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华音网站
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文章分类1
文章分类2
文章分类3
首页 / 文章系统
文章系统
扬琴产品装配调试工序调音环节的操作实践
2025-11-20
为解决扬琴制作装配调试工序中调音环节的具体问题,开展生产实践的理性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将以求真务实的工匠精神,回顾扬琴整理调试工序调音环节的生产实践,把工作中所运用的操作手法和较细微操作经验和体会,用较直观地语言叙述,逐一归纳并介绍给广大从业者及演奏人员,帮助扬琴爱好者增长扬琴调试整理及调音的能力和技巧。使扬琴的调音技术手法更为普及,更为规范。其目的在于推广行业团队在调音环节的研究成果,促成行业标准化,促进社会服务意识的自觉,让扬琴调音技术走向大众,使扬琴这件乐器发挥出纯净优美的的声音特质。
罗小慈:民族器乐表演艺术视野的多维开拓
2025-11-20
被誉为沪上最具影响力的古筝演奏家之一的罗小慈,在其毕业后旋即以《西楚霸王》《陆游与唐婉》等大型协奏曲的委约及首演而为业界所关注,她用多样的才华赋予古筝表演艺术以新颖的现场艺术效果,在其演奏中不断扩展多维艺术空间,内外兼修,表里并重。在表演形式上,她除了将独奏、重奏、协奏、合奏进行艺术化深入推进外,还加强与西方器乐的合作,大提琴、小提琴乃至管乐成为重合奏的对象,甚至将演唱、书法融入其表演艺术的情境之中,从而将民族器乐表演艺术的魅力扩展开来。
弘扬琴学、传承发展——2024国家艺术基金“古琴艺术理论研究与评论人才培训”成功举办
2025-11-20
古琴是世界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代表,古琴艺术在中国音乐、社会文化、美学思想等方面具有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精神文化的代表之一。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的艺术形式,古琴艺术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新的发展。为提升古琴艺术理论研究与评论水平,做好古琴文化传播与传承,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和委托,由扬州大学开展本次《古琴艺术理论研究与评论人才培训》项目(7月7日~10月7日)。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扬州市文化馆、扬州市汉风古琴制作技术研究所为本项目合作单位;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为本项目提供了重要学术支持。
媒介生态学视域下民族音乐综艺节目传播路径研究——以《国乐大典》为例
2025-11-20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升级发展,传播媒介日益兼具创新性与多元化,电视音乐类综艺节目也受到新兴媒介的冲击,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内在需求和外在压力。本文从电视节目《国乐大典》入手分析,将媒介交融与传统民族音乐保护这一热点话题相结合,探究在媒介生态学视域下音乐类综艺节目的创新传播路径。
论马头琴的保养及相关问题
2025-11-20
马头琴,作为蒙古族传统乐器,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和艺术价值。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许多珍贵的乐器因缺乏科学保养而受损。提升演奏者对马头琴日常护理的认识和技能,不仅能够延长乐器使用寿命,保持其音色纯正与演奏性能,更能促进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增强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与凝聚力。
论古筝提弹法的发力原理和训练方式
2025-11-20
古筝弹奏中的提弹法并非一开始就有的,而是在古筝的发展过程当中为了提高弹奏速度才出现的一种技法。提弹法的训练内容主要包括手指独立性训练与手指连贯性训练,本文从解剖学和运动力学的角度分析提弹法的原理及有效的训练方法。
竹笛协奏曲《魂牵沂蒙》第二乐章《血洒孟良》创作分析
2025-11-19
