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枕宇,中央音乐学院电子音乐教授、富布莱特学者、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西方现代音乐理论学者、电子音乐作曲技术理论硕士导师、音乐文献翻译硕士导师。
所著《西方电子与计算机音乐史》是目前国内该领域最全面、系统的理论历史学术文献,也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立项”科研项目。
在论文撰写方面,黄枕宇发表《具体音乐与舍费尔》《从两部作品的比较分析看早期电子音乐发展》等论文10余篇;于2009年承担国家(教育部)社科重大项目“中国电子音乐特色研究”中国电子音乐学术领域发展方面的研究工作。
在音乐创作方面,黄枕宇曾先后完成《诺玛的十七岁》《浮华世界》《中国结》《红色的康拜因》《真爱无言》《童心》等六部电影音乐作曲;所创作的古筝协奏曲《西部主题畅想曲》《新翻罗江怨》等在大陆与港台地区广为流传;所创作的《月满庭》——筝与乐队、《独凭阑》——筝与弦乐四重奏,在国内极具影响力。黄枕宇的其他创作还有古筝独奏曲《声声慢》《映象》等作品。
他所著《电子音乐与计算机音乐基础理论》一书,是国内第一部系统的计算机音乐基础理论专著,获北京市教委“2002年北京高等教学精品教材建设科研奖“特等奖;所翻译的译著《新音乐》,是目前国内最全面介绍先锋派音乐的西方音乐文献,获文化部首届音乐文献金钟奖铜奖。
女,出生于1961年。古筝演奏家、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教授。
出生于民乐世家,自幼随父周延甲习筝,深得陕西筝派技法真传。曾师从高自成、项斯华、范上娥、杨秀明等诸位名家,兼收南北各派所长。1977年,任中国歌舞团筝独奏员。1979年应中国唱片社之约首录《秦桑曲》,并先后录制《姜女泪》《凄凉曲》《道情》《百花引》《扫雪》等陕西筝乐,为陕西流派的发展和振兴奠定了基础。1982年获“全国民族器乐观摩演出优秀表演奖”,1986年获“首届江南丝竹创作与演奏比赛一等奖”。1985年以优异成绩破格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本科继续深造,毕业后被学院推荐保送为硕士研究生。199 1年在北京音乐厅成功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多次以国家级演奏家身份出访港、澳、台地区及东南亚、美国、日本等国讲学、演出。
其演奏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积累。多年教学中,培养了众多古筝专业优秀演奏人才。录制出版有《高山流水》《名家名曲·北派古筝精髓》《传统古筝专辑》《中国筝曲——陕西篇》等数十辑古筝CD。出版有《古筝速成演奏法》《周延甲古筝曲选》等专著。与黄枕宇先生合作创作有《映象》《声声慢》《西部主题畅想曲》等古筝作品。个人传略被收入于《中国音乐家辞典》《中国名人录》等书籍。
杨楠楠,青年古筝演奏家,曾任北京音乐教育学院新民乐系教研室主任。
获奖情况:
1995年至2010年十五年期间,曾荣获国家级和地方区域性古筝乐器大赛少儿年组、青年组或专业组特等奖、金奖和一等奖等多项大奖;
2012年12月荣获首届中法青少年音乐节器乐比赛青年专业组金奖,并应邀在颁奖晚会暨中法艺术节中独奏表演。
2013年荣获首届国际华乐室内乐乐团比赛职业组金奖。同年应邀参加香港国际华乐艺术节,并荣获第三届国际古筝比赛青年专业组金奖。
2013年荣获中华艺术环球大赛优秀园丁奖。
艺术经历:
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中央音乐学院附小、附中和大学,攻读古筝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师从于周望教授。
在周望教授亲身传授和精心培育下,古筝专业技巧水平和演奏艺术得到了创新性与常态化提升与发展,广泛吸取和融合了陕西、河南、山东等古筝流派的文化精髓与艺术特色,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古筝演奏艺术风格和教学实践经验。
2000年在中国古筝艺术第四届学术交流会中,由周望教授指导和本人创新改编的《月儿高》古筝曲多轮指演奏艺术成果参加大会交流与示范并获得好评。2008年在中国古筝艺术第六届学术交流会中,由黄忱宇、周望教授创作和本人改编发展的《映象》古筝曲快指序演奏艺术成果参加大会交流与示范并获得好评。
在周望教授编印出版的《古筝基础教程》和《古筝速成演奏法》中担任曲目介绍和示范演奏。在中央电视台《风华国乐》栏目多次进行古筝独奏和合奏演出。同时,探索与挖掘古筝文化历史,研究与实践古筝教学艺术,发展与传承古筝教学理念,创新与改编古筝表演曲目,全面塑造而又形成了自己的古筝教学方法与风格和教学模式与特色。并多次担任国家区域性考级评委。
在音乐学院研学与教学期间,研究完成古筝乐曲与现代音乐完美融合的曲目编曲和创作。如《关雎》、《大漠》、《鼓韵东方》、《天下无双》、《轮回》、《秦淮景》、《霍元甲》、《兰》等不同类型的古筝音乐与表演形式。2013年部分创新作品参与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风华国乐节目的录制并播放。
古筝曲《映象》由黄枕宇与周望共同创作,乐曲在主题构思上力求突破传统的创作习惯。从慢板到快板的发展逻辑和转化过程形成的前后对比和呼应,以及快板中主题与副题形成的左右手对应关系构成了作品的基本立意。描绘了大自然的空灵意境和返璞归真的朝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