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焕之(1919年1月12日—2000年3月19日),出生于香港,原籍福建晋江(今泉州市晋江市),中国作曲家、指挥家、音乐理论家,毕业于鲁迅艺术学院。
1938年8月到延安,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鲁迅艺术学院师从冼星海学习作曲指挥。毕业后留校任教员。抗战胜利后,任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音乐系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团团长、中央歌舞团艺术指导、中央民族乐团团长。创作的《春节组曲》已成为我国春晚必演曲目;《社会主义好》高度颂扬了共产党毛主席领导下的人民新中国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的繁荣景象,唱出全国人民坚决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强决心。教育和影响了新中国几代人的思想和成长。2000年3月19日李焕之先生病逝于北京,享年81岁 。
李焕之在合唱编排配器与合唱指挥、理论、作曲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在革命战争时期,他曾多次指挥大合唱《黄河》、歌剧《白毛女》的演出。1957年在第6届世界青年学生和平与友谊联欢节上,他指挥北京青年业余合唱队的演出获得金质奖章。他的音乐理论著作有:《作曲教程》《怎样学习作曲》《音乐创作散论》《民族民间音乐数论》《论作曲的艺术》等。
管弦乐《春节组曲》《第一交响乐——英雄海岛》《牧羊哀歌》(郭沫若词)、《黄花曲》(蒋光慈词)与蒲风等诗人合作抗日歌曲,作有《厦门自唱》(燕风词)、《保卫祖国》(克锋词)等。 歌曲《青年颁》《民主建国进行曲》《社会主义好》《生产忙》《茶山谣》《八月桂花遍地开》民歌合唱《苏武》与民歌合唱套曲《胡笳吟》,古筝协奏曲《汨罗江幻想曲》《高山流水》。
李焕之四十余年来,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有传唱一时的《民主建国进行曲》《新中国青年进行曲》《社会主义好》等歌曲,管弦乐作品有《春节组曲》《第一交响乐——英雄海岛》,古琴弦歌合唱《苏武》,古筝协奏曲《汨罗江幻想曲》,独幕歌剧《异国之秋》等。
作于1956年的《春节组曲》于当年全国音乐周首演时即获得听众一致赞赏。尤其是其中的《序曲——大秧歌》(后常以《春节序曲》为名单独演出)广受欢迎,成为中国喜庆佳节中屡演不辍的保留节目。《社会主义好》歌曲进行速度,旋律奋发激昂,高度颂扬了共产党毛主席领导下的人民新中国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的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同时唱出了全国人民坚决跟定共产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强决心。教育和影响了新中国几代人的思想和成长。
《春节组曲》和《天风海涛》是李焕之屈指可数的少数大型管弦乐作品,但质量很高,都堪称中国音乐经典。此外还作有歌剧《异国之秋》。从16岁到80岁,李焕之从未停止音乐创作,65年的创作生涯中经历了中国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在每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都留下了他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作品题材横跨群众歌曲、艺术歌曲、歌剧、西洋管弦乐、民族管弦乐等各个领域。
彭修文(1931年2月7日—1996年12月28日),出生于湖北武汉,中国作曲家、指挥家。
1950年,进入西南人民广播电台文艺组。
1953年,成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民族管弦乐团首批演奏员,演奏二胡与琵琶,同时担任该团民间音乐整理小组组长。
1954年,被任命为中央广播民族管弦乐团的责任指挥,开始了指挥道路。
1957年,带领中央广播民族管弦乐团参加了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获得了团体金质奖章。
1963年,创作了民乐合奏《燕山晚秋》。
1973年,被任命为中央广播民族管弦乐团副团长。
1979年,创作交响音诗《流水操》,二胡协奏曲《不屈的苏武》。
1980年11月,率领中国广播民族乐团访问日本。
1981年,受聘于香港中乐团,担任客席指挥。
1982年,率领中国广播民族乐团赴香港参加第七届香港亚洲艺术节。
1984年,创作民族管弦乐《秦·兵马俑》。
1986年,担任香港地区杰出青年乐器大赛评委主席;8月,与朴东升、秦鹏章等人筹建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担任两届会长。
