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萧白镛-二胡独奏《烛影摇红》
华音网
萧白镛 二胡独奏 《烛影摇红》
演奏:萧白镛
作曲:刘天华
伴奏:冯铮
作曲:刘天华

刘天华(1895年2月4日—1932年6月8日),原名刘寿椿,江苏省江阴市澄江镇西横街人,中国近代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

创作乐曲

刘天华的音乐创作成就,主要在民族器乐曲方面,共作有十首二胡曲:《病中吟》《月夜》《苦闷之讴》《悲歌》《空山鸟语》《闲居吟》《良宵》《光明行》《独弦操》《烛影摇红》、 三首琵琶曲:《歌舞引》《改进操》《虚籁》、一首丝竹合奏曲《变体新水令》、编有四十七首二胡练习曲、十五首琵琶练习曲,还整理了崇明派传统琵琶曲十二首,其中他改编的《飞花点翠》于1928年由高亭唱片公司录制唱片,已成为琵琶经典乐曲。当刘天华逝世时,在纪念会上有人用这十大二胡名曲标题的首位字联成过一幅便于记忆又颇有意境的挽联:“良月苦独病,烛光悲空闲”。

改良二胡

在乐器的制造改良上,他对于他所擅长的二胡、琵琶进行改革。他在二胡制造的材料、技术上进行改变及定制,以期达到好的音色及音量,对二胡二根弦的音准进行调整,又增加了二胡的把位,以提高其演奏的表现力。他又依十二平均律制作了新的琵琶,并增加琵琶的品和项,使琵琶能有准确的音准并能演奏半音阶,他这些音乐器的改进的进行,也和乐器制作厂商合作发展,以期达到推广的效果,他自己也曾于北京经营了一家音乐商店,名叫中华乐社,售乐器及谱等,可惜后来未能如其计划进一步成立乐器厂。

改良记谱

记谱法的改进是刘天华相当重视的一环,他认为乐谱的不发达完备,使得中国古代的音乐无法完整地留传下来,而间接造成中国音乐的衰微。他首先大力推广五线谱用于中国音乐之上,如他在1930年,为当时将赴美国演出的京剧名家梅兰芳,花了数月时间以听写记谱方式完成了五线谱的《梅兰芳歌曲谱》。除此之外,由于当时国人仍惯用旧有的工尺谱,他于是将五线谱中一些记谱法如节奏、指法、强弱等记号融入工尺谱之中,成一套较完善而能通行的记谱方法,并以此方式整理出了《瀛州古调新谱》《佛曲谱》及《安次县哨子曲谱》等中国古乐及民间音乐。

改进国乐、推广国乐教育

在民国初年,刘天华见到中国音乐发展的垂危,因主张进行国乐改进。刘天华认为音乐的重要目的,便是在表达人的感情以使听者感动,希望音乐能够普及于大众并提升水平,因此对音乐的推广及教育十分地重视。他反对完全以西乐来取代中国音乐,他认为西乐虽完善成熟,但不能削足适履的把它用在中国人的意识性格之间。同时,他认为身为一个中国音乐家,不仅要守住自身的传统,更要把中国音乐的好处发扬光大到世界。 1927年,刘天华在北京联合萧友梅、杨仲子等人,创立了国乐改进社,以期开始国乐改进的工作此外,他还记录了民间音乐《安次县吵子会乐谱》《佛曲谱》(未完成)等。刘天华的全部作品和生平资料,最先收进其兄刘复编纂的《刘天华先生纪念册》(1933),今已辑成《刘天华创作曲集》(万叶书店,1954;人民音乐出版社,1979年修订)。

演奏:萧白镛


萧 白 镛

7岁开始自学二胡,1959年考入上海民族乐团。师从项祖英学习二胡后,又拜刘明源为师学习板胡,还得到蒋风之、卫仲乐、何彬等名师的指导。他的演奏风格醇厚,音质纯净,音色优美。

1963年8月随中央歌舞团前往苏联、罗马尼亚、波兰、蒙古作独奏演出。

1965年在上海锦江小礼堂为毛泽东主席独奏二泉映月,赛马等曲。

1979年3月于上海音乐学院大礼堂举行萧白镛独奏音乐会,用二胡、中胡、高胡、板胡多种拉弦乐器演奏二十多首风格与题材各异的乐曲,以出众的演奏开创此种音乐会的先河而轰动一时。9月在上海友谊大厦为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独奏,柴称赞萧的演奏极具魅力。

