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华音网站
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文章分类1
文章分类2
文章分类3
首页 / 文章系统
文章系统
曹东扶与河南筝派特色器乐化语汇形成的解析
2025-10-24
本文以河南筝曲为例,将视野延长至其民间母体河南大调曲子、板头曲之中,在实地考察与形态分析中,探析河南筝从大调曲子伴奏乐器到板头曲主奏乐器,再从板头曲合奏向河南筝曲独奏进发的器乐化演进脉络,并以河南筝派奠基人曹东扶为线索,探寻20世纪中叶中国器乐独奏流派艺术从民间向学院转型过程中,民间艺人身份转型与器乐独奏艺术流派形成之间的种种关联。
琴音沧海:一种缘分 二重叙事—— 为二胡演奏艺术家闵惠芬而写
2025-10-24
闵惠芬在中国二胡音乐中,以专业化语汇诠释了民间艺术的音韵,以传承、创新的理念树立了当代民族音乐的审美观念。她特有的执着与纯粹,对二胡艺术的追求、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希翼,通过她生动的艺术历程,释放出一位优秀艺术家独特的精神情怀。
根本固者,华实必茂 ——以《煞尾》、《惜惜盐》为例谈刘青的民族室内乐创作
2025-10-21
刘青是我国当代一位颇受关注的女性青年作曲家,迄今为止创作了多部优秀音乐作品,涉及诸多音乐体裁。《煞尾》与《惜惜盐》是其目前创作的仅有的两部民族室内乐作品,首演后均获得了相当不俗的反响。本文试图以《煞尾》、《惜惜盐》为研究对象,对作品的立意、整体结构分析、传统音乐元素、创作观念以及审美等方面做延伸性的研究,进而对其民族室内乐创作的整体特征做进一步梳理。
制乐与传艺——孙文明胡琴音乐研究(节选)
2025-10-21
本论文将对孙文明胡琴音乐作品进行多方位的研究和解读。全文分为三部分,首先本文在清晰把握孙文明人生经历的基础之上,主要集中于孙的“琴艺生涯”,以历时顺序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进行阐述和再释。其次,对孙文明全部11首胡琴作品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解读,将其音乐创作特点与音乐素材重新整合,发掘孙文明音乐作品中的内在关联以及最具特色的“孙氏”音乐语汇与琴乐观念。最后,通过孙文明传艺的继承者进行音响版本分析,以期看到孙文明的传艺方式、胡琴音乐作品在学院路径中的传承与流变。
《存见古琴曲谱辑览》中的题解及其功能性研究
2025-10-17
《存见古琴曲谱辑览》是由查阜西先生主编,1958年出版的重要古琴领域专著。该书对当时存见的百余本琴谱集进行了资料编汇,并将谱集中的标题、解题、后记等文字内容摘录附册。本文以《辑览》中的“题解”为切口,在探其作用于琴乐功能及价值的过程中,试对《辑览》学术性、研究性及再应用等问题进行一定程度的探讨。本文分为三个部分对其进行论述,在探讨前人《辑览》之编汇贡献同时,挖掘“题解”这一兼具“琴乐功能”与“文学性”的特殊文本其自身于史料、文学、琴乐传承等方面的功能作用及研究价值,并希望通过题解研究的实际写作,对《辑览》学术应用问题进行实践呈现。
民间器乐曲中常用的变奏手法
2025-10-17
变奏手法广泛地应用于各国民间音乐的创作之中,它是表现民间音乐家演奏上即兴发展创造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奠定民间音乐作品中变奏结构的基本原则。 中国民间器乐作品,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积累了丰富而多样的变奏手法,某些独特而富于专业化的变奏技艺,在表达作品乐思推动作品旋律发展方面所具有的光彩和乡土气息,实在令人惊叹。本文所归纳的民间器乐曲中常用的变奏手法,只是在教学中所涉及到的一些民间器乐作品,远不能概括和总结民间器乐作品中广阔而又生动的音乐创造。本文仅为抛砖引玉而已。
民族器乐曲常用的结构布局章法——起承转合
2025-10-17
我国有不少传统器乐曲是从诗、词、曲衍变而成的。如《柳青娘》《风入松》《急三枪》《水底鱼》《茉莉花》《打枣》《寿亭候》《万花灯》《关公过五关》等等,都是从声乐作品衍变而成的器乐曲,尽管经过器乐化加工,音乐有了较多的发展,但原声乐作品的格律、结构等仍被保留着。因此,我们在探索民族器乐曲的结构规律时,了解一下诗、词、曲等的结构章法是很有好处的。
民族民间器乐曲中的八板体
2025-10-16
