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玉斋(1923-1999)
男,山东郓城人。著名古等演奏家、教育家、改革家,山东筝派代表人物。
早年师从樊西雨、黎连俊习筝。1943年,拜“丝弦之王”王殿玉为师习播琴、古筝,成为 “东鲁雅乐社”学员,1949年底满徒出师,独自到贵阳、昆明等地演出。1953年秋,经曹正举荐,应聘于沈阳音乐学院,任民乐系古筝播琴教员。期间将早年间各位师父口授的等曲、播琴曲二百余首整理成谱,并开始学习音乐理论和西洋乐器,成功改编《四段锦》。1955年,成功创作乐曲《庆丰年》,为古筝艺术发展开辟了一个新时代。后创作出《公社好》《工人赞》《新春》《和平舞》《十年大庆》等数十首乐曲,先后出版了《筝曲选集》《古筝曲集》等。1956年春,随中国艺术团到捷克参加第十一届“布拉格之春”国际音乐周,演奏传统筝曲《汉宫秋月》《高山流水》《风翔歌》和创作曲《庆丰年》深受欢迎。
1957年,向沈阳音乐学院乐器厂提出加大筝体、增加琴弦设想,促成了第一台二十一弦筝的诞生。在其建议下,乐器厂又开始研制转调筝。1959 年,所构想提议研制的全国第一台张力转调筝在全国民族乐器改革大会上展出,深受瞩目。
1962年在济南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发表了《论筝的表演艺术》《筝学表演艺术概论》《鲁筝流派老八板的学术研究》等专论。香港中文大学陈蕾士教授称誉他为“中国筝王”,其名其事被载入多部名人辞典。
蔡晓璐,武汉音乐学院文学硕士,北京大学艺术学博士,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曾任武汉音乐学院古筝专业教师,中国音乐学院艺术学理论教师,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研究助理。现为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博士后,主要从事音乐美学、艺术学、文化产业、产融结合等相关领域研究。出版专著:《论乐之韵》。曾获国家文化部第一届“文华艺术院校奖”民族器乐大赛优秀奖;湖北省文联、省音协“首届湖北音乐金编钟奖”一等奖;湖北省教育厅颁发“优秀教师奖”;北京大学“董氏东方奖学金”;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达世行奖学金”。参与多项国家部委课题,并在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发表多篇论文。随北大艺术团出访俄罗斯、德国、埃及、泰国、意大利等国家交流演出。
山东筝派代表筝曲之一,由筝家赵玉斋编曲。1954年,赵玉斋从山东老八板乐曲中饰选出《清风弄竹》《山鸣谷应》《小溪流水》和《普天同庆》四首大板第四的筝曲连缀创编而成。
此曲完成于沈阳音乐学院任教时期。赵玉斋先生不仅深承传统,又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从中可看出其演奏、创编的新视野。在演奏技法上,大胆吸取西洋乐器如钢琴的演奏技法。
比如第四首《普天同庆》一曲中,用连续的三连音将音乐推向高潮;乐曲大胆应用大幅刮奏,曲末运用了饱满有力的和音等。一系列的改编、革新使得乐曲从老八板合奏形式中脱离出来,成为山东筝代表性独奏曲。乐曲结构方面打破了原有民间筝曲的程式,四首联弹,成为虽个别独立,然而又相互关联、巧妙横生的套曲。乐曲冠以《四段锦》之名,这与四个分标题乐曲内容并无多大联系。亦有称《四段》《四段曲》者。
第一曲《清风弄竹》的演奏悠然、舒展,和雅的乐韵刻画出清风徐来、竹枝摇动、婆娑多姿的诗意画面。
第二曲《山鸣谷应》通过左右手巧妙的配合,以及对力度、速度以及音色等方面的多变处理,生动模拟了回荡在重山峻岭问的各种自然声响,描绘出美好的大自然的景象。
第三曲《小溪流水》的旋律清新流畅,曲调轻快活泼,曲中大指指间小关节快速灵巧的托劈犹如小溪的潺潺流水,稀稀簌簐,非常生动。表现出“小桥流水人家” 的闲适之境。
第四曲《普天同庆》曲风热烈,格调明快,旋律大起大落,表现了人们在节日里欢闹的场景及喜悦之情。该段大量运用花奏技巧,连贯流畅。
全曲速度由慢至快,层层推进,给人以丰富多变的感觉。整首乐曲在末曲《普天同庆》左右手交替弹奏模拟民问锣鼓声势的和音中层层推向高潮,并以饱满有力的和弦结束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