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影片《贞女》主题音乐,吴红非教授二胡演奏
华音网
吴红非 二胡与乐队 《贞女》
演奏:吴红非
作曲:施万春
指挥:胡炳旭
乐团:中央乐团交响乐团

影片《贞女》以二胡为主导音色,融进现代派技法,使影片音乐超越了“说明”和“表意”层次。


作曲:施万春

施万春,1936年6月14日出生于河北青县,作曲家。1961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后留校任教;1973年开始在中央乐团从事音乐创作;1984年任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教授。

施万春(1936-),河北青县人,著名作曲家 ,中国音乐学院教授。他于1965年开始从事电影音乐创作,先后为《青松岭》、《开国大典》、《重庆谈判》、《大决战》、《决战之后》等数十部影片作曲。1987年获得第七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音乐奖。

施万春,1936年6月14日出生于河北青县,1961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后留校任教;1973年开始在中央乐团从事音乐创作;1984年任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教授。

主要作品

管弦乐曲《节日序曲》、《瀑布》,弦乐曲《第一弦乐四重奏》,芭蕾舞《红色娘子军》第三场音乐,歌曲《梅岭三章》、《送上我心头的思念》,二胡与乐队《叙事曲》,扬琴与乐队《随想曲》等。

他于1965年开始从事电影音乐创作,先后为《青松岭》、《良家妇女》、《开国大典》、《重庆谈判》、《大决战》、《决战之后》、《七·七事变》《梅岭星火》、《孙中山》、《欢乐英雄》、《钢锉将军》等数十部影片作曲。

施万春所创作的影视作品,旋律流畅,音乐优美,富有情感的流露使音乐完全融入了电影艺术创作中。

他于1965年与刘国权导演合作,为其影片《青松岭》、《如意》、《二十六个姑娘》、《良家妇女》、《贞女》以及李前宽导演的影片《开国大典》、《重庆谈判》、《决战之后(上下)》、《七·七事变》;丁荫楠导演的影片《梅岭星火》、《孙中山》等数十部影片作曲。

作品特点

施万春的作品很注意揭示人物心灵,揭示人的内在东西,他勇于创新,在每一部影片中,他都有新的想法,新的创意,如在影片《良家妇女》中,他以民间乐器“埙”为影片主导音色,同时在民族基调上加入浪漫派技法,使影片音乐带有强烈的散文风格,影片《贞女》以二胡为主导音色,融进现代派技法,使影片音乐超越了“说明”和“表意”层次。施万春的创作风格就是民族的东西和西洋的的东西,现代的东西和流行的东西有机的融为一体。他为影片《孙中山》作曲,采用了浪漫派,民族的和现代技法相结合的创作手法,使背景音乐同影片内容、画面有机地融为一体,形成完整统一的风格。使观众在观看影片时注意力集中在整体情节上;《孙中山》的音乐于1987年获得了第七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音乐奖。

施万春的成功,是与他平时的努力分不开的,他认为,作曲家应该像演员一样,必须投入到作品中去,深层次的体验,创作,他在为《孙中山》配乐时,就把自己看成是孙中山;为《良家妇女》、《贞女》配乐时,就把自己看成是女主人公,同影片的角色同呼吸,共命运,因此,创作出来的作品才有血有肉,有生气。

施万春的作品还有一大特点,就是注意“声画对位”,“背景音乐”,“效果音乐”与“气氛音乐”,如《孙中山(上下)》中的六次战役的音画关系有同步的,平行的,对比的,反行的;有画面虚,音乐实,有画面实,音乐虚,这就是根据主题来确定的声画,背景,效果和气氛的创作,“音乐既是电影语言中的一种,那就应该讲他自己的语言”,施万春正是用这种特殊的语言来向观众讲述电影,讲述生活的。

像大多数中国作曲家一样,声乐创作是施万春比较重要的音乐实践领域,而艺术歌曲的创作更是作曲家非常衷情的创作体裁之一。作曲家谈到对自己创作的评价时说:“艺术歌曲是我十分喜爱的创作体裁之一,在我的作品中除了《良家妇女》、《孙中山》几部电影音乐之外,艺术歌曲《送上我心头的思念》和电影《太阳和人》主题歌《人字歌》是我最满意的作品了。”

流畅、优美、易记的旋律;富于色彩感的和声;节制而有创新的音乐技法运用;自然、朴素、含蓄但富于情感的音乐表达是这首歌曲得以广泛流传的重要原因,也成为施万春艺术歌曲创作的重要特征。

成就荣誉

他的电影音乐注意揭示人物心灵,勇于创新,在每一部影片中,都有新的想法;他为影片《孙中山》所作的音乐,使他于1987年获得了第七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音乐奖。

施万春教授在近五十年的教学生涯中,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音乐人才,他的学生大多成为了音乐战线上的骨干,活跃在国内外音乐舞台上。是首批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获得者,2005年荣获中国电影百年电影音乐创作特殊成就奖。

演奏:吴红非

吴红非,教授,二胡演奏家、教育家。长期从事二胡演奏与教学工作,创作并推出二胡新作15首,出版、发行二胡新作CD专辑2张、个人演奏专辑与《二胡经典》(上、下册)及《新编二胡基础教程》,发表近二十篇学术论文,多次荣获优秀教师指导奖与德艺双馨称号,多次获得省部级演奏奖、作品创作奖,多次举办个人音乐会。曾应邀出访日本﹑法国﹑俄罗斯、美国、英国演出交流,个人演奏及新作专辑分别由日本大阪的关西学院、美国瓦尔普莱索大学及法国布尔昆•雅里昂市和当地的音乐学院收藏,二胡演奏先后由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中国艺术报、音乐周报、新民晚报、中国青年报、《人民音乐》、《中国音乐》、《器乐》等传播媒体及刊物作专题介绍与评论。2012年主持申报 “艺术与科技”新增特设专业,获教育部审批,在浙江传媒学院创办“音乐设计与制作”专业方向及《世界互联网音乐大赛》,2018年出任国家艺术基金2018大型舞台剧创作资助项目——音乐剧《红船往事》制作人,该剧荣获浙江省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浙江省音乐家协会理事、二胡专业委员会副会长,音乐新媒体联盟常务理事,浙江传媒学院音乐学院副院长。

