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民乐之魂”的许光毅先生,是一代国乐宗师、新中国首个国家级(上海)民族乐团创办团长。他一生传承与发扬刘天华、郑觐文国乐复兴精神,特别在对中国现代民族乐队从萌芽到发展的探索、及最后走向成熟的百年历程中,作出了无与伦比的历史性贡献!与此同时,他立足大局,引领风尚,助推出笛王陆春龄等;亲自培养出高健君、厉不害、萧白镛、萧辉东、朱良楷、陈春圆、黄伟钧等胡琴与古琴演奏家;率先倡导了古琴艺术大众化,最早用简谱写教材,著有《怎样弹古琴》《古琴秘谱遗存》等等。今年是他逝世20周年。为传承许光毅老为复兴国乐一贯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精神,有关方面组织拍摄了这部《一代国乐宗师:琴台孺子牛许光毅》。这是部“向经典致敬”的历史文献纪录片。让我们一起向许光毅前辈致敬!
今年七月是著名民族音乐家许光毅先生离世二十周年,值此之际与乐友们分享许光毅之子、民族音乐家许国屏撰写的有关父亲的小故事,作为对许光毅先生的纪念,以下为许国屏记述内容。
小时候,我常听父亲讲他和民族音乐的故事。他投身民族音乐事业80年,可以说为我国民族音乐奋斗了一生,在这儿我只说几个父亲的小故事,既体现他德艺双馨的风貌,又是对他离世二十周年的追思。
父亲9岁学拉二胡,因无钱买此乐器,后来还是我大伯花了四角钱从老城隍庙买来了一把涂红色的白木二胡给他,于是父亲自得其乐地练起来。有次把琴弦拉断了,因没钱再买,只好接起来再拉。屡拉屡断屡接,后来弦处在“千金”下面实在无法再接,父亲便把我祖母扎头发的丝线当作弦线装在二胡上,无奈丝线发不出音,他拉时只有凭着弓的马鬃与丝线摩擦的感觉练琴,由此可见父亲当时生活的清苦和勤奋。
父亲20岁加入上海的著名古乐团体-大同乐会。据他生前回忆,1933年美国为庆祝芝加哥建城100周年,举办了芝加哥世博会。大同乐会应邀于同年4月9日晚8时在上海明星影片公司为此次世博会特地拍摄五个乐章长15分钟的纪录片《国民大乐》,参加演奏的有大同乐会创办人郑觐文先生,父亲在其中拉二胡。此事在当时我国民族音乐界引起过很大反响。
许光毅先生的老师郑观文先生
一九三三年大同乐会参加美国芝加哥举办的世博会《东方大乐》,前排中为大同乐会创办人郑观文老先生,第二排右二拉二胡的为许光毅先生
一九三八年在美国演出,左一垃二胡的为许光毅,中间弹琵琶的为卫件乐,第二排箫演奏者为孙裕德
1938年8月抗日战争期间,父亲参加了“中国文化剧团”赴美国纽约、华盛顿等30余个城市为我国难民募捐演出,历时半年。由于资金短缺和避开日本的检查,父亲等人只好乘小型美国货船途经香港赴美。22天的航行中,父亲与不少人晕船、呕吐,但还要坚持排练节目。父亲在美国这次募捐演出中,用二胡演奏了《病中吟》、《光明行》等受到热烈欢迎。
父亲一生中,觉得有两场演出很难忘。一场是解放前,热爱中国民族音乐的俄国作曲家阿龙·阿甫夏洛穆夫, 采用我国传统的昆曲曲调和西方和声、对位的技法,创作了一首小型民族乐队和钢琴。相结合的乐曲《忆王孙》。参加演奏的有民乐大师卫仲乐、黄贻钧(后任上海交响乐团团长)、秦鹏章(后任中央民族乐团团长)和父亲等。父亲认为,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阿龙·阿甫夏洛穆夫从瑞士来到中国,爱上了中国民族音乐,并深人了解中国五千年悠久的文化历史和音乐,到华北各地农村“采风”,搜集与研究中国民间音乐,写了不少中国元素的作品,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很值得敬佩。
左二拉二胡的为许光毅
另一场演出是在陈毅市长家里接待苏联的文人和艺界朋友,应邀参加演奏的有卫仲乐、金祖礼和父亲。陈毅市长不断地向苏联朋友介绍演奏曲目,亲切地与几位演奏家交谈,并说他的哥哥也会弹古筝。他喜爱交响乐,但更喜爱我国的古典音乐;他称古琴艺术是一朵“极美的花朵”。
1952年9月中国第一支专业的上海民族乐队建立,参加筹建的有文化局代表刘中一及我父亲、陆春龄、凌律。市长陈毅委任我父亲为民族乐队副队长(当时无队长), 负责民族乐队日常工作。市文化局特拨款五佰元到老城隍庙买了一批乐器,用三轮车送回团。
左起孟波、李洁(我母亲)、许光毅、郭鹰、贺绿汀参加江南丝竹音乐会活动
父亲在上海民族乐团工作40余年,默默无闻,为民族音乐事业贡献了一生。1956年他在即将出访的中国艺术团里任民乐队队长,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周恩来总理和文化部长夏衍一起观看了出访前的演出。
一九五六年参加中国艺术团在莫斯科大学前留念
演出结束,周总理在贵宾室对京剧提出了修改的意见,称赞民乐节目中的笛子吹得很好,二胡独奏很,新鲜,琵琶独奏能否加几件乐器伴奏。直到凌晨3时才结束,给了出访团很大的鼓舞。随即大家按总理指示作修改补充。整个中国艺术团很好地完成了这次欧洲几国的访演任务。
