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钢,1935年出生于上海市,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之一。早年,他即师从于父亲陈歌辛和匈牙利钢琴家瓦拉学习作曲和钢琴。1955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后,他又师从于丁善德院长和苏联音乐专家阿尔扎马诺夫学习作曲与理论。早在求学期间,他即以其与何占豪合作之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蜚声中外乐坛。这首流传最广的中国交响乐作品曾先后荣获五次金唱片与白金唱片奖。
陈钢现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音协理事、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他曾出访美国、加拿大、法国、新加坡、香港、日本、台湾等并被载入“世界名人录”、“世界音乐名人录”等十八项世界名人录,并获“国际文化荣誉证书”。另著有散文集《黑色浪漫曲》《三只耳朵听音乐》等。
此外,他在七十年代创作的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金色的炉台》、《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恩情》和八十年代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王昭君》等,也都成为著名的中国小提琴音乐文献。他还创作了中国第一首竖琴协奏曲和第一首双簧管协奏曲。陈钢的作品还有交响诗,大合唱和室内乐合奏等。他的作品以浓郁的民族祖宗情调和丰富的当代作曲技巧巧妙地融合而见长。
刘长福,中国大陆第一位获得硕士学位的二胡演奏家,民族音乐教育家,现任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中国音协二胡学会副会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理事、北京民族乐器厂技术顾问。
刘教授从事教育工作三十余年,多年来其学生在国际和国内的各项民族器乐比赛中纷纷获奖并名列前茅。其提出并实践的“以”基础技巧’、‘应用技巧'(含'风格性技巧')和'音乐表现'为基本程序"的教学理论,对促进民族器乐的教学起到了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刘教授极为重视艺术实践,曾到过许多国家和地区演及讲学并获好评;他还为多家音像出版部门录制了许多张个人专辑CD唱片、教学录像带及盒式磁带。此外,刘长福先生还勤于理论研究,他先后撰写和发表了数十篇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和专著。
中央和北京等广播电视及报刊等新闻媒体先后对他的艺术成就进行了报导及现场采访,其生平和业绩也已载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文化英才辞典》、《中国教育专家名典》及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
中国当代杰出的二胡表演艺术家,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二胡学会副会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胡琴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央民族乐团客席独奏演员。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客座教授。
于红梅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获硕士学位。先后师从苏安国、张韶、蓝玉崧、刘长福教授。作为当代最具实力和影响力的二胡演奏家、教育家之一,曾荣获在美国纽约举行的Pro Musicis International Award “乐府国际音乐大奖”.她的专辑《于红梅二胡协奏曲专辑》荣获第四届中国“金唱片”奖;专辑《迷胡》荣获在美国举办的Indie Awards“世界独立唱片大奖”之“最佳世界民族音乐奖”。这是自此世界瞩目的音乐大奖设立三十多年以来第一位华人音乐家获此殊荣。独奏专辑《红梅随想曲》荣获全国首届优秀文艺音像制品奖一等奖。2002年2月, 在世界最著名的美国纽约的卡内基音乐厅成功地举办了个人独奏音乐会, 成为第一位在此举办独奏会的华人民族器乐演奏家.2005年,荣获第十届霍英东教育基金“优秀青年教师奖”一等奖。 2009年获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资助计划”;2012年、2014年均荣获文化部“文华杯”中国民族器乐比赛“园丁奖”;2014年获"四个一批"人才荣誉称号。
她作为独奏家出访了欧洲、美洲、非洲、亚洲很多国家和地区;在美国、法国、加拿大、日本、香港、北京等地成功举办了逾百场个人独奏音乐会,曾在许多国际著名的音乐厅演出:维也纳金色大厅,纽约林肯中心的艾弗丽、费雪音乐厅,卡内基音乐厅,华盛顿国家表演艺术大厅,洛杉矶迪斯尼音乐厅,芝加哥交响音乐厅,旧金山交响音乐厅,巴黎香榭里舍剧院,瑞士卢采恩音乐大厅,荷兰阿姆斯特丹音乐大厅,开罗国家音乐厅等。她曾经首演了多部具有时代代表性的经典二胡作品:《追梦京华》、《八阕》、《天香》、《西口情韵》、<塞外弦鸣>等。参加了中国文化美国行、中国文化澳新行、捷克布拉格之春音乐节、中国艺术节、北京国际音乐节、上海国际艺术节、德国音乐节、澳门艺术节、国际电脑音乐节等诸多重大演出活动。录制出版了十六张个人演奏专辑。应邀为中央电视台录制了《名家教二胡》,《于红梅二胡独奏专场音乐会》和音乐电视片《绽开的红梅——于红梅演奏专辑》。编订出版《二胡音乐会曲集》(共四册),著有《二胡演奏中的力度变化》、《“一枝花”的演奏法》等学术文章。应邀在美国加州艺术学院、香港城市大学等多所音乐艺术院校示范讲学。曾荣获中央音乐学院“优秀教师”称号。她秉承“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所教授的学生曾荣获所有国际国内重大赛事的金奖。2012年她创建成立“圣风室内乐团”,荣获CCTV民族器乐电视大赛总冠军和第九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金奖。
