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占豪:(1933-)浙江诸暨人,中国杰出的音乐家,世界著名作曲家。现任中国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中国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代表作之一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成为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其它主要作品有:弦乐四重奏《烈士日记》、交响诗《龙华塔》、二胡协奏曲《莫愁女》、古筝协奏曲 《孔雀东南飞》等。曾在浙江省越剧团乐队工作,后入上海音乐学院进修班学习小提琴,并和几位同学组成“小提琴民族学派实验小组”,探索小提琴作品创作和演奏上的民族风格问题。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这种探索的成果。
1958年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期间与同学陈钢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妇孺皆知”的最著名的小提琴作品,是全世界演出和录音版本最多的中国管弦乐曲,是世界人民了解中国音乐的必听曲目,被誉为“为中国创造民族化交响乐开拓一片绿野”的“不朽的(中国)民族音乐经典”,是“中国人民的骄傲”、“整个东方音乐的骄傲”。在不久前香港电台举办的一次民意测验中,《梁祝》与贝多芬、柴可夫斯基等古典乐坛上家喻户晓的伟大作曲家的作品一起,被评为“千年最受听众欢迎的十部经典音乐作品”。曾经有一位学者感叹道:“哪里有太阳,哪里就有中国人;哪里有中国人,哪里就有《梁祝》!”
座右铭
何占豪在音乐创作上有一个座右铭,那就是:“外来形式民族化,民族音乐现代化”。他作曲生涯四十余年的全部作品,前二十年主要是以“外来形式民族化”为主。1959年《梁祝》蜚声乐坛誉满中外后,他的弦乐四重奏《烈士日记》、弦乐与合唱《决不忘记过去》、交响诗《龙华塔》等大型器乐、声乐作品相继问世。在这一时期里,他的作品除了富有戏剧性、抒情性外,还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
民族音乐现代化
八十年代,何占豪又把“民族音乐现代化”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除了将《梁祝》改编成高胡、二胡、琵琶和古筝协奏曲外,他还创作了二胡协奏曲《乱世情》《别亦难》、二胡与乐队《莫愁女幻想曲》,以及民族管弦乐《伊犁河畔》《节日赛马》、古筝协奏曲《孔雀东南飞》等一大批民族器乐作品。九十年代,何占豪高兴地看到古筝界新秀辈出,创作了古筝协奏曲《临安遗恨》《西楚霸王》、筝、乐、诗《陆游与唐婉》和古筝独奏曲《茉莉芬芳》《姐妹歌》等,对传统乐曲《月儿高》《春江花月夜》等也进行了改编。除此之外,他还创作了笛子协奏曲《长恨绵绵》、柳琴协奏曲《花》、扬琴协奏曲《罗兰情》等作品,就包括香港歌星徐小凤唱红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也是何占豪的作品。
同时,他还为世界乐坛培养和推荐了一大批学习西方古典音乐和中国民族音乐的年轻艺术家。实为“学贯中西、推陈出新、奖学后进”的中国音乐大师。
2019年9月23日,荣获第七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
《西楚霸王》是一首古筝协奏曲,由著名作曲家何占豪为古筝演奏家罗小慈的独奏音乐会所谱写。它是何占豪先生继古筝协奏曲《临安遗恨》后又一力作。一曲叹出英雄之姿,充分体现他人杰一生,鬼雄无双的生平际遇。
此曲一经问世,造成巨大的反响,深受古筝演奏者与爱好者的喜爱。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好作品。此曲将古筝独特的音色及多重的演奏手法巧妙的结合,演绎、营造了一种情感变化丰富、跌宕起伏、富有空间感和层次感的色彩画面,也为我们呈现了一种新颖别致、风格独特的诗境和语言特色。
历史上以楚汉相争为题材,描绘刘邦、项羽决战垓下情景的民族音乐作品不少,如著名琵琶曲《十面埋伏》《霸王卸甲》等。而该曲藉由古筝这种传统乐器,来表达项羽气盖山河的英雄气概,以及项羽与虞姬之间那种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与同题材作品如琵琶曲《十面埋伏》、《霸王卸甲》相比,《十面埋伏》以琵琶表现刘邦千万军马的奔腾攻势围剿项羽,以歌颂胜利者刘邦“得胜之师”的威武雄姿为主;《霸王卸甲》着重渲染的是西楚霸王项羽的英雄悲剧;古筝协奏曲《西楚霸王》则对项羽这个“力拔山兮气可盖世”的历史人物寄有更多的同情和赞颂。
该曲音色饱满,气势雄浑。聆听此曲,既能感受到项羽那气盖山河的英雄气概,亦有“死亦为鬼雄”的英雄末路的悲哀与无奈。这里既有古代英雄美人扣人心弦的精彩故事,亦有儿女情长、生离死别的唏嘘慨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