还有一件使父亲难忘的事。一次父亲领衔组织民乐团演奏了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谱写的乐曲,并灌制了唱片送给了他,他十分满意。刘少奇主席即委托父亲购买一套民族乐器,送给西哈努克亲王。
父亲是“生命不息、琴音不止”的强者。生前他不顾病危,为抢救古琴遗产,每日伏案,边弹边记边斟酌,进行古琴的“打谱”工作,挖掘整理出了一百首古琴琴曲。
他坚持用颤抖的手,一笔一划地给有关部门写信,提出上海作为国际一流城市,应尽快建立“民族音乐博物馆”;在病床前还将一生自传写成《永做琴台孺子牛-我爱民族音乐的一生》的书稿。当他得知自己从肺癌转为骨癌无法医治时,决然地对我讲:“你不要抢救我了,要抢救民族音乐。"“把我赶到山区、边区、牧区、贫困地区。我行程20万里,开展普及民族音乐工作,被媒体称为“音乐长征”。至今我多次被评为市优秀共产党员、市劳动模范、德艺双馨艺术家,出席了第七届全国文代会,当上了人民代表,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这些都是与父亲的身教言教分不开的。
2010年3月26日上午,上海音乐家协会、上海民族乐团、滨海古园联合为我国著名民族音乐家许光毅先生举行百年诞辰追思活动。
在许光毅先生涎辰一百周年纪念活功上,著名作曲家、原上海民族乐团团长顾冠仁先生致词
学生代表,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副主任,著名二胡演奏家陈春园演奏
许光毅给童年时代的陈春园(现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副主任)上课
著名笛子演奏家许国屏,讲述父亲许光毅先生为民族音乐奋斗一辈子的故事
著名民族音乐评论家方立平先生评论《许光毅与中国民族音乐发展一百年》
庚子端午前二日,赴滨海古园拜祭前辈许光毅先生,同去者许氏家族国屏、国庆等兄妹后代等数人及许老弟子萧辉东、黄伟钧。赋诗二首,以纪念许光毅前辈逝世20周年。
《七律二首:庚子年拜祭国乐宗师许光毅前辈》(中华通韵)
作者:方立平
《民乐大师许光毅写照》
不怨秋风乱翻书,
添章纂史入新橱。
光萤志照大国乐,
毅固耄耋遗谱出。
追艺宗师通南北,
弦姣指妙抚锦图。
临终一呼惊日月,
去扬民乐勿救吾。
2020.6.26
注:首联写,音乐史忽略郑觐文、许光毅等贡献久矣,现需添章补史。二联两句,起首“光”“毅”二字,为许老先生之嵌名联;并彰显其大国乐之见识及晚年为弘扬古琴文化打谱百首,终为世人留下《古琴秘谱遗存》二卷之功绩。三联,即指许老习刘天华二胡、郑觐文古琴,此乃南北二大宗师也。尾联出典,是许老临终喊出“不要抢救我,你们要去抢救民族音乐”!此等壮言,与日月同辉!
《题滨海古园许光毅抚琴铜雕》
传韵三千焦尾续,
平生挚爱抚七弦。
阳关操弄添奇象,
落雁平沙奏翩跹。
力著传承弘丽谱,
襟怀指过虎龙间。
伟钧滨海鸣一曲,
告慰仙师告慰天。
2020.6.26
注:一、二、三联,以表许老一代古琴大家之襟怀之业绩,焦尾之续也,弘丽之韵也。四联,伟钧,许老前辈古琴传人黄伟钧女士。其时,以琴曲《龙翔操》一曲天祭恩师,指下生心,弦上浩然,闻者无不动情。
许光毅(1911——2000),生于上海。中国著名民族音乐家,擅长古琴、二胡。9岁时,许光毅始学二胡。1930年加入著名国乐团团体——大同乐会,拜古乐家、大同乐会创办人郑觐文为师,学习古琴。1938年8月,为了抗日救国,参加了中国文化剧团,美国募捐演出。1941年,与卫仲乐等人组织成立了中国管弦乐队,任副团长。1944年,和金祖礼创建礼毅音乐研究室,后扩大为上海国乐进修室,组建民间国乐团,为推广古琴,培养新人不遗余力。1952年,受上海市市长陈毅任命为我国成立最早的第一支专业民族乐队——上海民族乐队副队长。1956年参加中国艺术团赴保加利亚、苏联、罗马尼亚、德国、奥地利、维也纳等国演出。
许光毅解放后曾举行古琴、二胡独奏音乐会,并为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奏,受到高度赞赏。耄耋之年,许光毅花费10年时间整理古琴谱100首,保存文化遗产。他的代表作有二胡独奏《月夜》、《平沙落雁》等。曾专著出版《怎样弹古琴》、《永做琴台孺子牛——永爱民族音乐的一生》、《许光毅简谱今译:古琴秘谱遗存》等。2000年7月,许光毅因病去世,享年90岁。现安葬于上海滨海古园。
被誉为“民乐之魂”的许光毅先生,是一代国乐宗师、新中国首个国家级(上海)民族乐团创办团长。他一生传承与发扬刘天华、郑觐文国乐复兴精神,特别在对中国现代民族乐队从萌芽到发展的探索、及最后走向成熟的百年历程中,作出了无与伦比的历史性贡献!与此同时,他立足大局,引领风尚,助推出笛王陆春龄等;亲自培养出高健君、厉不害、萧白镛、萧辉东、朱良楷、陈春圆、黄伟钧等胡琴与古琴演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