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东扶(1898——1970)男,汉族,中国著名古筝演奏家。乳名曹小钦,学名曹殿献。
中国四大古筝流派之河南筝奠基人,河南曹派大调曲子创始人。河南邓州市白落乡曹营村人。他出身于贫寒的曲艺世家。父亲曹怀清以唱大调曲子靠乞讨为生。幼小的曹东扶早尝人世辛酸。7岁进私塾读书,仅4岁便因年遇饥荒而辍学,随家人到县城谋生,时县城茶馆酒肆、书场唱曲子之风颇盛、他借沿街叫卖生意之机出入其中,听得流连忘返。他先后拜师蓝文炳、赵锡三、马书章、丘果和等老艺人,学习唱腔及扬琴,古董、三弦,又拜入称“琵琶神指”的马万寿学习琵琶。后曾随父亲到湖北省襄樊一带流动行艺,19岁时在亲朋的资助下,进邓县初级师范读书半年,受益匪浅。
1954年开始,他先后应邀到河南师范专科学校、郑州艺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任古筝、三弦、琵琶教师,使他接触到音乐界许多行家里手,他谦恭求教,博览群书,并打开门户之见,学习双手抓筝、进而兼容众长,创研出一套独特的弹奏技法。如缘于唱工的“咬字”技巧,创造出带有强劲音头的“摇指”;特为演奏低沉旋律而设计的“游指”;超出一般小二度,感情激昂的“大颤音”;悲哀欲绝、高难度的“小颤音”、左手“速滑音”;利用弦的余音而产生特殊效果,袅袅不绝的揉弹间奏等特技,大大加强了乐曲的表现力,加之他对古筝曲深切体会的细腻处理,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及浓郁的地方气息,形成了独特的曹派古筝艺术风格,成为中国古筝艺术四大流派中的河南筝的杰出代表和奠基人,在中国筝坛居有重要地位
曹先生积常年的生活经历和深厚的艺术功力,先后创作、改编的《闹元宵》、《变体孟姜女》、《刘海与胡秀英》等一大批古筝曲,一部分被灌制成唱片,广传海内外。其间曾参与了《河南大调曲子集》(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河南鼓子曲》(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传授编撰工作。与此同时,他还带出了一批卓有艺术造诣的学生,都成为国家及地方音乐学院、文艺团体的专家,教授和艺术骨干。其一子三女也成为享誉中外的古筝演奏家。
1964年返豫,为省歌舞团艺术顾问,并于次年担任省大调曲子培训班主讲。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遭受迫害。1970年初与妻子尹士瑞同被遣返老家邓县,同年因患骨癌,医治无效,于11月27日在郑州去世,时年72岁。
女,出生于1961年。古筝演奏家、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教授。
出生于民乐世家,自幼随父周延甲习筝,深得陕西筝派技法真传。曾师从高自成、项斯华、范上娥、杨秀明等诸位名家,兼收南北各派所长。1977年,任中国歌舞团筝独奏员。1979年应中国唱片社之约首录《秦桑曲》,并先后录制《姜女泪》《凄凉曲》《道情》《百花引》《扫雪》等陕西筝乐,为陕西流派的发展和振兴奠定了基础。1982年获“全国民族器乐观摩演出优秀表演奖”,1986年获“首届江南丝竹创作与演奏比赛一等奖”。1985年以优异成绩破格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本科继续深造,毕业后被学院推荐保送为硕士研究生。199 1年在北京音乐厅成功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多次以国家级演奏家身份出访港、澳、台地区及东南亚、美国、日本等国讲学、演出。
其演奏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积累。多年教学中,培养了众多古筝专业优秀演奏人才。录制出版有《高山流水》《名家名曲·北派古筝精髓》《传统古筝专辑》《中国筝曲——陕西篇》等数十辑古筝CD。出版有《古筝速成演奏法》《周延甲古筝曲选》等专著。与黄枕宇先生合作创作有《映象》《声声慢》《西部主题畅想曲》等古筝作品。个人传略被收入于《中国音乐家辞典》《中国名人录》等书籍。
这是一首具有浓郁的河南地方韵味的古筝名曲,由河南筝派重要代表人物曹东伏先生在1956年创作而成。乐曲采用多段结构,大量地吸收了富有地方特色的河南民间音调,生动地描绘了人们庆祝元宵佳节时的热闹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