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华音网站
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文章分类1
文章分类2
文章分类3
首页 / 文章系统
文章系统
“闵式”二胡传播符号的建构——音乐声学视域下闵惠芬音响资料再审视
2025-08-11
立足于传播符号学、音乐声学的交叉视域,以闵惠芬音响资料的系统阐释为基点,可延伸出一种以“闵式”二胡传播符号(能指、所指)为核心构想的学术空间。在概念谱系、机制要素、逻辑体系的思考与磋议下,构建闵惠芬二胡艺术研究中“声学图谱-传播符号-文化内涵”的三维模式,能够揭示声音表征与技法样态、文化隐喻之间的动态互寓关系。对此,还可以借助声学分析工具提取声音特质,运用符号互动理论解析音响符号在文化传播中的重构过程,通过音响符号的编码、解码理念实现传播符号生成中的数据化采集与视觉化转喻。这种质化、量化互嵌的研究形式将为“闵式”二胡传播符号的框架之构设注入活力,促其从传统的经验描述范式向当下的模型建构范式转型。
塞上风雨思 亩异禾同颖——记马迪与林谷珍
2025-08-08
2025年6月30日,著名竹笛演奏家、陕西音乐家协会笛箫学会会长马迪69岁生日,马家军弟子们从天南海北相聚长安,为马迪老师隆重庆祝。氛围热烈而温馨,被亲爱的家人与各有所成的弟子们包围,他露出了幸福的笑容。林谷珍先生也送上了真挚的祝福:“祝马迪老师生日快乐,平安健康。”
高音波:从偶然到执着的音乐之路
2025-07-21
在今年由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主办的“第九届民族管弦乐(独奏、重奏)新作品征集”的活动中,重奏作品《古调今韵》凭借卓越的艺术感染力脱颖而出,荣获入围作品。近日,笔者有幸对高音波进行专访,聆听他娓娓道来《古调今韵》背后的创作故事,以及他充满探索与坚持的音乐之路。
走进紫竹林——纵观建国以来笙的发展
2025-07-17
笙属气鸣乐器类,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它是世界上唯一的耦合振动乐器,即笙簧片振动与笙管空气柱共鸣发音。笙管大多是由天然紫竹制成。所以,中国笙会副会长曹建国称首届中国笙艺术研讨展演会参加人数之多,他们的百笙齐奏,是走进了紫竹林。(丰元凯,2003年4月稿)
姜建华:我的胡琴会唱歌
2025-07-11
提起二胡,国内的朋友想到的第一个人可能不是姜建华,但走出国门,尤其在日本,姜建华几乎是二胡的代名词。
机之心于指尖奏民乐之魂——评上海民族乐团《零·壹|中国色》
2025-07-11
近年,随着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AI(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的运用屡见不鲜。当AI涉猎至音乐领域、技术进步到输入关键词即可生成曲目时,人们不禁发出疑问:AI写的音乐真的能听吗?2025年5月1 日晚由上海民族乐团携手腾讯音乐娱乐集团天琴实验室打造的《零·壹|中国色》国乐与AI音乐会于上海音乐厅上演,这场音乐会便是针对这个问题的最好答卷。技术遇上了艺术,传统遇上了创新,AI作曲赋予框架,演奏家们赋予血肉,这晚,一串串音符随演奏家们指尖纷纷起舞,屡屡古音如风般穿越时间的长河,融汇AI的星辰,在春夜中绽出最美的色彩,引人沉醉。
一个音乐与AI携手共进的创举——评5月1日《零·壹|中国色》上海民族乐团国乐与AI音乐会
2025-07-11
对于AI(人工智能)在艺术的运用,现在仍是众说纷纭,既有对技术革新的兴奋,也有对艺术本质的担忧,“AI能够帮助人们快速生成一首曲子”、“AI缺乏感情,艺术永远需要人类”……那么,AI所创的乐曲究竟如何?演奏家们是如何演绎这些作品的?本场音乐会给出了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
从《中花六板》陈永禄演奏谱看江南丝竹中二胡演奏的加花与装饰
2025-07-11
文章以江南丝竹名家陈永禄所演奏的《中花六板》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与母曲的关系,总结出三种不同的类型,并对演奏谱中三处母曲中的“字”发生改变的原因作出解释。结合陈永禄演奏谱对传统江南丝竹乐中二胡演奏中常用的各种装饰技法进行探讨,归纳出三种不同的装饰目的。通过对演奏谱中形成的“特性音调”进行深入、全面的研读,借用“叙事学”中“叙事动力”的概念,提出加花演奏谱中的内在叙事逻辑,从而为学习者更为深入地把握江南丝竹音乐演奏风格提供帮助。
浑然天成,人器合一——评上海民族乐团《脱颖而出Ⅴ》音乐会
2025-07-11
当人们不再只钟情于西方当代音乐的选择,属于中国人的音乐之美要从何处发掘?当厌倦了黑白礼服与不协和音响,可以做出哪些改变?当一个乐团决定连续多年举办系列音乐会,要怎样不断出新?4月6日的申城风和日暖,我带着问题与期待踏入上海音乐厅,这里将奏响上海民族乐团的系列音乐会《脱颖而出Ⅴ》。2016年起,上海民族乐团推出“脱颖而出”人才机制,推新人、出新作,青年演奏家成为不二主角。今年不仅是其第5次上演,也是乐团第21个乐季的首章,以此开启以《诗的国度》为重头原创的新演出季。对当晚的期待早在2023年观演《脱颖而出Ⅳ》的春天埋下种子,新的春天来了,他们会再次盛开吗?