访美演出自创作品《丝路喀尔腕》


学习与工作履历

吴红非72年起随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王永德教授学习二胡演奏艺术,同年9月入选无锡市育红小学(“小红花”艺术学校)学习,开始了二胡演奏的艺术生涯。

80年考入南京艺术学院。先后师承于王永德、涂永梅、瞿安华、甘涛等教授。在校时,她的演奏才华就赢得了著名音乐理论家、评论家、时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中国音乐学院院长李凌先生,著名二胡演奏家、教育家、“蒋派” 二胡创始人、时任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蒋风之先生,著名二胡演奏家、作曲家、时任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团长张锐等前辈音乐名家的赏识。84年毕业后破例分配至中国音乐学院,任二胡专业教师,并随蒋风之、刘明源两位民族弓弦乐大师进修学习。1990.07-2006.02于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后更名苏州科技大学)音乐系担任专业教师,兼器乐教研室主任,期间随二胡演奏大师闵惠芬先生进修学习,1997年晋升副教授,2000年获跨世纪人才称号,2004年晋升正教授。2006.02-至今于浙江传媒学院音乐学院工作,历任器乐系主任、音乐学院院长助理、艺术与科技专业负责人、音乐学院副院长(曾有三年主持工作经历、现分管教学、实验室与国际合作交流),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二胡硕士生导师。

吴红非教授通过对蒋凤之、刘明源、闵惠芬、张锐等诸位大师的学习和研究,确立了民族音乐的创造性转换这一命题的研究方向,也因为吴红非有幸获得多位不同流派与风格演奏大师的言传身教,为其日后的艺术创作及科研作好了必要的技术积累与知识储备。

1993年由北京出版社出版演奏专辑


艺术创作与学术研究

立足民族音乐审美、二胡演奏特色和拓展二胡艺术语言的深度和广度三方面作为研究课题,创作并推出二胡新作15首。

《归来兮》(吴红非曲  吴红非首演)9:01

《丝路喀尔腕》(吴红非曲  吴红非首演)7:04

《忆故人》(吴红非根据同名琴曲移植改编  吴红非首演)8:23

《忆》(黎英海曲  吴红非首演)

《沙祭》(姚德骏曲  吴红非首演)

《丽歌行》(张晓峰曲  吴红非首演)18:11

《剑之吟》(姚德骏曲  吴红非首演)8:04

《关山月》(姚德骏曲  吴红非首演)7:04

《子夜吴歌》(姚德骏曲  吴红非首演)7:55

《闻笳》(姚德骏曲  吴红非首演)6:49

《战胜乐——烽火魂》(姚德骏曲  吴红非首演)5:43

《月亮古丽》(姚德骏曲  吴红非首演)5:21

《塔克拉玛干的绿洲》(姚德骏曲  吴红非首演)7:07

《满乡悠悠》(姚德骏曲  吴红非首演)4:50

《DAOLANG随想》(姚德骏曲 吴红非曲  魏思斯首演)

中国音乐家音像出版社出版(两片装CD)

2011年6月浙江音乐厅举办个人二胡独奏专场音乐会

吴红非教授多次举办个人音乐会,并参加国内外重要演出。先后由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中国艺术报、音乐周报、新民晚报、中国青年报等传播媒体作了相关的介绍与评论。吴红非的二胡演奏 “追求一种博大的气质,深沉有力、气韵生动,在乐曲处理上,善于把传统文化底蕴与时代精神融为一体,在音色方面力求丰富和变化……”。

1993年北京音乐厅举办吴红非二胡专场音乐会(《长城随想》中央民族乐团协奏)

1993年北京音乐厅举办吴红非二胡专场音乐会(吴红非与著名作曲家刘文金先生的合影)

1993年北京音乐厅举办吴红非二胡专场音乐会(现场)

1993年1月5日在北京音乐厅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

1987年在王健中导演、施万春作曲的电影《贞女》影片中担任二胡独奏

《浅谈二胡演奏中的“形”与“神”》

《刘文金二胡作品的题材、技法和体裁》

《漫谈苏州弹词开篇的核心音调》

《刘天华<悲歌>的音乐语言特色》

《主题动机发展及结构力对“韵”的影响———浅析刘文金二胡作品<秋韵>》

《中国弓弦乐器的沿革》

《二胡噪音的产生与控制》

《论近现代民族低音弓弦乐器》

《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趣味”》

《江南丝竹音乐传承的实践与思考》

《边界,当音乐遇上互联网——2017“丰子恺”杯第二届世界互联网音乐大赛综述》等

《二胡经典》上下册 《新编基础教程》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尊重艺术教学规律,因材施教,许多学生在国内外的各种专业比赛中获得金奖、银奖,多次荣获优秀教师指导奖与德艺双馨称号。

浙江传媒学院音乐学院学生魏思斯获浙江首届全国二胡独奏邀请赛专业组金奖

学生魏思斯在浙江省第九届音乐舞蹈节上演奏新作

主持的《民族复兴语境下原创剧<红船往事>“以剧促教”反哺式音乐舞蹈艺术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项目获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乐曲《贞女》

影片《贞女》主题曲,以二胡为主导音色,融进现代派技法,使影片音乐超越了“说明”和“表意”层次。

阅读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