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85后青年作曲家,2006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本科,2010年保送作曲专业硕士研究生,2014年作为北京市优秀毕业生以优异成绩毕业。师从著名作曲家、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秦文琛教授。
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作曲与作曲理论学会理事。2016年G20(二十国集团)国际峰会“最忆是杭州”大型水上情景表演交响音乐会音乐主创成员。2017年金砖国家厦门峰会“扬帆未来”文艺晚会音乐主创成员。2019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文艺晚会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奋斗吧 中华儿女》音乐主创成员。2020中央军委慰问驻京部队老干部迎新春文艺演出音乐主创成员。
作品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时代交响——中国交响乐作品创作扶持计划”、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庆祝建党100周年军事文艺重点选题”、国家艺术基金、中国文联艺术基金、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交响乐作品回顾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交响乐作品展演、“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中宣部重点出版物选题等。
作品荣获“美国巴洛基金国际作曲比赛”冠军大奖,并在“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全国交响乐作品比赛”、“帕拉天奴杯作曲大赛”等国内外作曲比赛中斩获重要奖项。
接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北京现代音乐节、深圳“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美国巴洛基金中心、波兰“华沙之秋”国际音乐节、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音乐季、中国东盟国际音乐周、青岛海洋国际音乐季等国内外各类重要委约创作。
创作作品涉猎广泛,包括:交响乐、交响合唱、交响诗、交响音画、交响戏曲、协奏曲、歌剧、合唱、室内乐、独奏、艺术歌曲、影视音乐、舞蹈音乐等。多部作品在国内外10几个国家由30余个知名乐团广泛公演,均获很高评价。部分作品的乐谱与音像已在人民音乐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等出版发行。多篇学术论文在《人民音乐》、《音乐创作》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其部分作品的文化意义与艺术价值获得《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的高度评价与肯定。近几年来,郑阳的创作得到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著名作曲家叶小纲院士的指导与支持。
代表作品:
交响乐《千里》(2011)Op.12
打击乐协奏曲《黎明的桅杆》(2014-2015)Op.18
交响乐《远去的桅杆》(2017)Op.24
交响诗《穿越时空》(2018-2019)Op.27a
歌剧《聂小倩》(2018)Op.29
交响音画《逐风的桅杆》(2019)Op.34
竹笛协奏曲《归去来兮-雪山之恋》(2019)Op.35
声乐协奏曲——为双女高音与管弦乐队而作《皇英》(2019)Op.36
民族管弦乐《紫禁三和》(2020)Op.37
大型无伴奏混声合唱《中华涅槃——甲子殇兴》(2009)Op.10
室内乐《悬空寺》(2012)Op.15
室内乐《飞逝的圣河》(2014)Op.19
艺术歌曲《又唱老山兰》(2015-2018)Op.23 No.1
混声合唱《向战而行》(2018)Op.23 No.5
民族管弦乐交响诗套曲《大运河》(2020-2021)Op.38
大型交响合唱套曲《琴岛畅想——新新山海城》(2020-2021)Op.39
青年阮演奏家、北京民族乐团阮首席、中国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师从于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魏蔚教授。曾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开罗歌剧院等地参与演出大型音乐会。
2012年受音乐人三宝之邀参与电视剧《景德镇》及大型舞剧《孔雀》的音乐录制。
2014年参与韩红单曲《贪念》的录制。
2016年参与胡磊原创舞剧《七尺》的音乐录制。
2018年,作为北京民族乐团“玖乐室内乐组合”的成员赴日本举办参与“风华国乐”民族音乐会,巡演达50场深受当地乐迷的喜爱;同年6月在北京音乐厅成功首演了中阮协奏曲《精卫》;同年10月,受音乐人郭好为之邀参与动画电影《白蛇·缘起》的音乐录制。
2019年5月受录音师刘达之邀录制专辑《乐歌》民乐小曲集;同年7月于北京音乐厅成功举办“琴弦上的芭蕾”中阮协奏曲专场音乐会;同年12月受音乐人吕亮之邀参与电视剧《清平乐》的音乐录制。
2020年11月,于北京国图音乐厅,首演了北京民族乐团大型原创民族音乐会《漫·弹》——中阮协奏曲《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2021年3月,受音乐人郭好为之邀参与动画电影《哪吒重生》的音乐录制。同年9月于中山音乐堂,首演了北京民族乐团大型原创民族音乐会《大运河》第五乐章——阮协奏曲《运河明珠》,并且在演奏形式上首次开创了一人完成阮族演奏(高音阮、小阮、中阮、大阮)的形式。
2022年3月,于北京民族乐团“中坚力量”——首席音乐会中,首演了中阮协奏曲《醉花阴》。
2012年至2015年参与三宝原创音乐剧《钢的琴》、《王二的长征》、《聂小倩与宁采臣》的全国上百场巡演。
2016年至今任职于北京民族乐团,并在《丝路回响》、《追梦京华》、《生如夏花》、《国·潮》、《漫·弹》、《大运河》等大型音乐会中担任独奏、协奏。
《大运河》第五乐章——阮与民族管弦乐《运河明珠》 创作札记:
运河似银链,城邑似明珠。所串联起来的,便是流经沿岸各省的丰富文化、风土人情、民歌戏曲......此时,水为向导,顺流而动,引领我们领略一派大好山河 与人文风貌。
曲目介绍
关键词:民风(民歌)、民俗、戏曲等
运河漕运的发展形成了运河沿岸的商业聚落,商业的发展带来了人流的会集,运河沿岸城镇悄然兴起,漕运的疏浚开凿也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交通条件。隋代大运河的兴建带来了沿岸汴州、宋州、扬州、常州、苏州、杭州等运河城市的发展。唐宋时期以开封、杭州为中心的运河体系促进了开封、杭州、苏州、扬州等城市的繁荣。元代大运河截弯取直,带来了运河沿岸城市发展的新时代,位于河运、海运交汇处的天津,也是运河带动城镇发展的代表。元代运河和海运的发展,使得天津因运河而兴起,依托河、海漕运的汇集得以快速发展。明中期后,随着商品经济、手工业、制造业的发展,将运河城市如北京、苏州、淮安、扬州、杭州、临清等推向了更加繁荣的发展时期。
运河兴盛繁忙,则其沿岸村镇城市繁荣富足,运河凋敝枯败,则其沿岸城镇黯然失色,发展缓慢。这些城市依运河而生,依运河而存,与运河发展休戚相关,像是播撒在运河沿岸的明珠,经由大运河的滋养熠熠生辉。
本乐章吸纳运河沿岸地区的民歌、民俗、戏曲等中国民间音乐素材,以运河沿线城市为创作背景,创造性地将阮独奏作为水元素的拟人化形象,带领观众顺运河而下,领略运河之畔城市群落的风土人情。在音乐结构上运用了回旋曲式,将阮演奏的主题作为独立音乐主题,主题的每一次出现都连接一个运河城市主题,像一个导游,用音乐依次带领观众领略运河沿途城市风情,描绘运河、城市与人的滋养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