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晓璐,武汉音乐学院文学硕士,北京大学艺术学博士,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曾任武汉音乐学院古筝专业教师,中国音乐学院艺术学理论教师,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研究助理。现为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博士后,主要从事音乐美学、艺术学、文化产业、产融结合等相关领域研究。出版专著:《论乐之韵》。曾获国家文化部第一届“文华艺术院校奖”民族器乐大赛优秀奖;湖北省文联、省音协“首届湖北音乐金编钟奖”一等奖;湖北省教育厅颁发“优秀教师奖”;北京大学“董氏东方奖学金”;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达世行奖学金”。参与多项国家部委课题,并在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发表多篇论文。随北大艺术团出访俄罗斯、德国、埃及、泰国、意大利等国家交流演出。
筝曲《剑令》是徐晓林老师于1994年所作,由邱霁老师首演,随后发展有加入打击乐相配合的版本。
乐曲为标题音乐:
“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武术的一个门类,剑是中国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历史久远,剑术的形象折射出中华民族的高尚,果敢,体现大将之风,沉稳深厚挺拔的气质和文化魅力,能用到剑的人一般都是风度翩翩、高尚的侠客、君子(野蛮的人用斧头,大刀)、帝王将相,剑术所表现出的轻灵、敏捷、潇形象体现用剑之人的内心,所以故有剑如游龙、剑如飞凤的美谈。
“令”为我国古代一种短的词调,古代有很多专门含“令”的词牌,曲名引用了这一形式,意为关于剑的小曲。“令”字又可引申为必须执行的法令、指令、军令,给人一种坚定、使命必达的形象。又可引申为发布命令的长官,尽显大将之贵。古代政府官员也称令,是受人尊敬的,所以标题里还带着美、善的意思。
乐曲单线条旋律较少,作曲家用大量的快四点、快速指序、密集的撮弦展现用剑之人心思细腻,速度之快灵巧自如。扫弦、刮弦、击掌等一些特性音效音响,来加强 “行剑” 、“击剑”过程中剑的形象塑造和运剑者内心的情绪变化。其中三次击掌,分别出现在剑起时、运剑中、收剑后,是这个曲子的特别标志,也是情到深处的表达,三次击掌表达舞剑者握剑的神态及其凭空带起的霹雳之声。
乐曲节奏节拍变换频繁,快慢松紧长短随情绪变化而变化,极其考验演奏者的技术技能、对情绪气息的把控及表达能力。
乐曲结合中西方文化,创作题材“剑”是中国元素,赋有中国文化内涵,采用西方作曲手法,又多次出现左手按音体现民族韵律,增强了古筝的表现力,拓宽了空间,符合现代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