扬琴东亚传播的历史考察
2025-07-10
作为中西音乐交流早期物质见证的扬琴,于1582年由利玛窦经海上丝绸之路引入中国澳门。经过数十年的本土化转变后,当时扬琴已经发展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后,扬琴以“中国乐器”的身份“二度”东传至朝鲜半岛和日本等地,成为东亚地区唯一的传统金属击弦乐器。扬琴的顺利传入,彰显了古代中国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特点。中国化扬琴在汉字文化圈的“二度”传播,则进一步展现了中国文化在东亚地区的影响力和主导地位,也是历史上中国国家形象成功塑造的范例之一。
追忆·典范·传承——评述“项祖华扬琴艺术周”暨中国器乐人才培养范式研究与展示活动
2025-07-09
20世纪,是民乐人在激荡的时代洪流中奋起文化自救、上下求索的峥嵘岁月,亦是民族音乐人才以炽热情怀与深远视野,发展民族音乐事业的黄金时期。而今回望历史,礼敬先贤智慧,重温前辈于艰难中开辟道路的精神原点,正是当今民乐人夯实立足之本、固本培元的必由之路。
笙声不息——追忆我的恩师胡天泉
2025-07-09
七月初的济南,天空蒙着一层灰。告别厅内肃穆无声,我肃立在老师遗像前,凝望着那熟悉的、温和的笑容,恍然间又听见了那婉转清越的笙音,仿若风过竹林,月照清泉,永无断绝。老师啊,这世上万千乐声,却再难闻您吹奏的笙鸣了。
铸就时代文化自信,传承千年民族乐章——扬帆起航做新时代音乐人
2025-07-09
2024年11月13日,由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主办、浙江音乐学院承办的首届“中国民乐优秀青年人才培养与推广计划”研修班在浙江杭州举行。作为上海音乐学院竹笛演奏专业的博士生,有幸参与首届“中国民乐优秀青年人才培养与推广计划”研修班是一次难得的学习和成长机会。
25年,一支在博物馆里生长的乐团!