民间器乐曲牌《老八板》和《老六板》,全国广泛流传,故又有《天下同》之称。但是,《老八板》和《老六板》,由于结构、速度、节奏节拍和调式与旋律等等方面的不同,变体很多,故又有《八板头》、《八板尾》、《花八板》、《慢八板》、《花六腔》、《慢花六》、《中花六》、《八谱》……等等名称,如有的第一、二乐句都是四小节,每一小节击两“板”,每一乐句共计八“板”; 有的第一、二乐句都是八小节,每一小节击一 “板”。每一乐句共计八“板”,或全曲八个乐句, 每句指一 “板”,故称《八板》或《老八板》(指原形),如有的第一 、二乐句都是三小节, 每一小节击两“板”,每一乐句共计六“板”;有的第一、二乐句都是六小节,每一小节击 一 “板”,每一乐句六计六“板”;或全曲六个乐句,每句指一 “反”,故你《六板》或《老六板》(指原形)。
古琴曲《阳关三叠》的曲式结构特点——兼谈中国传统音乐结构的某些共性因素
2025-10-16
古琴曲《阳关三叠》属琴歌类,有唱有奏,还有唐朝诗人的著名诗句,是祖先留给我们的艺术珍品之一,我们有责任对它进行深入的学习与研究。本人的探索,主要是在音乐的曲式结构方面。该曲的流传,虽有不同版本,但据我所知,从宏观看,其结构大体都是一样的。为了便于读者寻谱和分析,本文暂采用管平湖先生演奏、王迪记谱的版本(见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古琴曲集》)。
探幽发微——谈中国传统器乐创作规律三则
2025-10-16
本文拟通过对中国传统器乐创作规律的探讨,借以说明这些传统音乐特有的创作规律所具有的实用价值,以达到“古为今用”。
传统丝弦乐器的音色重构—胡登跳丝弦五重奏作品《欢乐的夜晚》解析
2025-10-16
胡登跳的丝弦五重奏作品《欢乐的夜晚》是一首在有限的乐器构成中变幻出绚烂音色空间的民族室内乐作品。作品以音色为纽带,织构了一个既迥异于西方重奏音乐又有别于中国传统丝弦乐的音响世界,呼应着中国传统音乐长期以来对音色感知的敏感与一贯的美学追求。
回归本体——作为档案的乐器藏品研究
2025-10-15
回归器物“本体”的乐器学研究,就是以“物(乐器)”为“文”。把乐器作为直接材料,从器物细节中考察制作特点,从乐器上保留的使用、修复痕迹,找寻历史音高信息,探究逝去的制作技艺、演奏技法,推断使用者的演奏习惯,回溯乐器的生命历程。这一过程则犹如翻开一份尘封的历史“档案”。本文围绕博物馆乐器藏品及策展过程中的“二度田野”考察,结合物质文化研究中的本体论转向(OntologicalTurn),讨论人类学视域下回到乐器本身的发现,在物(乐器)与自然、环境、人在互动关系中反思乐器学研究中的人类中心主义,以期在“整体主义”立场上认识自然与文化、人类和非人类的关系。
斩获“金钟”,8年100场!这部作品何以铸成精品?
2025-10-15
近日,由陕西省广播电视民族乐团委约作曲家王丹红创作的大型民族管弦乐组曲《永远的山丹丹》,荣获第十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民族管弦乐组)作品奖。9月25日,该作品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举办第100场纪念演出。
作为特殊文献的老乐器——材料、声音和文化遗产
2025-10-14
乐器不仅是特定形态的物质实体,更是人类音乐乐文化生活的重要见证物,同时也是“信息载体”。①老乐器,不仅具有一般“老物件”的时间价值,更重要的是,作为承载音高的“器物”,其本身保留的音高信息,对于研究留声机之前“哑巴音乐史”时期的音高状况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这一价值“通过保护它们免受侵入性(intrusive)修复和使用造成的物理损坏来实现”②。
从“器”的变化看“声”的变迁——以“百年二胡回望暨王根兴制艺作品展”为例
2025-10-13
2021年5月,上海音乐学院东方乐器博物馆举办“百年二胡回望暨王根兴制艺作品展”,该展览通过百年来不同历史时期的30余把二胡“器物”,“再现”百年间不同二胡的声音,展现了二胡“百年声音历史”的变迁。文章以此次展览的展品素材为基础,找寻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二胡的音色差异,借此探索百年来国人在二胡音色审美和声音感觉上的变迁。
论唐代琴论中的主“静”审美观——以《昭文不鼓琴赋》《无弦琴赋》《琴诀》为例
2025-10-13
