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民族管弦乐《七彩之和—赤·火之歌》
华音网
民族管弦乐 《七彩之和》
作曲:张朝
指挥:刘磊
乐团:北京市少年宫民族管弦乐团
作曲:张朝

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教授,世界著名音乐出版社德国朔特签约作曲家,入选全国宣传系统“四个一批”人才,荣获“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他是英国皇家音乐学院联合委员会、伦敦圣三一音乐学院及澳洲地区的钢琴考级首次选用作品的中国作曲家。曾应邀为盛中国、郎朗、李云迪、韩磊等众多著名音乐家作曲。其创作被澳大利亚ABC广播电台称为“无与伦比的现代作品”。传略及作品载入《中国音乐家辞典》、《中国交响音乐博览》、《中国钢琴独奏作品百年经典》等。

张朝生于云南,在滇南哀牢山区生活了14年,浸染于当地各民族音乐之中。自幼酷爱美术、诗词和书法。5岁随母亲马静峰学习扬琴,6岁学习小提琴,7岁学习钢琴,10岁学习手风琴,11岁随父亲张难学习作曲。在此期间得到朱工一、杨俊、周广仁先生在钢琴方面的指导。14岁起在滇池畔云南省文艺学校学习钢琴5年,师从庄远莺、叶俊松教授,在创作上习作了大量钢琴曲和小提琴曲、歌曲及乐队作品等。1987年以作曲、钢琴双学位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艺术系,师从夏中汤、向世钟教授。1998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研究生班,师从郭文景教授。曾任中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多彩中华”世界巡回演出团音乐总监,并在近10年的巡演中访问了欧、美、亚、非洲等地区的数十个国家。

张朝追求民族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创作思想及本真自然的音乐风格。作品曾在国内的“金钟奖”、“文华奖”、“五个一工程奖”及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际比赛中荣获多项奖励。

主要论文与专著:

1.论文《芬芳馥郁的暗香一论音乐的审美》2000年获国家社科二等奖,全文发表于《乐府新声》及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音乐论文集》中。

2.文章《创新的思考》2001年发表于《人民音乐》。

3.文章《精致的想象- 读<思恋〉有感》2011年发表于《但昭义钢琴作品选集》。

4.文章《钢琴的东方魂》2017年发表于《钢琴艺术》。

5.专著《哀牢狂想》2006年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6.专著《中国旋律》2007年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及德国朔特出版社出版在全球发行。

7.专著《张朝钢琴作品选集》2015年由德国朔特出版社出版发行海外,2019年又德国朔特出版社与人民音乐出版社联合出版在中国发行。

8.CD专辑《张朝钢琴作品选辑》2018年由库克音乐出版。

9.《交响套曲〈中国神话〉——五部民族器乐协奏曲》2020年由德国朔特出版社与北京现代出版社联合出版。

主要获奖作品:

1.钢琴作品《滇南山谣三首》2002年获第二届中国音乐“金钟奖”。

2.合唱《春天来了》2004年获第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不分等级)。

3.钢琴作品《皮黄》获得享有盛名的2007年"帕拉天奴"作曲比赛一等奖。

4.二胡协奏曲《太阳祭》2012年获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最佳音乐创作奖。

5.柳琴协奏曲《青铜乐舞》2012年获国家“文华奖”三等奖。

6.舞剧《草原记忆》2012年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7.弦乐四重奏《图腾》2013年获澳大利亚国际室内乐比赛最佳现代作品奖,多次在国际上演出。

8.钢琴作品《遐想》2014年获CCTV全国钢琴、小提琴大赛音乐创作评选金奖。

9.钢琴作品《中国之梦》2014年获CCTV全国钢琴、小提琴大赛音乐创作评选金奖。

10.大型民族管弦乐套曲《七彩之和》2015年获“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最佳音乐创作奖。

11.民族室内乐《青铜乐舞》2016年获首届华乐音乐节及第二届“华乐联盟”华乐室内乐比赛新作品奖。

12.电影《狃花女》主题歌《狃花女》2016年获澳大利亚AFFA国际电影节优秀电影歌曲提名奖。

13.《神话一山海经上古传说》唱片,2016年由瑞鸣出版公司出版,2017年获中国金唱片奖。

14.第一钢琴协奏曲《哀牢狂想》2018年评为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扶持剧目。

