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元,女性筝演奏家、作曲家。当代中国最具影响的著名筝演奏家、浙派筝传人王巽之教授之女,浙江杭州人。
出身音乐世家的她九岁即随其父习浙派筝。十二岁登台独奏,1960年进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后升入本科学习,师从王巽之教授和潮州筝派古筝演奏家郭鹰,并以优异成绩毕业,先后担任上海歌剧院、上海乐团、上海舞剧团、中国艺术团、上海民族乐团的古筝独奏演员。学生时代即协助其父为《林冲夜奔》《海青》等筝曲编订指法。毕业后先后担任上海歌剧院、上海乐团、中国艺术团、上海舞剧院、上海民族乐团古筝独奏演员。
在父亲精心教授与熏陶下,她展示出非凡的音乐才华。在学习期间,就协助其父订正了筝曲《林冲夜奔》《海青拿天鹅》的指法,并用双筝演奏。在1962年“上海之春”音乐会上初露锋芒。
1984年,王昌元赴美国肯特大学研究世界音乐,并在纽约、波士顿、匹兹堡、费城、芝加哥、夏威夷、印地安娜等地巡回演出和讲学活动。1988年,她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举行了独奏音乐会,同年应邀赴以色列演出,1990年在香港举行独奏会,被喻为世界级的演奏家。
在近60年的演艺生涯中,她成为把中国古筝艺术带到林肯中心、卡内基音乐厅等世界著名音乐殿堂的第一人,并在伦敦皇家歌剧院、香港文化中心以及哈佛大学等多地举行独奏音乐会和讲学。
王昌元的演奏音色淳美,气魄雄浑,韵味浓郁,意境深刻。她不仅在演奏艺术上造诣很深,而且擅长创作,著名筝曲《战台风》即由她于1965年创作并首演。此曲大大拓展了筝的表演技法与表现能力。此外,她还创作了声乐作品《琵琶行》、筝曲《洞庭新歌》等10余首作品。
王派筝法第二代传人代表人物,自幼受到了严格的家庭教育和良好的文学艺术熏陶,在古筝和钢琴演奏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荣获中央文明办组织评选的“新时代好少年”称号。她曾在纽约国际音乐大赛上获得第一名;参加创造世界纪录的大型演出并荣获“优秀筝手”称号;参加中国教育电视台节目并荣获“全国小小演说家”称号。她曾受派遣出访了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演出和文化交流,还出版发行了多部古筝音乐电视、古筝演奏专辑等,为古筝艺术传播做出了积极贡献。
王杜瓦曾多次参加全国少儿春晚、北京军星爱乐合唱团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综艺晚会、“新筝与钢琴大协奏”创造世界纪录等大型演出。她曾在匈牙利李斯特音乐学院为该院院长和钢琴家们表演钢琴和古筝,受到了在场音乐家们的一致赞扬;曾赴奥地利、匈牙利、意大利参加大型音乐电视片的拍摄,出演了音乐电视片中的音乐主人公;作为特邀的独奏演员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英国剑桥大学进行专场表演,她独奏的大型古筝作品《梦断长乐宫》和《喜奔那达慕》均引起了极大轰动;应国际邀请,作为特邀演员赴莫斯科参加庆祝中俄建交70周年专场文艺晚会的演出,俄罗斯国家电视台新闻节目和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均介绍了她的演出盛况。团中央主办的大型期刊《中华儿女》副主编专门采访了她,并撰写了报告文学《古筝童星王杜瓦》在《中华儿女》杂志上发表。她曾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演奏她首推的古筝作品《千里江山绘丹青》,中央电视台录制并播出了她演奏的《圣耀龟兹》《拉德斯基进行曲》《万家欢》《春节序曲》《京城梨花四月天》等多首优秀作品。
王杜瓦的古筝音乐电视《喜奔那达慕》音乐光盘已由新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她在匈牙利、奥地利、意大利参与拍摄的音乐电视音乐主人公集锦《筝声飞天涯》音乐光盘已由中国图书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她的精彩演出回放《雏凤鸣清音》音乐光盘及配套画刊《古筝童星王杜瓦》已由新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
王昌元作于1965年,当时她还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在上海港码头体验生活时,有感于工人与台风搏斗而作的一首筝独奏曲。此曲是继赵玉斋《庆丰年》之后的又一划时代力作。刚开始的时候王昌元女士把作品命名为《抢险》,在后来一次音乐审查的时候改为《战台风》,作者认为命名为《抢险》显得被动,改为《战台风》后变被动为主动。王昌元觉得这样一改的确不同,非常高兴,曲名由此改为《战台风》。
《战台风》创作时,王昌元的父亲、上海音乐学院古筝专业导师王巽之先生带领的乐器改革小组已基本完成了新型古筝的改革工作——将古筝弦数增多,从原来的16根增至21根;将琴弦质地改变,将丝弦或钢弦改为钢丝、铜丝、尼龙丝相结合。改革之后的乐器,音域拓宽,音量加大,为《战台风》在筝上进行极大张力的音乐表现提供了可能,《战台风》的成功演出,也有力地证明了新型古筝改革工作的成功。
《战台风》曲调气势磅礴,音乐形象鲜明,快速段落紧张激烈,慢速段落优美抒情。全曲成功地塑造了码头工人大无畏的精神和压倒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由5个段落组成。
第一段(1——33小节):乐曲一开始就表现出繁忙的码头景象。
第二段,台风袭击(散板部分):台风阵阵袭来,威胁着码头上货物的安全。
第三段(34——156小节):这是全曲的中心段落,篇幅最长。前4节是引子,38——44小节是主题。主题不断地出现,每次都有变化,表现了码头工人顽强不屈的精神。第二次主题的出现(从第44小节开始),与第一次主题的结尾叠置在一起,同时节奏比主题的第一次出现密集了一些,表现了工人与台风搏斗的紧张气氛。从51小节的第二拍开始,是一个过渡段。66小节,主题再一次出现,节奏更加密集,气氛更加紧张。第二个过渡段后,主题在93小节又开始出现。到109小节,音区转高,工人在勇猛地与台风奋战。从93小节开始,主题的反复中没有再出现过渡段。直到154小节,一气呵成,码头工人在与台风的搏斗中,愈战愈猛。
第四段,雨过天晴(157——179小节):台风过去了,码头工人为自己战胜了这场自然灾害,保护了国家财产而感到欣慰和自豪。第四段的结尾又于第五段的开头叠置。
第五段(179——最后一小节):欢腾的码头。乐曲再现了第一段的旋律,但气氛比第一段更加热烈、紧张,工人们又投入到繁忙的劳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