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华音网站
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文章分类1
文章分类2
文章分类3
首页 / 文章系统
文章系统
21世纪中国民族器乐协奏曲创作的本土化特征
2025-04-18
21世纪以来的中国民族器乐协奏曲创作,注重音乐形态的民族化与音乐内在表达的中国性之间的统一,创作技术层面体现出更加注重在中西结合基础上凸显民族性的音乐风格特征。西方的奏鸣套曲、奏鸣曲式等结构组织逻辑,当与具有叙事性特征的单章化、自由化等中国传统音乐结构思维有机融合时,非典型、非规范化的曲式结构被大量使用;主题往往以来源多元且具有民族性风格的核心素材为基础,再以某些现代音乐创作技法组织发展;以五声调式为基础的民族和声与具有五声性特征的线性化织体,呈现出更为丰富、深层和现代感的中西融合形态;音响音色则极力追求民族韵味与渐变式的丰富的色彩性。这些都成为民族器乐协奏曲体裁本土化发展的重要特征。
论王云飞的现实题材民族管弦乐创作
2025-04-18
文章聚焦于青年作曲家王云飞在民族管弦乐领域创作中对“现实题材”的独到理解和创造性实践。王云飞以其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敏锐的艺术感知力,在音乐创作中赋予“现实题材”以生命活力与蓬勃朝气,使其作品在主题构思和内涵表达上均有深远意义。文章从题材与内容阐述、乐器特性与演奏特色分析、音乐语言与技法风格探索等多个维度,剖析王云飞在现实题材作品中的核心创作理念与艺术表现手法,旨在为新时代民族管弦乐创作提供参考和启示。
中国民族乐器收藏家武极及其藏品述评(上)
2025-04-18
在民族器乐文化繁兴的时代,有很多人投身乐器收藏的行列中,从古琴到打击乐,从贵重品到稀罕物,藏品的主题和种类各种各样。安徽省合肥市的武极先生就是一位民族乐器的收藏者,在他的复式结构楼上,琳琅满目的民族乐器令人目不暇接。说起缘起,武极说一是受父亲的影响,在自幼随父学习二胡演奏后喜欢上了琢磨乐器;
核心素养视域下 云南少数民族乐器进课堂教学研究 ——以巴乌为例
2025-04-18
课堂乐器教学是学校音乐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与文化理解的体现。本文通过审美、实践、文化理解三个角度对当前音乐课堂教材中的章节内容进行教学设计,运用欣赏聆听、创意互动、情境创设等手段将云南少数民族乐器融入课堂教学环节。
金伟现象所引发的对民乐教学与人才培养的点滴思考
2025-04-17
金伟老师年长我几岁,是我多年敬重的学长,艺术上相熟相知的好友。他和我都成长在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古都西安,是在同时代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学习音乐的胡琴演奏者。初识金伟的二胡演奏可追忆到 20 世纪的 70 年代,在西安的五四剧院他演奏的二胡独奏《送肥路上》,深深打动了我这个当时刚刚开始学习演奏胡琴的少年,从此,金伟的演奏艺术在我的心中就定格在了崇拜和榜样的位置。金伟当时的二胡演奏水平已是年少出众,早早就成为令人羡慕的陕西广播文工团的专业演奏员,而我则高中未竟入伍当了文艺兵,复原后当了产业工人。有幸的是1982年我考入西安音乐学院,金伟已是刚刚留校的一名教师,我毕业后也留校任教和金伟老师在同一拉弦教研室工作,有着六年师友和同事的难忘经历。
严舜扬:我注定与古琴有缘
2025-04-17
《南风歌》相传为舜帝所做。《礼记·乐记》曰:“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 严舜扬称自己的名字里带一个舜字,且又从事着古琴的事业,而古琴的前身是五弦琴,冥冥之中,自己的命运与《礼记·乐记》提到的文字暗合,说明自己注定与古琴有缘。
从延安文艺看民乐事业——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民乐人”
2025-04-15
金秋,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主办的首届“中国民乐优秀青年人才培养与推广计划”研修班于浙江音乐学院隆重开班。研修班汇集了民乐演奏、创作、评论、乐器制作等多方面的青年才俊,邀请各个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为学员们开展丰富多彩的讲座课程。本人有幸入选到此次研修班,通过几日的学习与研讨,收获颇丰,故以此文聊表内心之感。
潮州提胡对二胡弓指法借鉴的分析 ——以蔡宏佳演奏的《寒鸦戏水》为例
2025-04-14
潮州提胡是潮州弦诗乐队的次主奏乐器,它音域宽广,音量和音色变化丰富。20世纪30年代改制成功以来,提胡借鉴二胡演奏技法,有效地弥补了潮州二弦、潮州椰胡音域不宽、技法相对单一的问题。潮州提胡的演奏技法师承自二胡,如“疏弓密指”、顿弓、揉弦,也借鉴了潮州二弦和椰胡的特色演奏技法“密弓密指”。提胡用在潮州弦诗乐曲催奏时,起到了“黏连”的作用,更加凸显潮州弦诗乐的韵味。
潮州音乐在乡镇学校特色课程引入路径探究——以官塘镇巷下中心小学为例
