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作曲家,琵琶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本科毕业,作曲系硕士毕业,重庆民族乐团驻团作曲家。
曾在作曲和琵琶演奏的多个比赛中获奖:第二届“辽源杯”国际琵琶大赛铜奖、重奏组金奖;“敦煌奖”琵琶独奏、重奏新作品展评重奏组金奖等。
主要作品有管弦乐《一点心境》,民族管弦乐协奏曲《文武双全》,室内乐重奏《且听风吟》,《空山鸟语》,琵琶重奏组曲《四季》等。曾与中央民族乐团,重庆民族乐团,中国青年交响乐团,中国现代室内乐团,台北市立国乐团,小巨人丝竹乐团,高雄市立国乐团,新竹青年国乐团等重要乐团合作,是近年来作品上演率比较高的青年作曲者。
中央音乐学院青年琵琶教师,中央音乐学院首批琵琶博士生,曾任职中央民族乐团琵琶演奏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邀艺术家。
自幼习琴,先后师从于周显顺教授,李光华教授,附中起跟随博士生导师樊薇教授学习,其间得到过林石城、刘德海等大师的指点。她在金钟奖、文华奖、台北协奏曲大赛等重大专业赛事中摘金夺银,并于2012年获得CCTV 民族器乐电视大赛总冠军。
她是中国及世界乐坛最活跃和重要的国乐演奏家之一。近来年,她曾受邀作为独奏或主奏演奏家出访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登上包括卡耐基音乐厅、林肯中心、肯尼迪中心、柏林爱乐大厅等世界顶级舞台。
2016年受国家大剧院之邀,举办了“文武双全——于源春琵琶独奏音乐会”,反响强烈。2021年再次受邀,携载誉的“不弹古调——于源春琵琶室内乐音乐会”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为推广琵琶传统文化,她独立策划的“新古典主义《琵琶行》”、“文武双全”和“不弹古调”三个系列品牌音乐会,已在全国各地举办五十多场。
任职中央民族乐团期间,联合主演由王潮歌导演的大型民族乐剧《印象国乐》、《又见国乐》,易立明导演的音乐诗剧《寻找杜甫》。在众多重大国事活动中担任独奏,如2011年《中俄睦邻友好条约》签署10周年庆祝音乐会,2016年随国家领导人出访秘鲁APEC峰会演出,2017年亚洲媒体峰会庆祝演出等。
2006年开始,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音乐促进文明间对话”协会邀请,参演“庆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60周年音乐会”(巴黎教科文总部),2007出访古巴演出,2010广州亚运会开幕庆典演出,2012杭州西湖音乐节开幕音乐会等。委约、首演作品包括琵琶协奏曲《文武双全》、《静默之弦》(孙晶曲)、《天梯》(罗麦朔曲)、《楚汉之战》(姜莹编配)、琵琶独奏曲《关帝云长》(王阿毛曲)《猜调》、《C’est si bon》(曲大卫曲),流行器乐曲《永恒胜利》等,此外还编创琵琶曲《撒金沙》、《安史乱》、 《远望》等。人民音乐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个人专辑《源·春》,受瑞鸣音乐邀请,发行个人发烧专辑《琵琶行》、室外录音合辑《天人合一》、即兴解读敦煌古谱《明月映敦煌》等作品获得音乐界和社会公众的崇高评价,是当代国内外乐坛备受赞誉的青年国乐演奏家。
目前任教于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
作为新一代中国指挥,陈琳不仅活跃在全国的各个重要舞台上,同时与国际众多音乐团体有过成功合作。具有悠久历史的德国斯图加特室内乐团称其为“不可多得的优秀音乐家”。
1996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师从我国著名指挥家俞峰教授。在学期间便以优秀的才能得到广泛关注。2000年受指挥大师小泽征尔先生推荐,免试进入美国顶尖的坦格伍德音乐节学习,并取得了伯恩斯坦奖学金。1999年至2003年间三次入围法国贝藏松指挥比赛决赛。2007年,在波兰著名城市卡托维茨举行的第八届菲黛尔伯格国际指挥大赛中荣获第二名,取得“银指挥棒奖”,以及“波兰著名作曲家西曼诺夫斯基作品最佳指挥奖”两个奖项。当地媒体称其“指挥技术精湛,指挥风格挥洒自如,将成为国际乐坛的一颗新星”。
2003年起,陈琳担任小泽征尔音乐塾助理指挥,参与了多部歌剧的排演,并担任2005年音乐塾中国巡演指挥,大获成功。2006年作为客席指挥被邀请参加日本著名的松本斋藤秀雄纪念音乐节,指挥了罗西尼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及多场音乐会。2011年小泽先生由于健康问题取消了在北京国家大剧院的演出,陈琳接替了其中部分音乐会的指挥,获得业内一致好评。2013年,陈琳受邀指挥日本斋藤秀雄音乐节闭幕音乐会,受到广泛关注。
近年来,陈琳作为歌剧指挥也受到业内外瞩目,2011年受邀于中央歌剧院,指挥演出在中国首演的施特劳斯歌剧《蝙蝠》中文版,成为她指挥生涯的一个里程碑;2015年再次受邀与中央歌剧院合作,指挥演出普契尼歌剧《托斯卡》。2014年至2016年,受台湾创世歌剧团的邀请,指挥演出普契尼歌剧《波西米亚人》、莫扎特歌剧《女人心》。
陈琳教授不仅艺术造诣深厚,且具有丰富的国际视野和舞台经验,多次代表中国站在世界的舞台上为祖国发声。2018年期间,曾数次赴美,在茱莉亚音乐学院举办的聚焦音乐节闭幕式、首届中国当代音乐节等重要演出中担任指挥。2019年又与哥本哈根爱乐交响乐团合作,成功举办了 “熊猫组曲”《玺徙喜》世界首演音乐会。其深厚的专业功底将一首首作品演绎出独特的中国底蕴,赢得海外华人及专业人士的一致赞赏。
陈琳指挥涉猎的作品广泛,从交响乐、西方经典歌剧到中国当代原创歌剧;与中国领先的乐团及歌剧院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如国家大剧院、中央歌剧院、北京交响乐团、上海爱乐乐团、杭州爱乐乐团等。她出色的音乐才能也受到国际著名音乐团体及音乐节的亲睐,其中包括日本斋藤秀雄纪念音乐节、法国广播爱乐乐团、波兰西里西亚爱乐乐团、德国斯特加特室内乐团。
作为乐队指挥专业教授,陈琳也潜心研究现代指挥法教学。自2004年留校任教以来成绩突出,培养的指挥专业学生屡次在国内外重大赛事中获得优异成绩。2005年至2008年受聘于美国辛辛那提音乐学院,担任学生乐团音乐总监及指挥系教授。
作品借鉴了印度传统乐器西塔琴的演奏方式。如滑音、装饰音的处理,以及对共鸣弦的模仿。作品灵感来源于印度文学家泰戈尔的诗集《吉檀迦利》第100首:“我要调拨我的琴弦,与永恒的乐音合拍。当它呜咽出最后的声音时,就把我静默的琴儿放在静默的脚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