“静”是我国历代琴家关注、探讨的音乐美学重点范畴之一,从《诗经》的“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到《溪山琴况》之“静”况,该范畴与古琴音乐密切关联,影响了我国传统音乐审美风格的塑造,其对于声音、音乐的理解、体验和感受能力深深影响了两千多年中国人的艺术体验。在古琴音乐中,“静”的审美观到底是什么样的?它在中国唐代古琴音乐实践中到底有什么样的意义和功能?本文以唐代三篇琴论——吴冕《昭文不鼓琴赋》、张随《无弦琴赋》、薛易简《琴诀》为例,旨在剖析“静”这一音乐美学范畴与唐代古琴音乐审美的关联问题。
新时代民乐交响的华美颂章——评民族管弦乐《江河湖海颂》的创新表达
2025-10-11
由苏州民族管弦乐团委约著名作曲家唐建平作曲、作家葛逊作词的民族管弦乐《江河湖海颂》,自诞生以来已在多地成功上演。著名指挥家彭家鹏带领苏州民族管弦乐团将这首当代鸿篇巨制的璀璨光彩展现得淋漓尽致。作品产生了广泛影响,曾获选文化和旅游部2022—2023年度“时代交响”创作扶持计划重点扶持作品,先后两次参加中宣部文艺局、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中国音协“时代交响”全国优秀乐团邀请展演等。
守传统文化之正 创民族管弦之新 ——评民族管弦乐《江河湖海颂》的守正创新与担当
2025-10-11
9月21日,在苏州民族管弦乐团音乐厅内,大型民族管弦乐套曲《江河湖海颂》再度奏响。当指挥家彭家鹏以极具感染力的手势收束最后一个音符后,如潮的掌声在音乐厅内久久不息——这不仅是观众对当晚精彩演出的热情回应,更是对作品自2022年问世以来不断成长、成熟,并走入人心的由衷肯定。该作品自首演以来已在上海、南京、苏州等多地上演,并荣获国家级、省级多个奖项以及国家艺术基金资助。
植根传统 创新表达 评高音波《山涧——民族室内乐音乐会作品精选3·笛子重奏》
2025-10-11
近日,陕西籍笛子演奏家、作曲家高音波的新作《山涧——民族室内乐音乐会作品精选3·笛子重奏》由现代出版社出版,这部凝聚着创作者艺术积淀的作品,不仅是其个人创作的一次重要梳理,更精准填补了当下竹笛重奏教学的教材空白,为民族器乐传承注入了鲜活力量。
水的礼赞 颂的升华——评民族管弦乐《江河湖海颂》
2025-10-11
历经5年打磨,民族管弦乐《江河湖海颂》日臻成熟。作品根植于江苏独特的地理风貌,以“水”为主要意象,传递“百川归海”的自然哲思,借水的流动与包容,奏响一曲文明颂歌。当乐声叩击心灵,观众不仅能感受到江河湖海的奔流,更仿佛听见文明的回响。
20世纪中叶长三角地区京胡遗存与文化记忆——以桂俊杰京胡藏品为例
2025-10-10
京胡作为京剧伴奏的核心乐器,其制作工艺的演变不仅反映了中国传统乐器制造业的技术发展,更是20世纪中国社会经济变革和文化传承的微观缩影。20世纪中叶,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从个体手工作坊向集体工业的发展,这一过程不仅改变了生产方式,也深刻影响了文化传承。桂俊杰博士收藏的60把京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挖掘其背后的历史和人文价值,通过“回归本体”1的器物研究,以“二度田野”2考察方法,从乐器上保留的标签、题刻、工艺痕迹等方面,考察这批藏品的制作时期、产地、工艺特点和品牌变迁,从而勾勒出20世纪中叶前后中国江南地区乐器制作行业从个体手工作坊向集体工业发展的历史轨迹。如果说楼庄东先生收藏的京胡展现的是京剧在“达官显贵”3阶层的文化,那么上海桂俊杰博士的收藏,则反映出京胡文化在长三角地区“寻常百姓”中的文化生态,体现出京剧艺术在百姓生活中的深度渗透与广泛影响。这为我们研究20世纪中叶长三角地区的文化生态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青衿之志,履践致远 ——首届“中国民乐优秀青年人才培养与推广计划”研修心得
2025-10-10
“中国博大精深的民乐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我们民族的精神追求和美学意蕴,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重要纽带。”2024年11月13日至18日在浙江音乐学院举办的首届“中国民乐优秀青年人才培养与推广计划”研修班圆满落下帷幕。首届研修班以“推广与培养”为抓手,为发现更多优秀青年民乐人才的成长提供广阔的平台和丰富的资源,以促进其整体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通过专家讲座、对谈交流、观摩研学使我受益匪浅,在感悟中国民乐文化之精髓与内涵中思考与践行。
