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乐章《布达拉宫》
表现了藏传佛教圣地布达拉宫的雄伟和神圣,并带有浓烈的神秘色彩,一开始以管乐器和拉弦乐器等仿喇嘛号角声,其他乐器逐渐加入直至高潮。以一个动机贯穿整个乐章,表达对西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的想象。
第二乐章《雅鲁藏布江》
以五声音阶为主题,并在不同声部交替出现,推向高潮,刻画了西藏第一大江雅鲁藏布江的秀丽景色和奔腾之势,和声写作手法上有后浪漫乐派的风格。
第三乐章《天葬》
描绘藏民的天葬习俗,快板以表现喇嘛诵经,秃鹫争食的场面。配器上有前卫的创作手法。
第四乐章《打鬼》
节奏强烈的主题,展现一种神秘的打鬼习俗,以强烈的节奏和不协调的和声演奏,运用多种类型的打击乐器。藏人称打鬼为「跳布扎」,每年正月十五喇嘛举行法会,戴上面具扮演诸天神佛鬼怪舞蹈,以打击伴奏吟唱,来驱邪并祝愿新一年和平。
中国著名指挥家和作曲家。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1979年移居香港,1986年至1990年为香港中乐团第二任音乐总监,1990年移居台湾担任高雄市国乐团指挥,直到1994年。1994年初移居加拿大。2006年受聘于中国音乐学院,任中国音乐学院华夏民族乐团指挥。
早期作品:《第一钢琴协奏曲》(1959)、《第一交响曲》(1961)等 到香港以后的作品(1986-1990):最初有中乐曲《洪湖随想曲》(1980)、《喜迎春》(1981)、《云南风情》(1982)、《丰年祭》(1983)、《天山恋歌》(1984)、第三钢琴协奏曲《英雄》、《管弦丝竹知多少》、《拉萨行》(1985)等;
1986年3月起任香港中乐团第二任总监后的主要作品有:《花木兰》序曲(1986)、古琴与乐队《离骚》、《白石道人词意组曲》(1987)、《第一笛子协奏曲》、《第一二胡协奏曲》(1988),为中乐团与管风琴而作的《第二交响曲》、《第一打击乐协奏曲》(1989)、大提琴协奏曲《路》(1990)等。
任高雄市国乐指挥期间的作品主要有(1990-1994):双千斤板胡协奏曲《山地印象》,中乐《台湾风情》(1991)、唢呐协奏曲《花木兰》(1992)、大合唱《高雄之恋》(1994)等。1994年移居加拿大之后的作品主要有:《小提琴协奏曲》(1994)、《第三交响曲》(中乐,1995)、中乐充曲《普天乐》及《第二大提琴协奏曲》(1997)等。
此曲是作曲家关迺忠创作的一首四个乐章的民族管弦乐组曲,1984 年由香港中乐团委约创作,同年12月28日于香港大会堂首演。曾两度获香港作曲家及作词家协会之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