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著名指挥家和作曲家。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1979年移居香港,1986年至1990年为香港中乐团第二任音乐总监,1990年移居台湾担任高雄市国乐团指挥,直到1994年。1994年初移居加拿大。2006年受聘于中国音乐学院,任中国音乐学院华夏民族乐团指挥。
早期作品:《第一钢琴协奏曲》(1959)、《第一交响曲》(1961)等 到香港以后的作品(1986-1990):最初有中乐曲《洪湖随想曲》(1980)、《喜迎春》(1981)、《云南风情》(1982)、《丰年祭》(1983)、《天山恋歌》(1984)、第三钢琴协奏曲《英雄》、《管弦丝竹知多少》、《拉萨行》(1985)等;
1986年3月起任香港中乐团第二任总监后的主要作品有:《花木兰》序曲(1986)、古琴与乐队《离骚》、《白石道人词意组曲》(1987)、《第一笛子协奏曲》、《第一二胡协奏曲》(1988),为中乐团与管风琴而作的《第二交响曲》、《第一打击乐协奏曲》(1989)、大提琴协奏曲《路》(1990)等。
任高雄市国乐指挥期间的作品主要有(1990-1994):双千斤板胡协奏曲《山地印象》,中乐《台湾风情》(1991)、唢呐协奏曲《花木兰》(1992)、大合唱《高雄之恋》(1994)等。1994年移居加拿大之后的作品主要有:《小提琴协奏曲》(1994)、《第三交响曲》(中乐,1995)、中乐充曲《普天乐》及《第二大提琴协奏曲》(1997)等。
青年二胡演奏家、武汉音乐学院中乐系二胡讲师、中国音乐家协会二胡学会会员、湖北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
曾获第九届、第十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二胡比赛优秀奖;第五届、第六届“湖北音乐金编钟奖”二胡演奏金奖;第四届“文华艺术院校奖”拉弦乐器组青年组优秀奖;首届“黄海怀二胡奖”二胡演奏比赛优秀奖等奖项;湖北省首届“长江之春”青年音乐家比赛专业二胡组金奖。
曾先后师从别小霞副教授、胡志平教授。个人多次获得学院以及省级、国家级比赛颁发的指导教师奖。成功举办《心香——尤毅懿二胡独奏音乐会》《弦语——尤毅懿二胡独奏音乐会》《尤毅懿师生二胡专场音乐会》及多场教学汇报音乐会。2018年入选国家艺术基金“二胡表演人才培养”项目;2019年入选全国中青年二胡、古筝骨干(含新文艺群体)增强“四力”培训活动。曾与中国东方中乐团、东方交响乐团、澳门中乐团、澳门长虹民乐团、江苏省民族乐团、湖北编钟国乐团等知名院团合作演出。受邀赴美国、荷兰、冰岛、坦桑尼亚、津巴布韦、吉布提等国家传播二胡演奏艺术。
青年钢琴演奏家,武汉音乐学院演艺学院钢琴艺术指导教师。湖北省文协钢琴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台湾艺术大学和台湾音乐家协会联合举办的“台海杯音乐艺术大赛”华中区负责人,并担任钢琴组评委;湖北省教育厅和文化旅游厅“长江钢琴杯”青少年音乐大赛评委。
多年来,作为艺术指导多次参加国家级大赛和国内数百场音乐会,具有丰富的舞台经验。2012年至今,随武汉音乐学院研究生部、中乐系、附中选手参加“中国音乐金钟奖”、“文华奖”、“CCTV民族器乐电视大赛”、“中国音乐小金钟奖”、“武汉音乐学院二胡艺术周”,获国家级重大赛事艺术指导奖,并担任高规格音乐会艺术指导,获得广泛好评。
“我童年时代的北京给了我永远无法磨灭的印象。绿树、蓝天、金瓦、红墙。那故宫的威严神秘,北海的清秀美丽、琉璃厂的书香气息、天桥的世俗风情都给我永生难忘的记忆。我多么的希望在梦中再重温这一切,可惜我在梦中却永远也梦不到它。我只好自己给自己用音乐编织一个梦吧!这是我想得到的却又得不到的梦,所以我才给它起了一个“追梦”的名字。不知如今的这一代人年青人可否能了解我们这代人的这份对北京的情结呢?”
第四乐章“除夕”。除夕夜,大雪纷飞。一家老小围聚在火炉旁,吃年夜饭,一起守岁。而孩子们更期待午夜的来临。一声爆竹划破夜空,全京城浸在欢腾的爆竹的海洋中,新的一年来了。
本曲由著名作曲家关乃忠创作。作品采用京剧中的二黄腔元素,加上演奏者的倾情演绎,清晰地描绘出一幅除夕景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