2025-07-08
盛夏,郑州溽热难当,河南博物院一间旧仓储室内,95后演奏员晏文涛正俯身于工作台。废料堆叠,一本《贾湖骨笛》著作的边角已然翻卷,油墨浸染的书页间,骨笛内径与音孔尺寸的史料被红笔重重勾勒。华夏古乐团演出中泠然奏响的骨笛、排箫等乐器,正是这双手在冬霜夏暑里,于简朴工作台上逐一刻磨音孔、涂刷漆料、雕刻纹饰而成。在这支成立25年的乐团里,像他这样守着平凡岗位却将古乐热爱熬成岁月底色的人,还有很多。
王珑与“东艺”的不了情
2025-07-07
2009年的上海,浦东新区丁香路上的“蝴蝶兰”正绽放第五个春秋。这座由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设计的未来主义建筑,在打破传统剧院“高冷”形象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同年9月12日,在东方艺术中心演奏厅,《敦煌新语»的琴音如丝如缕,在仅有四五十人的观众席间缓缓流转。 彼时的扬琴、古琴演奏家王珑(字玖拾),正站在中国传统音乐传承的十字路口,她深知千年雅乐不能囿于博物馆式的陈列,唯有重新与当代观众建立联系方有未来。“传统音乐必须走出学院高墙,回归鲜活的生活现场。”作为东方艺术中心四大系列演出之一,“海上雅乐”这场近乎冷清的首演,成为中国传统音乐与现代剧场融合的里程碑。
“博士不是终点,而是证明唢呐学术深度的起点”——王展展唢呐博士毕业音乐会
2025-06-30
6月26日晚,王展展唢呐博士毕业音乐会在中央音乐学院琴房楼演奏厅举办。这场音乐会见证了首位中央音乐学院音乐表演艺术研究(唢呐)专业方向学术型博士的诞生,既是王展展学术生涯的高光时刻,也是他近年来艺术探索的一次丰硕成果展示。
于弦鼓和鸣中见和平夙愿——记第40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民族管弦乐音乐会《和平之光》
2025-06-30
上海,这座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国际化大都市,始终展现着它海纳百川的胸怀。在“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这一盛大舞台上,民族管弦乐闪烁着独特光芒,将传统元素与时代精神相融合,向世界娓娓道来动人的中国故事。
止戈为武,化愿为乐——评《民族管弦乐:和平之光》
2025-06-30
2025年4月4日晚,第40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民族管弦乐:和平之光》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上演。本场音乐会精心呈献两部植根传统、立意深远的民族音乐作品。 一部是唢呐协奏曲《大开门》,由作曲家徐坚强为唢呐演奏家刘雯雯量身创作。作品以灵动的音乐语言编织传统戏曲与现代审美的对话,在唢呐与乐队的交相辉映中展现戏曲音乐的时代新韵。另一部由苏州民族管弦乐团委约青年作曲家李博创作的民族管弦乐《和平之光》,以汉代军事家孙武的传奇经历为叙事线索,通过丝竹管弦构筑跨越时空的音乐史诗。
扎根传统 对话世界——聆听民族管弦乐《和平之光》音乐会
2025-06-30
2025年4月4日,此时此刻正处于清明时分,伴随着春日的温暖与生机,拉开属于民族管弦乐《和平之光》音乐会的帷幕。这场由青年唢呐演奏家刘雯雯、著名指挥家彭家鹏和苏州民族管弦乐团共同呈现的民乐盛宴,于当晚19:30在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主厅为听众献上两部作品——开场曲《大开门》和2024年度江苏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和作品资助项目民族管弦乐《和平之光》,正式开启属于传统与世界的对话。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ーー我的家乡江西
2025-06-30
我的家乡江西,宛如一颗镶嵌在华夏大地上的璀璨明珠,承载着我最深厚的眷恋与最炽热的情感。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千年的历史与文化;每一处风景,都蕴含着动人的故事与传说。
研修启新程——民乐传承与创新的深度感悟
2025-06-04
很荣幸能够入选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主办的首届“中国民乐优秀青年人才培养与推广计划”研修班,在这段为期数日的研修课程中,专家学者们毫无保留地将最前沿的学术思想和发展理念传递给我们,为我接下来的音乐道路指出一条前进方向,并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经历。研修期间,我不仅深入学习了民乐演奏的精髓,还深刻体会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增强了自身的文化自信,并对民乐的创新实践和审美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以下是我对这段研修班学习的心得体会。