江苏近现代二胡学派历史文化特征的多维阐释
2025-10-09
江苏二胡之“民间二胡”以周少梅、华彦钧、孙文明为代表;学院派二胡以刘天华为宗师,下及出生在江苏,或工作在江苏的二胡演奏家四代传人构建其传承之体系脉络。江苏二胡学派传承的总体体征为:立足苏南文化土壤,以多专多能、博学众采为长。学院派以民间二胡为学习源头,并成就其现代二胡体系,再以苏南本土为起点而后南胡北传辐射全国,奠定了江苏二胡学派在全国二胡界的重要地位。
二胡早期练习曲的建构历程
2025-10-09
二胡的练习模式从“口传心授”到练习曲集的诞生、发展和应用,是刘天华等人发起的“国乐改进”中出现的重要转变。文章基于早期的时代背景,立足于二胡练习曲的史料收集整理,围绕早期练习曲教材发展过程、代表著作分析及理论现实意义,对早期的二胡练习曲发展进行初步探析,并对其间出现的现象和问题进行溯源和思考。
深厚的友情,真正的琴人——追述查阜西和张子谦的交往
2025-10-09
说起查阜西和张子谦的交往,就像琴上的两根弦。当他们相聚时,是相邻的两弦,以“拨剌”或“如一”的指法,奏出和谐的音程;更多的时候,他们像一弦和六弦,虽相距遥远,但一弦之振必引起另一弦之呼应,始终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更上层楼——评天音版民族歌剧《二泉》
2025-09-30
2024年7月9日至11日,无锡歌舞剧院原创、天津音乐学院复排的民族歌剧《二泉》 (下称“天音”版) 在天津大剧院首演。作品以多幕歌剧的形式呈现,讲述了无锡民间艺人阿炳坎坷、坚韧不屈的一生。本文着重从天音版《二泉》体现出的“章幕安排”“音乐素材运用”“人文关怀冶等方面予以审视,窥探并深度解读天音版《二泉》的独特之处,并对该剧进行评价。
藏戏音乐的当代重构——民族管弦乐《阿吉娜姆》的音乐语言
2025-09-30
民族管弦乐《阿吉娜姆》是著名作曲家昌英中于2016年创作的一首基于传统藏戏音乐的佳作。在作品中,作曲家提取了藏戏的多维音乐元素,通过运用音阶分组、音列交替、材料轮转、固定形态和弦及其变形等具体手法展现出对基本音乐材料的设计与衍化,并在多元的音响形态与织体中实现了对民族管弦乐队音响的突破与创新。本文立足于对作品《阿吉娜姆》的创作技术分析,试图从技术与文化的交汇点这一视角看待作曲家重构藏戏音乐时的思路与理念。
演奏民族器乐的最美音色
2025-09-30
全国美育培养中,民族器乐学习的占比大大提升。作为中国传统乐器的传承者,如何做好新时代背景下民族器乐的美育实践,中国音乐学院唢呐专业副教授张倩渊认为,应当开启中国传统器乐美育的多元交流模式,并注重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
曲韵筝音总传情——筝曲《秋景》创作与演奏探究
2025-09-29
古筝新作《秋景》以天津时调《秋景》唱腔旋律为素材,着力探索当代古筝艺术从移植戏曲曲艺,到将传统音乐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新路径。作为此曲的首演者,笔者认为作曲家借鉴中国传统音乐的展衍和变速方式推动音乐发展为前奏、慢板、数唱的三部性结构,与此同时,一改当代筝乐“速度为上”的理念,在旋律发展层面对原曲素材进行扩展与丰富。不规则重音、按滑刮奏等特色技巧的使用充盈了音乐形象和意蕴的表达,为天津风格筝曲的创作做出了有益探索。作品展现出充分的文化自信,将当今的时代精神与音乐文化传统进行了有机结合。
筝乐与宋词艺术异质同构关系阐释——以《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为例
2025-09-29
本文从“异质同构”理论的角度出发,将古筝协奏曲《定风波》和词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作为典型案例,阐释音乐与宋词在外观信息、结构材料、内部信息和联结信息上呈现的异质特征,及其历史渊源、多感互通、结构张力、发展手法等方面体现出的统一性和相似性,从审美特征和心理体验等层面论述两种艺术之间的交互影响,以探索不同艺术间的异质同构关系。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投稿
华音网站 精彩无限!
Since 1999
华音网站 以传播中国民族音乐为己任!
Copyright @1999-2021 www.huain.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