15.音乐剧《我的乌兰牧骑》2018年评为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扶持剧目。

16.管弦乐《山之舞三首》2018年评为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扶持剧目。

17.民族管弦乐《干将.莫邪幻想曲》2019年获“全国交响音乐作品创作扶持”计划排名民族管弦乐第一。

18.三幕歌剧《小河淌水》获2021年全国民族文化会演“圆梦奖”音乐创作奖及第四届中国歌剧节“优秀剧目”奖。

代表作:

弦乐四重奏《图腾》,钢琴曲《皮黄》、《滇南山谣三首》、《中国之梦》、《努玛阿美》《自然一号》,钢琴协奏曲《哀牢狂想》、《琴动山河》,管弦乐《山之舞三首》、《云南色彩五幅》《破晓日出》,交响曲《和之颂》,大型民族管弦乐套曲《七彩之和》,民族管弦乐《干将莫邪幻想曲》,二胡协奏曲《太阳祭》,柳琴协奏曲《青铜乐舞》,阮协奏曲《日月歌》,琵琶协奏曲《天地歌》,第一扬琴协奏曲《盘古》,第二扬琴协奏曲《和》,合唱《春天来了》,四幕抒情歌剧《芥子园》,三幕传奇歌剧《小河淌水》(与父亲张难合作),舞剧《草原记忆》,音乐剧《我的乌兰牧骑》,大型森林舞台剧《边城》,唱片《神话-山海经上古传说》等。影视音乐:《狃花女》《宝莲灯》《东方朔》《凤求凰》《四十九日祭》等。

指挥:刘磊

北京市少年宫专职琵琶教师、民乐团指挥、民乐学科负责人。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指挥专业委员会会员。2006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师从张弩副教授学习琵琶演奏。在校期间曾跟随著名指挥家、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夏小汤教授学习乐队指挥。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音乐学院指挥系研究生,攻读乐队指挥专业,师从著名指挥家、教育家杨又青教授。2012年9月及2014年10月入选第一届和第二届上海音乐学院国际指挥大师学员班,赴上海参加国际指挥大师Professor Jorma Panula(约玛·帕努拉教授)、Thomas Sanderling(托马斯·桑德森)指挥课程学习。2015年6月代表中国音乐学院指挥系优秀学生之一与天津交响乐团合作指挥交响音乐会。

乐曲《七彩之和》

民族管弦乐组曲《七彩之和》由作曲家张朝创作,其灵感源自太阳的七彩光芒,深刻体现了和谐共融与多元共生的理念。此曲通过七个乐章的细腻编排,巧妙地展现了中华大地上七个不同民族的文化魅力和情感风貌,构建了一个五彩斑斓而又和谐统一的音乐世界。

民族管弦乐组曲《七彩之和》之所以得名,不仅因为作曲家张朝从太阳的七彩光芒中汲取灵感,更因为这部作品象征着各民族音乐的和谐汇聚。它犹如一幅音乐画卷,将中华大地上不同民族的文化和情感风貌以七彩斑斓的色调呈现出来,这恰恰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多元与统一。同时,通过民族乐器的演奏,这部作品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音乐的丰富性和包容性,每一种民族乐器都承载着独特的世界民族音乐元素,共同演绎出“七彩之和”的深刻内涵,彰显了中国音乐的博大精深与和而不同的文化魅力。

​草原与清泉的交响

第一乐章《绿•风之歌》(蒙古族)深深植根于蒙古族的独特文化之中。它巧妙地运用鼓声,生动地模仿了草原上的风声,让人仿佛置身于广袤无垠的草原之中。同时,琴弓在古筝和扬琴的琴弦上流畅地拉奏,产生的泛音与胡琴的悠扬旋律相互交织,共同模仿了呼麦的深沉泛音,使得整首乐章充满了草原的土风和民风的粗犷与豪放。这种交织的旋律,如同春风轻轻拂过,唤醒了沉睡的大地,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勃勃生机与活力。

第二乐章《蓝•水之歌》(回族)饱含着浓郁的回族风情,灵感源自作者曾经生活过的故乡。在那里,清晨的时光总是格外令人难忘。人们早早起床,怀揣着对勤劳的敬仰,务必在太阳升起之前开始新的一天。作曲家巧妙地运用碰铃,模仿清晨的牛铃声,其声响宛如天籁之音,回荡在耳际。这美妙的旋律,仿佛将我们带入了黎明时分的画面,勤劳的人们精神焕发,以积极向上的态度投入到劳作中。与此同时,乐章中宁静的旋律宛如清泉流淌,与人们内心的虔诚相互辉映,共同营造出一种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山月共鸣