竹笛协奏曲《魂牵沂蒙》是由山东艺术学院作曲专业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何清涛作曲,山东艺术学院二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郝益军(作曲、竹笛演奏)于2018年合作完成,先后荣获2018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第十一届山东省“泰山文艺奖”音乐类一等奖等。作品以解放战争为宏观背景,讲述194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临沂蒙阴县对战国民党的孟良崮战役,诠释了山东人民奋勇抗战、勇于牺牲的解放精神和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特质。全曲共分三个乐章,其中第二乐章《血洒孟良》着重表现孟良崮战役的场景,作品在主题音调、动机发展、协奏方式等方面的创新,使之成为《魂牵沂蒙》整部乐曲中最核心出彩的一章,既是整部作品创作手法的凝练,又是对战争历史的真实写照。
“温故而知新” ——20世纪50年代中国民乐专业教育的建制与发展
2025-11-19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人民政府对全国各地的高等专业音乐教育格局统一调配、合理分布,先后在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华中、华东、华南各大行政区设立了音乐专科学校或艺术院校中的音乐系,勾画出新中国高等音乐教育体系的最初蓝图”①,形成了专业音乐教育体系和分布网。随着各大音乐院校纷纷设立民族器乐专业,中国当代民族器乐的发展逐渐由民间步入院校,开启了全新的发展模式。
从“守艺人”到“改革者” ——追忆民族乐器琴弦改革者戴闯
2025-11-18
2024年12月末,时任上海音乐学院乐器工厂厂长、戴氏琴弦创始人、民族乐器琴弦改革的代表人物——戴闯仙逝。从1954年以来,由国家倡导的民族乐器改革至今已经70年。回眸以戴闯为代表的民族乐器改革的开拓者,再次翻开民族乐器乐改的篇章,让我们又重新回到了民族乐器改革如火如荼的改革时代洪流中。
美美与共容纳中西——浅析《二胡随想曲第五号——纳西》的创作特色
2025-11-18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二胡演奏技术迅猛发展,促使专业作曲家与二胡演奏家们创作出大量现代二胡作品。这些作品在音乐内涵的丰富性、演奏技术的复杂性以及风格的现代化等方面均超越了以往的作品。著名二胡演奏家兼作曲家高韶青创作的《二胡随想曲第五号——纳西》,就是这批作品中的代表作之一。本文从音乐分析、创作特点以及演奏技法等多个角度,探讨《二胡随想曲第五号——纳西》的整体创作特色,以期给广大二胡教学者和演奏者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松上鹧鸪鸣 庭前幽兰香 ——回忆我与恩师赵松庭的点滴
2025-11-18
2024年是中国民族音乐先贤、著名笛子演奏家、作曲家和教育家赵松庭先生诞辰100周年。在杭州、浙江东阳、北京,乃至香港和台湾等地,音乐界人士和竹笛热爱者相继开展了纪念活动。赵松庭先生是中国20世纪笛艺术的缔造者之一,是推进中国笛乐专业化发展的先驱。他是集创作、教育、科研、演奏四位一体的开宗立派式的大家,用毕生心血将中国竹笛艺术发展推向了一个全新高度。我是先生的嫡传弟子,此时想的更多的是老师对我的再造之恩。往事点滴,俱在眼前。
埙曲《苏武牧羊》的创作与演奏分析
2025-11-18
埙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乐器之一,改革开放后,埙因为它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音乐家演奏、改良这件乐器。埙曲《苏武牧羊》的诞生就是作曲家、乐器制作家和演奏家共同努力而凝结的精华。该作品将近年来埙乐器改良、创作等方面的成果完美地体现出来,是重要的埙乐作品之一。本文从作品的创作和演奏分析出发,阐述该作品结构和演奏中的技术重难点,以期能为后来的演奏者提供一些借鉴。
扬琴重奏课程在师范院校中应用探究——以汉江师范学院为例
2025-11-18
师范类院校在培养音乐教育人才中承担重要角色,扬琴重奏作为扬琴课程教学的一部分,对培养学生音乐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在扬琴重奏教学上积极探索,构建了科学课程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通过探索和实验发现,这不仅提升了学生扬琴演奏能力,也为师范类扬琴课程在未来的教学中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伊朗与印度扬琴体系比较研究