1988年由中央文化部评为国家一级演员及尖子演员。

1993年与香港BMG唱片公司签约唱片「满江红」推出后,于短短三个月内已获白金唱片的骄人成绩,亦成中乐及古典音乐史上的奇迹。

2004年任国立台南艺术大学中国音乐学系客座教授。

2006年应新加坡乐团邀请箫白镛先生出演“王见王独奏会”(箫白镛、闵惠芬各演一场)。

2009年担任台北市立国乐团艺术顾问。

2010年12月4日、12日分别于上海、香港举办刘天华与阿炳专场音乐会。

2011年12月9日于上海音乐厅演出“经典名曲梦——二胡大师箫白镛独奏会”。

1991年首次台湾演出。台湾音乐评论家林谷芳先生称萧是民乐演奏家中的异数。另一台湾音乐评论家杨忠衡先生说萧的演奏豪气扣人心弦,全凭自己的章法能细细扣住聆听者的心。此外香港音乐评论家黎键说萧是很特殊的演奏家,他注重内心的意韵,更甚于表面的乐谱,他的特点在于“心中有谱”、“谱在心中”、“浑然一体”。他的音乐好似混然天性,自然自来,自然自去。对于音乐观点,萧认为:「当前大部分的演奏家与指挥都只完成音符而未完成音乐,音乐它看不见、摸不着、它是道,道是靠感悟,并非靠研究。」

2022年6月16日萧先生因病于台北去世,享年82岁。

伴奏:冯铮

1978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小,师从郭敏清、洪圣茂教授至本科毕业。曹首演扬琴协奏曲《春夜喜雨》获第十五届“上海之春”优秀表演奖,并录制多张CD,现为上海舞蹈学校教师。

乐曲《烛影摇红》

《烛影摇红》是中国近代音乐家刘天华创作的最后一首二胡曲,作于1932年。此曲是一首舞曲,借广东小曲中的标题采用三拍子的华尔兹节奏,将继承和借鉴相结合,在人们眼前展现了一派华丽、辉煌的舞会场面,显示出独特的风格。乐曲情绪欢快,旋律流畅,使人陶醉;但此曲又并非尽情欢乐,恰似一个受压迫的歌女,强颜欢笑,婆娑而舞,在华丽、激情的曲调中蕴含着悲哀和惆怅,其含义深刻,令人回味。

这是一首有画面的乐曲,它所表现的意境,有人这样描述:在人们眼前展现出了一个华丽、辉煌的舞会场面,舞会的女主人面带微笑,婆娑而舞;众多宾客们也在华丽、激情的曲调中翩翩起舞;但是听者好像又看到女主人心中蕴含着的惆怅,其含义深刻,令人回味。

此曲是中国式的华尔兹二胡圆舞曲,基调是轻快中见哀伤、欢愉时现无奈、沉醉里出感慨,分明于翩翩起舞、尽情欢乐中见强颜欢笑、抑郁悲愤与亡国破家之痛,具有象征意味,含蓄、内蕴,颇怀警示之韵、忧患之味,是提防沉沦、唤醒沉睡的划时代警示之作。纵观《烛影摇红》的历史文化渊源,忧思难耐、凄清难遣当是其基调,亡国破家、哀挽忧患当为其主题。

《烛影摇红》创作的年代有其深厚的时代背景,该曲以乐景写哀景的象征标题与旋律抒写出一种大厦将倾、狂澜近倒、当以警醒的末世感伤情结,潜藏着“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因以涕下”的时代感慨;可谓一首于轻快旋律中透露出忧虑、欢乐场景中体现出哀伤的,表现了美丽的清冷、无奈的欢快、沉重的苦闷与不可预测的亡国破家痛恨交织在一起的,具有象征暗示意味、清冷焦虑情怀的“悲怆奏鸣曲”。其标题是诗意化的,然而融人了悲悯与警示;其节奏是西洋舞蹈化的,可又透露出缕缕忧郁与感伤;其曲式是传统变奏化的,却颇具慨叹与长恨的意味;而题材则饱蘸着深沉的时代觉醒、民族忧患与国家兴亡意识。

阅读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