第三乐章:《黄•山之歌》(朝鲜族)以朝鲜族文化为底蕴,整个乐章中音乐情绪跌宕起伏,节奏鲜明有力。在这动人心弦的乐章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节奏与音乐性格的交织变化。演奏家巧妙地运用汉族乐器,模仿朝鲜族长鼓、伽倻琴、筚篥的独特音色,生动展现了朝鲜族文化的深厚底蕴。长鼓的节奏与管子的旋律相互辉映,宛如一幅生动的画卷,描绘出长白山的雄伟壮丽和节日狂欢的热烈氛围。

第四乐章《青•月亮歌》(高山族与哈尼族)巧妙地融合了高山族与哈尼族的音乐元素,以民族管弦乐队的演奏形式,营造出一种空蒙的意境,仿佛印象派音乐作品般引人入胜。这一乐章宛如全曲的璀璨明珠,深藏丰富的情感与哲理。它描绘出月亮的宁静与明洁,宛如人类的母亲,静静地俯瞰着人间,关注着地球和人类的命运。月亮见证了无数故事,懂得人类的悲欢离合,一代一代从过去走到现在。在音乐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深邃的情感,它传递着民族音乐内在而动人的力量。同时,乐章也呈现了大自然在整个宇宙中的音响效果,仿佛传递着太阳的光芒,引人深思。

火之韵律

第五乐章《赤•火之歌》(维吾尔族与塔吉克族)以新疆维吾尔族与塔吉克族的音乐风格为核心,得名“火”源于维吾尔族音乐中那种奔放、豪放的热情,仿佛烈火燃烧,让人心潮澎湃。新疆的异域风情,距离内地遥远,其独特的调式和音乐色彩为内地音乐带来了全新的变化,激发了我们无尽的想象与对未来的憧憬。整首乐章充满了令人振奋的激情,仿佛火焰在燃烧。演奏中,高胡巧妙地模仿了新疆的民族乐器,而各种特色节奏和弹拨乐的融入,更是展现了维吾尔族与塔吉克族的热情与活力。特别是手鼓舞的节奏,火热激昂,充满了生命力,让人仿佛置身于那片广袤而神秘的新疆大地。

天空秘境

第六乐章《紫•天之歌》(藏族)以藏族音乐为基石,之所以选取紫色来代表天空,是因为紫色不仅象征着宇宙的辽阔与深邃,更与天空那看似单一的蓝色之下隐藏的万紫千红相呼应。藏族因其独特的地域环境,与天空有着近乎亲密的联系,其音乐中流露出一种超脱凡尘的韵味,深刻展现了藏族人民独特的超越精神。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仅是在掌握音符和调式,更是在深入领悟各民族的精神内涵,这最终带给我们的,是一种触及灵魂的深刻体验,使人心胸豁然开朗。

本乐章创造性地采用了降D调,这在民族器乐中堪称罕见,对演奏家而言也极具挑战。竹笛演奏家需运用五个降号来精准演绎此曲,而之所以选择这一调式,是因为在众多作曲家心中,降D大调宛如圣洁与崇高的化身,它仿佛带领我们登上珠峰之巅,领略那超凡脱俗的景致。这一调式完美地呈现了藏族音乐的庄重与神圣,使高远的天空与祥和的情怀交相辉映,引人入胜,令人陶醉。

太阳之歌

第七乐章《橙•太阳歌》(彝族)以彝族音乐为全曲画上圆满的句号。彝族,一个崇尚太阳的民族,他们的图腾和火把节都深深烙印着对太阳的敬仰与感恩。太阳,为彝族带来温暖与生命,成为他们心中的永恒之光。因此,这第七乐章犹如一个民族的狂欢节,万人共庆,热闹非凡。乐章中段为非常抒情的乐段,作曲家尝试在这个部分融入一种深情的思想——真正的欢乐并非源于物质世界,而是深藏于精神世界,源自那份纯粹的爱。正因为有爱,人们才能紧紧相依,共同分享真正的快乐。此乐章如同太阳般,散发出七彩光芒,象征着光与热,和而不同的七色并列,共同传递出温暖与爱的欢乐。它让人们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独特魅力与和谐共融的精神,仿佛一幅绚烂多彩的画卷,在心头缓缓展开。

阅读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