于红梅的演奏艺术风格真挚淳朴、细腻感人、充满激情,琴人合一,对乐曲内涵有较完美的诠释和独到的艺术见解。纽约音乐会杂志评论“她的精彩演奏震惊四座”,“她是体现中国当代音乐文化精神的杰出的演奏家”。于红梅正在为中国民族音乐在世界范围的传承、创新、弘扬和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1934年出生于辽宁沈阳,曾任中央歌舞团指挥(国家一级)、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文化部艺术专业应聘资格考评委员会副主任、文化部艺术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文化部社会艺术水平考级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版权研究会理事等职务。
朴东生老先生作为享誉海内外民乐界的指挥家、作曲家、理论家、音乐活动家,从艺60余年,在不同的人生阶段,转换着不同的角色,肩负着各种要责。每转换一次角色或涉猎一个新的岗位,他都带领一个个团队把工作开展得兴旺红火,成为那个领域最杰出的带头人之一。特别是他作为民族管弦乐界领军人物,在推动民乐艺术发展方面的劳绩和在指挥艺术方面的理论建树,为当今乐坛人所不及。
朴老先生曾在第一届中国艺术节开幕式上指挥千人演奏的“中华大乐”;曾先后应邀赴台湾担任台北市立国乐团、国立艺专实验国乐团、高雄市国乐团客席指挥;也曾应香港中乐团、新加坡华乐团的邀请担任客席指挥;曾任中央民族乐团、中国歌剧舞剧院民族乐团、成都民族乐团等院团的客席、特聘指挥,并指挥中央歌舞团等团队出访过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曾为多部电影、电视剧、录音专辑担任指挥。
朴老先生2001年受中国音乐学院研究生部聘请,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2006年受中央音乐学院研究生部请,担任博士生论文答辩委员会委员;2007年受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聘请,担任指挥专业客席教授。
朴老先生一直潜心于民乐创作和音乐理论研究,先后创作的作品包括:民乐交响诗《牡丹仙女的传说》、民族管弦乐曲《江苏民歌组曲》等、唢呐协奏曲《欢庆胜利》(改编)、二胡独奏曲《在草原上》、竹笛独奏曲《栽秧忙》、板胡独奏曲《彩霞》、扬琴独奏曲《东湖之春》等、交响合唱《中华颂》、合唱组曲“汉排”《访日族情》以及舞蹈音乐等百余部(首)民族器乐和声乐作品。
多年来,曾在《人民音乐》、《音乐周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评论文章和学术论文多篇。出版的专著有《乐队指挥法》,1981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并于1997年修订再版;《指挥入门》,1997年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又在该社出版文集《龙乡龙乐未了情》,2003年增订版更名为《民乐纪事50年》,2009年加大篇幅修订版《民乐纪事60年》;2005年,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专著《民乐指挥概论》;2007年,上海音乐出版社和人民音乐出版社联合出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教材《合奏与指挥》。
“从中国看世界,从世界看中国,喜人的形势一片大好,是充分发挥‘学会’社会作用的最好时机……展望未来我还有梦想,也许是从事民乐65年‘走火入魔’的表现。我的‘民乐梦’大体上有三点:其一,建立‘中国民乐发展基金会’;其二,建立由‘学会’主导的‘中国民乐艺术学院’;其三,建立不低于15层的‘中国民乐大厦’。深信有一天,中国民乐人不求助于任何人,能圆此梦。”
——朴东生在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发展战略研讨会(2014·北京)上的讲话

在新加坡从事乐团指挥及华乐发展工作有四十余年,早年曾向资深潮乐名家杨浩然先生学习三弦艺术,八十年代受教于上海音乐学院著名演奏家、教育家李乙教授。九九年曾向著名指挥家曹鹏教授学习指挥艺术。
曾数度受邀指挥中国北京、上海、天津、山西、山东、包头、江苏、河南、福建等专业民族乐团和音乐学院、艺校等民族乐团及新加坡华乐团。同时也经常受邀以嘉宾、艺委、评委身份出席国际民乐研讨会、国际民族器乐比赛等活动。
指挥德明政府中学华乐团及狮城华乐团出访过泰国、香港、台北、高雄、东马、西马、文莱、北京、上海、广州、湛江、天津、桂林、深圳、南京、苏州、江阴、沈阳、长春、龙口、西安、郑州、珠海、南通、杭州、台南、桃园、新竹等地呈献华乐专场演奏会。
九二年,《人民音乐》发表评论指出:“郑朝吉先生指挥严谨、准确、稳健见长,分寸感强。同时也不失自如、潇洒、落落大方。他有着丰厚的民族音乐文化修养、能准确地把握乐曲的不同风格,深刻揭示乐曲的内涵。能将一百多人的意志凝聚在他的指挥棒下,并能将各种不同风格乐曲的意境和神韵表现得淋漓尽致,其指挥水准及训练乐队的才能令人折服。”
此曲是刘天华根据作曲家陈钢1973年编创的同名小提琴曲移植的二胡曲。乐曲赞美了我国西部边疆草原人民幸福甜蜜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尽情欢舞的热烈场面,具有浓烈的塔吉克族音乐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