2025-11-18
扬琴作为横跨亚欧大陆距今有着4000年历史的古老击弦乐器,是一种兼具民族性与世界性的乐器类型。存在于各国文化中的“扬琴”家族,随着乐器演进和与当地音乐文化相交融,逐步分化并形成了在击弦工具、型制大小与音乐风格等层面的不同特点,进而演变为被各国广泛认可的本民族乐器。伊朗扬琴(Santur)体系和印度扬琴(Santoor)体系虽同源于波斯文化圈,却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截然不同的艺术形态。本文从历史渊源、乐器型制、音乐语言、文化功能以及代表作品等维度展开比较,揭示两者在音乐哲学与技术实践中的深层差异。
张莉: 情系埙乐 矢志传承
2025-11-18
1978年仲夏,张莉出生在“蓉城”成都。张莉的父亲从小习武,然而他并未将武术传授给女儿,而是希望女儿从小学习民族音乐,这也是他的所爱。“父亲非常清楚童子功的重要性,所以在我比较小的时候,父亲就很有意识的培养我这方面的能力。尽管那时父亲的收入微薄,可为了培养我学习音乐的兴趣,父亲会竭尽所能。” 张莉很小的时候就跟随父亲和启蒙老师学会了吹笛子和箫,后来她还跟随恩师们学习了埙、古筝、古琴等中国民族乐器的演奏技法。满怀父母殷切期望的张莉,不仅会演奏多种乐器,而今,她还掌握了制埙的技艺。每当她将手掌贴在刚刚出窑的双腔葫芦埙上,总能感受到陶土余温里流淌的八千年文明记忆。
我爱芦笙胜过爱我自己——访瑶族芦笙制作师徐维笙
2025-11-17
芦笙是传统的簧管乐器,在广西、黔东南等地区广为流传。据传,远在唐代,宫廷就有了芦笙的演奏,当时芦笙被称为“瓢笙”。如此说来,芦笙的历史十分悠久。芦笙音色明亮浑厚,男女均可吹奏。每当喜庆的节日里,或是有婚嫁喜事或是人家起房盖屋,芦笙的旋律就会响起,人们载歌载舞,以此抒发内心欢乐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葛坡镇老屋栎村,就有一位热衷于芦笙制作的小伙子。今天,带大家认识一下这位瑶族小伙。
宁波天一阁藏稿本《琵琶谱》初考
2025-11-17
宁波天一阁博物院藏《琵琶谱》一种,系稿本,署名盛昆亭作。该谱保存完好,录有六十余首乐曲。尤其可贵的是,书首有“总论”“凡例”“总诀”“总法”“手法”等三十余篇,涉及记谱法、琵琶技法、宫调及相关的演奏理论。文章初步考证了该乐谱的编写年代及作者生平,并在此基础上将该乐谱与华秋萍《琵琶谱》进行对比,以呈现其中的乐学理论,并彰显其历史价值。
我国打击乐器的演进与趋势化探析
2025-11-14
经千年人文、地域及当代社会的发展与影响,我国打击乐器孕育出了独特的结构体系与鲜明的风格特征。本文将从乐器的种类出发,对我国打击乐器从传统到现代产业化趋势下的形态构造、类型变迁进行深入剖析,并对其在材料革新、市场化拓展及科技化应用中的表现进行系统性探讨。以期全面梳理和分析我国打击乐器的发展脉络与未来潜力。
千年古琴龙吟春晓 百年宗师广陵新声
2025-11-14
2025年3月15日晚,雨后的陕西富平春寒料峭,然而富平中华郡·刘少椿音乐厅里却座无虚席,气氛热烈。由富平县委宣传部、文旅局联合主办,富平县文化馆、中华郡文化旅游景区承办的“龙吟春晓·广陵新声”《刘少椿》油画捐赠仪式暨广陵琴派专场音乐会在此拉开帷幕。这场融合文化传承、艺术创新与商业协作的盛事,不仅是对先贤刘少椿先生的深情致敬,更是以“文物归乡+艺术展演”的模式,探索了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的破圈之路。
二胡在秦腔中的应用研究
2025-11-14
二胡作为一种极具民族特色的拉弦乐器,有着优美醇厚、自然动听的音色,深受音乐艺术爱好者的追捧和喜爱。而秦腔作为一门融合音乐舞蹈、诗歌以及技艺等内容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我国传统音乐艺术领域中独树一帜。二胡与秦腔两者之间有着一定的契合性,二胡是秦腔音乐表演中的重要伴奏乐器之一,能够发出类似于秦腔音乐的人声效果,表达出丰富的思想感情。本文将进一步对二胡在秦腔中的应用实践发展进行分析与探讨,旨在为演奏者提供科学参考借鉴。
千年弦音 对话世界:非遗箜篌与泛箜篌共谱“美美与共”文明乐章
2025-11-14
近几年来,河南卫视凭借中华传统文化+现代科技手段相融合并不断创新的方式,不仅为观众带来了非常高质量的视听享受,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琵琶制作的材料处理规程与工艺实施规范
2025-11-14
乐器制作中的材料处理可以使产品具有更好的柔韧度、通透度和松驰感应度,使原材料在形成产品的过程中具有一致性和稳定性,进而提高材料的品质,提升材料本身的性能和适用性。本文以琵琶制作为例,通过对琵琶背板制作中材料内应力的研究与实践,有效地提升产品的稳定性和耐用性。
