拟雨水打在芭蕉叶上之点滴声,骤零凄冷,透散出一种掩抑深怀之情绪。后乐曲被改编为合奏曲,数十年来经历各个时期多位名家的演绎,衍生不同处理手法和发展,曲风有所改变,乐曲典雅清澈,予人清新愉悦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