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然,浙江镇海人,1936年生于上海。国家一级作曲,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济南军区前卫歌舞团艺术指导、指挥。珠海女子室内中乐团首任艺术总监。曾任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名誉理事、柳琴专业委员会首任会长、2006年获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颁授的“民乐艺术终身贡献奖”半个世纪以来,著名民乐艺术家王惠然集作曲、指挥、演奏、教育、乐改于一身,全方位地在民族音乐的传承、发展、创新上作出很大贡献,在海内外享有盛誉,是颇具影响的大师级艺术家之一。
作为演奏家,他首创首演的琵琶曲《彝族舞曲》(入选“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国际大奖”)及柳琴曲《春到沂河》《幸福渠》传遍大江南北,风靡海内外,成为经久不衰、家喻户晓的经典名曲,更大力推动了柳琴艺术的普及和发展。他首创的琵琶“四指轮”技法,奏出了多声部效果,丰富了琵琶表现力,推动了琵琶创作和演技的发展。曾多次参加由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的全国性重大演出。
作为作曲家,王氏的作品旋律优美、形式多样、题材广泛,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时代气息。代表作:民族管弦乐《昭君别》《濠江归燕》《华夏风情六首》《秦王破阵乐》;柳琴协奏《战士组曲》《江月琴声》;琵琶曲《彝族舞曲》《江南三月》扬琴协奏曲《飞天》等成为海内外音乐会常演的曲目。柳琴协奏曲《江月琴声》获2013第二届”华乐论坛暨新绎杯”全国协奏曲大赛[经典作品奖]。
作为乐器改革家,自1958年起与徐州乐器厂共同将民间双弦柳琴改革为三弦高音柳琴,1970年又改革成功四弦高音柳琴,使柳琴成为民族乐团常规乐器,填补了中国弹拨乐缺乏高音乐器的空白,结束了二百多年来柳琴仅用于戏曲伴奏的历史,开创了柳琴艺术的新篇章。四弦高音柳琴改革成果荣获1988年中国文化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89年又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鉴于王惠然对柳琴艺术所作的开创性突出贡献,海外尊称其为“柳琴之父”。美国北美洲《中国音乐》评论称:“王惠然是柳琴引起世界注意的第一人”“他为他的乐器创造了一个时代”“中国音乐历史将会无限地感激他”。
作为教育家,他开创的中国柳琴艺术,为音乐院校创建了一门新的柳琴专业。出版全国首部《柳琴演奏法》、《王惠然柳琴作品集》《柳琴演奏教程》等专著,发表众多论文,成为高等音乐艺术院校的必修教材。为柳琴艺术培养了一批突出人才,使柳琴艺术后继有人,持续发展,对普及柳琴艺术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2019年荣获中国民族管族乐学会第八届华乐论坛“杰出民乐教育家”光荣称号。
作为指挥家,他曾指挥新加坡国家华乐团、香港中乐团、香港演艺学院中乐团、香港新声国乐团、台湾台北市立国乐团和高雄国乐团、中国前卫民族乐团、三军联合乐团、广东和浙江民族乐团、山东和广东珠江交响乐团,合作演出各类音乐会及录制出版一批音像制品,均获得巨大成功。海外报刊称王惠然“指挥的爆炸力很大,处理往往有惊人的劲力”,是“大陆赴香港指挥的佼佼者”。他也是全军文艺会演指挥奖获得者。
王惠然先生于2023年2月6日去世,享年八十八岁。
著名古筝演奏家,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乐系副主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古筝学会会长,中国音协社会音乐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筝专业委员会执行会长。
王中山的演奏技法娴熟、飘逸洒脱,音色柔美而亮丽,音乐表现细腻、传神、无论是韵味独特的传统筝曲或者技巧复杂的各类现代筝曲,均恰到好处地体现出原曲风貌:即使是某些目前几乎尚无人有能力涉足的用快速指序技法创作的高难度筝曲,也是挥洒自如,游刃有余,无不显示出其精湛的技艺和上乘的功力。
在古筝演奏技法上,他有许多新的创意并付诸实践,如在一九八六年“中国第一届古筝学术交流会”上,他开拓性地运用了轮指技法、率先使用左手内戴四个羲甲的形式进行演奏,开发和发展了多指摇和左手摇指,令古筝面貌一新。目前,有些新的演奏形式在中国的各个艺术院校的古筝专业中已经得到了推广,显示出这些新技法的广阔前景和勃勃生机。
他先后举办了许多场古筝独奏音乐会和学术讲座,大力推广古筝艺术;他还出版了《王中山古筝曲集》,与香港龙音制作有限公司合作录制了多张演奏专辑。对于他的艺术成就,人民日报、北京晚报、音乐周报、音乐生活以及海外报刊都给予了采访和介绍。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及北京音乐台等宣传媒介,也多次播放他创作演奏的《溟山》《汉江韵》等乐曲,并作专题介绍。他的艺术生平现已选入《国乐精粹》《中国当代音乐界名人大辞典》。
著名音乐家王惠然1965年创作的琵琶独奏曲,取材于云南彝族《海菜腔》、《烟盒舞》。以抒情优美的旋律,粗犷强烈的节奏,描绘了彝家山寨迷人的夜色和人们欢乐舞蹈的场面,音乐富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并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深受众多音乐家喜爱,被改编成古筝、三弦、扬琴、阮独奏曲及管弦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