当代客家筝乐的艺术风格和文化探颐
2025-11-14
客家筝乐作为广东汉乐的重要代表,是客家族群在长期历史迁徙与文化交融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传统器乐形式。它既保留了中原古乐的文化基因与音乐形态,又深刻融入了岭南地区的语言风俗及地域文化特质,逐渐形成独特的音乐审美特征与艺术表现体系。本文以客家筝乐特有的板式结构、调式类型、音阶体系及演奏技法等艺术风格为切入点,并通过考察历史迁徙、地域封闭环境、语言习俗和音乐文化传承等多重因素,从文化的角度分析客家筝音乐风格形成的原因,以期为客家筝音乐的传承与学术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与参考路径。
千年潮尔韵时代传承曲 ——国家级非遗潮尔(蒙古族弓弦乐)学术研讨会暨展演活动圆满举行
2025-11-14
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研究成果中,西辽河流域与黄河、长江中下游共同被确认为中华文明三大发源地。4月21日,在这片孕育了红山文化的古老土地上,一场以“传承北疆非遗弘扬西辽河文明”为主题的潮尔(蒙古族弓弦乐)学术研讨会在内蒙古通辽市隆重启幕。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潮尔艺术承载着草原文明的历史记忆,其深沉的旋律正穿越时空,在新时代奏响文化传承的华彩乐章。
马尾胡琴艺术大师 布林先生青少年时期的艺术传承
2025-11-14
布林先生是蒙古族马头琴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著名的马尾胡琴演奏家、作曲家、理论家、教育家,也是唯一一位全面系统的传承和掌握了蒙古族马尾胡琴艺术各流派核心技艺的大师级艺术家。布林先生1959年在内蒙古广播电台民族民间演唱队(内蒙古广播艺术团前身)参加工作,在参加文艺工作65年的时间里,艺从多师、广泛汲取,将其变成个人独有的艺术养分,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具一格的文化底色和艺术风格。
从乐器博物馆建设看北京"文化中心"建设的传承与创新
2025-11-14
众所周知,北京是全国第一个提出减量发展的超大型城市。在坚持“疏控并举”的原则下,在“十八大”后全市累计退出一般制造业和污染企业近3000家。其中就包括了星海钢琴等众多北京地区的乐器制造企业。这对当时北京地区的乐器制造企业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为此,北京市委提出将北京打造成“博物馆之城”和“演艺之都”的目标,而乐器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在新型文化业态下所彰显的独特魅力不可小觑。
复制“龙吟”古琴亮相刘少椿纪念馆
2025-11-14
日前,一床名为“龙吟”的北宋年间的古琴复刻品在陕西富平刘少椿纪念馆亮相。
胡琴家族又添新品——和琴
2025-11-13
我国有着上百种的两弦夹弓的拉弦乐器,仅在《中国音乐辞典》之中列出条目的就有53种之多,它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名称:胡琴。而二胡则是这诸多胡琴的代表。
论美学设计在中国民族乐器研发中的作用
2025-11-13
在时代变迁中,如何将传统民族乐器与现代审美和科技相结合,成为民族乐器研发的重要课题。本文深入探讨了美学设计在民族乐器研发中的多方面作用,包括提升艺术表现力、促进功能性与实用性、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增强商业价值以及在教育中的普及作用。通过具体实例和分析,揭示了美学设计在民族乐器创新与发展中的关键地位,为未来民族乐器的研发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逐梦而行情牵革胡 ——中国革胡传承人吴昱忻
2025-11-13
每一位青年音乐学子都怀揣着一个有关音乐的梦想。他们用青春热血书写、编织着中国音乐事业的明天。今天让我们走进民族低音拉弦乐器——革胡传承人吴昱忻,品读他的音乐故事!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投稿
华音网站 精彩无限!
Since 1999
华音网站 以传播中国民族音乐为己任!
Copyright @1999-2021 www.huain.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