当代琵琶协奏曲的文人文化形象建构
2025-06-04
当代琵琶协奏曲具有文人文化特征。从题材内容上看,或诠释诗词歌赋、或讲述历史故事、或塑造古代人物形象,并在中国古代题材的转向中,表现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创作旨趣;从体裁形式上看,其突破“协奏曲”体裁特征,放逐“奏鸣曲式”结构原则以及琵琶与乐队的“竞奏”、主题动机贯穿发展手法,呈现出“板式—变速结构”,进而使其体现清新淡雅、宁静祥和、含蓄内敛的文人文化特征。当代琵琶协奏曲正从凸显“文曲”风格、追求“人文化”的审美取向中向中国文人文化传统靠近,印证了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当代琵琶音乐文人文化形象正在构建。
当代扬琴协奏曲的艺术特征:技巧、风格与体裁
2025-06-04
当代扬琴协奏曲的发展,一方面依托扬琴形制改革与演奏技法的革新,奠定展示“炫技美”的技术基础;另一方面通过运用现代作曲技法及多种音乐元素,展现鲜明的“当代性”,并在不断发挥调性、节拍、音色潜能的过程中形成兼具民族特色与现代气息的多元音乐风格。当代扬琴协奏曲的创作也不再严格遵循西方“协奏曲”的“奏鸣曲—套曲”结构原则,而更注重“板式—变速结构”原则,并体现出“段分”和“标题性”结构思维,最终呈现“非协奏曲”的体裁特征。“炫技美”“多样化”和“非协奏曲”体裁特征构成了当代扬琴协奏曲最主要的艺术特征。
姜建华:藏了几十年的一句话,终于唱出来了
2025-05-23
当年,带着一把胡琴,姜建华毅然走向了世界。从坦格伍德音乐节上的《江河水》,三得利音乐厅的《风影》新声,到坂本龙一的《末代皇帝》,再到引发巨大热潮的《故乡热情》……姜建华的弓弦之上,不但布满时间深深的刻度,更沾满了世界的气息。
冯满天 弦上逆旅
2025-05-23
幼时学阮,只为“找个饭碗”。随着时间的推移,冯满天却在弦动之间窥见了更深邃的世界。高音空灵,低音厚重,谈到阮本身在中国民乐当中的独特性时,他说:“我觉得阮是以中庸之态平衡阴阳,这种平衡恰如中国人骨子里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命哲学。” 阮,成了冯满天叩问文化基因的一把钥匙。
斫琴六十余载 执着七弦一生——记斫琴大师田双琨
2025-05-21
田双琨先生(1932~2022),著名古琴制作大师,字双魁,号虞田琴斋,河北深县人。当代著名斫琴大师。 1951年,田双琨到北京琉璃厂马良正乐器店当学徒,拜马文元为师学习制作京胡。1956年公私合营,乐器店并入北京民族乐器厂后,他开始制作板胡、二胡等民族乐器。
江南二泉又“映月”——邓建栋和他的无锡二胡独奏音乐会
2025-05-20
2001年5月6日,当人们都沉浸在节日的欢愉之中时,邓建栋——这位阿炳故乡的儿子,现空政歌舞团二胡独奏演员,以其特有的方式,在落成不久的无锡人民大会堂,同家乡人一道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 江南无锡,南依太湖、北临长江的灵秀之地,因其丰厚的人文底蕴,孕育了二胡艺术史上两位杰出的人物——华彦钧和刘天华,产生了像蒋风之、闵惠芬等一代又一代二胡名家大师。这片被冠以“民乐之乡”、“二胡的摇篮”的江南土地,在二胡百年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浓浓姑苏情悠悠江南韵邓建栋的二胡曲《姑苏春晓》
2025-05-20
邓建栋自幼习琴,先后在江苏省戏校、南京艺术学院深造学习,自身的不懈努力加上系统化的训练方式,他的琴艺日臻成熟。使他崭露头角的是85年第一届北京二胡邀请赛,在那次汇集了全国各地二胡精英的艺术竞技中,邓建栋以其独具魅力的音乐气质与娴熟洗练的演奏技巧征服了评委,获一等奖的第一名,并获规定曲目与自选曲目两项最佳演奏奖。
他从阿炳故乡来——访青年二胡演奏家邓建栋
2025-05-20
江苏无锡,南依太湖,北临长江,独取天地日月之精华,钟灵毓秀,其丰厚的人文底蕴孕育了丰富的二胡艺术。多少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二胡艺术家从这片土地上诞生、走出。著名民间音乐家阿炳一首凄婉优美的二胡曲《二泉映月》,曾使多少人闻弦而泣,如痴如醉。青年二胡演奏家邓建栋说他从小就听着《二泉映月》长大。
一把小二胡 感动大世界——访军旅二胡演奏家邓建栋
2025-05-15
30多年前,无锡市的一位母亲带着7岁的儿子去亲戚家串门,刚巧邻家的叔叔在教一帮小朋友拉二胡,儿子便缠着母亲要求学二胡。那位母亲没有料到,他的儿子有一天竟会把二胡拉到维也纳金色大厅去。那位央求母亲要学二胡的孩子就是邓建栋。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投稿
华音网站 精彩无限!
Since 1999
华音网站 以传播中国民族音乐为己任!
Copyright @1999-2021 www.huain.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