2025-04-14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音乐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潮州音乐的认识、理解、认同,并将其传承,本次调研以潮州市官塘镇巷下中心小学为主要研究地,对潮州音乐进课堂的现状及路径开展调研,了解发展现状及他们对潮州音乐的认知和兴趣程度,发现潮州音乐进课堂中的亮点和难题,为将潮州音乐引入乡村学校特色课程提供可行建议,在实践中深入推进美育,使潮州音乐在乡村中小学教育中得到更好的普及和传承。
从文化角度谈民族室内乐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2025-04-10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了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①。以“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民族乐器,数千年历史的淘涤下,从始至终贯穿着中华民族文明与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室内乐的发展
2025-04-10
室内乐作为“器乐演奏艺术领域内的最高层次”,在我国的发展主要在改革开放以后。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对于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对话、促进世界文明的繁荣发展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多元文化交流为中国室内乐的发展提供了平台和载体,因此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中国室内乐的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谈民族室内乐作品《乘风破浪》的创作及艺术特色
2025-04-10
民族室内乐作品《乘风破浪》是作曲家刘畅2016年为新加坡鼎艺乐团委约创作的作品。作为一部极具影响力的室内乐作品,作曲技法严谨且极具代表性。本文从作品的古筝人工定弦入手,同时对作品的音高结构、曲式结构与音乐主题进行分析,窥探西方作曲技法与中国民族乐器的融合,推进中国民族音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高校民族室内乐排练中“和”的探究 ——以《品》为例
2025-04-10
民族室内乐是民族器乐合奏的重要形式。学生加入室内乐的排练,不仅可以增强其参与合奏排练的能力,而且可以使其更好地体会演奏作品。文章指出,在室内乐排练时,特别要注意“和”的体现。此处的“和”应为学生懂得何时作主角、何时作配角,以及理解室内乐演奏中的“出”与“让”。加强室内乐排练的训练,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于乐曲的追求和听觉的感知能力,还可以有效增强学生对于室内乐演奏中“和”的把握。
中国当代民族器乐室内乐创作发展回眸
2025-04-10
本文以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当代民族器乐室内乐为研究主体,内容围绕40余年来的民族器乐室内乐作品以及这一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创作会议、评奖比赛、音乐节、音乐会和民族器乐室内乐演奏团体等,通过“百废待举:体裁欲焕新貌”“百家争鸣:研讨聚浪成潮”“百舸争流:奖赛屡传捷报”“百卉千葩:节会余音缭绕”“百花齐放:乐团初崭头角”五个方面开展论述。寄希望于透过历史资料的挖掘、梳理与再述,能够从整体上把握中国民族器乐的发展脉络,为今后开展中国民族音乐的研究提供客观翔实的资料储备,进而展望中国当代民族器乐发展的新路向,即真正实现其作为联系传统与现代、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继承与创新的优良媒介。
云蒸霞蔚 熠熠生辉 ——秦文琛笙协奏曲《云川》论评
2025-04-09
《云川》是秦文琛近年来创作的最重要的大型乐队协奏曲。作品中音色—音响的多样化构态不仅充满了奇思妙想,也变相印证了作曲家以“观物以取象”和“立象以见意”为基础的音乐审美标准。文章在总结《云川》主题音响构成方式的同时,对部分音色—音响的织体构成形态进行分析,希望以此为切入点,论评秦文琛基于想象力所构筑的“意向世界”,不是对于“云”的各种形态进行简单的描摹,更不是以音响色彩的技术堆砌来体现“云”的多种拟人化形态,而是如何以音乐表现“云”一般“上善若水”的精神,如何以多样化的音色—音响构态表现“云”的勃勃英姿和飘逸、灵动、幻化无穷的气质,如何表现像杜夫海纳所说的“灿烂的感性”那般动人无际的“云”……这些对于“象外之象”的追寻,正体现了作曲家所追求的光风霁月般的胸襟和气象。
浴火度重生,涅槃唤九天 ——唢呐协奏曲《唤凤》演奏艺术探微
2025-04-09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秦文琛是当代中国作曲界享誉国际的领军人物,唢呐协奏曲《唤凤》是其代表作之一,作品受到油画“火中凤凰”的激发,表达了对自然的追寻、对生命的求索、对天地的感知,展现了中国作曲家在接续文脉、守正创新过程中对时代使命的自觉担当。以唢呐协奏曲《唤凤》中唢呐演奏视角为基础,结合笔者多年对该作品交响乐、民乐版本演绎的舞台实践,围绕作品的艺术表现、演奏的二度创作以及唢呐与乐队协作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和阐述,从而探索当代唢呐艺术的天地境界、现实关照和人文关怀。