1987年,担任新加坡人民协会华乐团(后改名为新加坡华乐团)客席指挥;同年,被评为国家一级指挥 。
1990年,指挥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录制《春江花月夜》专辑,凭借此张专辑获中国唱片总公司“金唱片”奖。
1992年,获中国唱片总公司“金唱片奖-指挥特别奖”。
1996年5月,指挥高雄市国乐团演出,完成了其舞台生涯的告别演出;12月28日,彭修文逝世。
“以情入曲,以曲传情”是彭修文指挥的特点之一。他认为,“一个演奏者不能理解作品就不能入情,不入情的演奏就失去了艺术的感染力,就不能使听众产生共鸣。”因此,每排练新作品,尤其是一些古曲时,他总是会给演奏员介绍作品的背景和内容,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比如在排练《塞上曲》的时候,他就在排练中讲了王昭君与蔡文姬的故事,并在乐曲的某些段落和乐句中,进行具体的提示,帮助演奏员深入理解作品。此外,继承和学习传统乐曲与民间音乐的演奏手法,是彭修文在指挥时十分重视并倡导的演奏艺术。例如,在编钟与乐队《梅花三弄》的曲谱里,有一段弹拨乐与低音乐器的齐奏旋律,在排练时,彭修文规定了一些特殊的演奏技法,取得了如同一群古筝演奏的效果,使乐曲增加了民族风格。
改编作品
彭修文的创作特征首先是改编与创作并举,他的改编作品占到创作总数的三分之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彭修文改编作品的主要特色。例如《春江花月夜》《月儿高》《流水操》《将军令》等,都是根据古曲改编而成的民族管弦乐作品。通过改编,使作品保留了原曲旋律优美、结构完整和风格浓郁的特点,并注入了新鲜血液,使之面貌一新 。而《四小天鹅》《图画展览会》《卡门组曲》《雅典的废墟》等作品则是改编移植与西方管弦乐队的作品,在改编过程中,彭修文分别在和声、曲式、配器等方面赋予了原作以更多的创造性因素。
创作作品
彭修文的作品中所展示出的音乐趣味,显示了他深厚的中国音乐底蕴与作曲才华。他的作品发出的是中国的音响,用的是中国的语汇,融合了深厚的中国传统、古典及民间音乐的文化音响。彭修文善于借鉴西方作曲技法,他对西方各个时期的音乐以及作曲技法都进行了钻研。比如他的《十二月》组曲中的《八月》就吸收了印象派的手法采用了全音阶、连续大三度、减五度和大二度平行进行等。
彭修文模式
“彭修文模式”,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界探讨民族乐队建设中普遍使用的概念。“彭修文模式”下民族管弦乐的音源结构特征,是彭修文按照晚清时期传统器乐领域的分类(即吹、拉、弹、打)为基础,并在传统管弦乐队模式的基础上,探索实践适合中国民族音乐特点的音源结构。在此之后所成立的民族管弦乐队,基本上都或多或少借鉴了“彭修文模式”。
人物评价
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当代杰出的民族音乐大师,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的创始人之一,民族音乐事业的播种人,杰出的作曲家、指挥家。
作曲家朴东升:彭修文的这些作品是极为丰富的财富,他不愧为中国民乐界的一位主帅,一面大旗,中国当代杰出的民族音乐大师。
指挥家卞祖善:彭修文的指挥胸有成竹,严谨规范,鲜明果断,热情奔放,张弛有致,刚柔相济,一派大师风范。
北京市少年宫专职琵琶教师、民乐团指挥、民乐学科负责人。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指挥专业委员会会员。2006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师从张弩副教授学习琵琶演奏。在校期间曾跟随著名指挥家、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夏小汤教授学习乐队指挥。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音乐学院指挥系研究生,攻读乐队指挥专业,师从著名指挥家、教育家杨又青教授。2012年9月及2014年10月入选第一届和第二届上海音乐学院国际指挥大师学员班,赴上海参加国际指挥大师Professor Jorma Panula(约玛·帕努拉教授)、Thomas Sanderling(托马斯·桑德森)指挥课程学习。2015年6月代表中国音乐学院指挥系优秀学生之一与天津交响乐团合作指挥交响音乐会。
《春节序曲》是李焕之的管弦乐《春节组曲》的第一乐章。《春节组曲》作于1955-1956年间。作者曾在1943和1944年在陕北和当地群众欢度春节,感受很深。《春节组曲》集中表现中国北方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全曲分四个乐章:《序曲》(大秧歌)、《情歌》、《盘歌》和《灯会》。其中最经常演奏的是第一乐章《春节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