秦文琛乐队作品及相关研究述略(二) ——《际之响》《迭响》《五月的圣途》的创作及相关研究
2025-04-09
1998年,秦文琛获德国学术交流中心资助,由中央音乐学院公派赴德国跟随作曲家尼古拉斯·阿·胡贝尔[1]学习。同年,获得“德国学术交流中心奖”;1999年,《合一》(1998,古筝与室内乐队)获德国“汉诺威双年届国际作曲比赛第二名”。2001年,秦文琛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德国作曲最高文凭后,继续回国任教;同年,作品《际之响》获得“BuergProA”管弦乐作曲比赛第一名。[2]受“2004中日现代音乐节”委约,秦文琛创作了《迭响——为竖笛、中国笙和管弦乐队而作》(又名《风月叠响》),作品总谱由德国Sikorski音乐出版社出版。2006年,受柏林交响乐团委约,秦文琛对2001年创作的《际之响》(A版)进行了重新修改形成了“B版”,两个版本的总谱均由德国Sikorski音乐出版社出版。《五月的圣途》由德国之声电台、2004国际贝多芬音乐节联合委约,总谱由德国Sikorski音乐出版社出版。
秦文琛乐队作品及相关研究述略(一) ——《幽歌I》《意韵》《寒鼓》《唤凤》的创作及相关研究
2025-04-09
1990年开始至2021年间,秦文琛共计创作乐队作品17部[1]。从创作时间上来看,《幽歌I》《意韵》《寒鼓》《唤凤》四部作品创作于作曲家留学德国之前,因此集中在第一部分进行论述。从乐队编制和体裁上来看:秦文琛乐队作品可分为协奏曲、特殊编制和管弦乐作品三类。其中协奏曲可以进一步分为两类:民族乐器与乐队、西洋乐器与乐队。
秦文琛唢呐协奏曲《唤凤》的和声场域探究
2025-04-09
关于“场”的理解,“毫无疑问,勒温①的场论与物理学的场论有着一定的联系勒温在界定他的“场”概念时,就曾援引了爱因斯坦的定义:‘场是相互依存事实的整体’……勒温借用物理学场论的观念或思想把场论作为一种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
20世纪70年代以来香港“中乐合奏”的文化机制
2025-04-08
20世纪70年代以来“职业化”的香港中乐合奏,是一种超越了乐队形态和听觉感知层面的文化现象,消费社会语境下中乐合奏生产、传播和消费的方式与过程,景观化表演模式、作品经典化过程和艺术节品牌策略,展现出个人主体性、集体行为和技术操控交互构成的中乐合奏文化机制。在这种文化机制的建构过程中,中乐合奏逐渐成为香港中国现代音乐的符号,某种程度上掌握了香港地区音乐文化的信息控制权,定义和引导了香港民众对中国当代音乐的认知。
弘扬传统音乐文化 培养民乐指挥人才———香港中乐团2019第十一届国际中乐指挥大师班侧记
2025-04-08
“音乐的发展靠作品积累来延伸,而作品的演绎则建立于指挥的诠释。为发掘优秀指挥人才,培育青年指挥,香港中乐团与香港演艺学院共同举办指挥大师班,为青年指挥提供进修平台。①”基于这一主旨,香港中乐团于2009年开始发起举办“国际中乐指挥大师班”,至今已连续举办十一届,为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培养民乐指挥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两首编钟与民族管弦乐队新作品简介
2025-04-08
香港中乐团与湖北编钟国乐团合作演出,代表了当今编钟与民族管弦乐团的作品创作以及演奏实践的最高水平。其中的新作品对编钟演奏法提出了新要求。第三十七音乐季开幕式曲目全部都是编钟与民族管弦乐团合奏作品,其中《楚天印象》共4个乐章,包括6个部分:“亘古回声”“神农”“土陶”“丝”“火”“青铜”,是以编钟为主奏乐器而创作的作品,用音乐体现了楚文化的精神风貌。《盛世华章》为编钟、管风琴和民族管弦乐团史无前例的合作,是中国古代礼乐文明与西方基督教会的敬拜音乐在现代民族管弦乐团的平台上融合,能够给听众带来难得的审美体验。
“生命从四十开始” ——为2017年香港中乐团建团四十周年而写
2025-04-08
2007年1月26—27日,香港中乐团成立三十周年的时候,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举办了两场音乐会,梁茂春教授听后在兴奋之余,写下了“三十而立,和而不同”这八个字。28日在“香港中乐团北京演出座谈会”上,梁茂春就以《三十而立,和而不同》作为他发言的中心内容。“三十而立”是指香港中乐团创办三十年,到了成熟的盛期了;“和而不同”是对香港中乐团今后发展的一点期望和想法。
“秦派二胡”承上启下的代表性传承者和践行人
2025-04-03
“秦派二胡”又被称为陕西风格二胡艺术,是由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首任系主任、著名二胡教育家鲁日融教授于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探索,在创作、演奏、教学中不断积累并成功得到了业内广泛认可的地域风格性二胡流派艺术。它的形成、传承与发展在以鲁日融为首的几代“秦派二胡”传习者共同努力下,逐步成熟与完善。代表性作品《秦腔主题随想曲》《迷胡调》《蓝花花叙事曲》《秦风》等,被广泛收录于《中国音协二胡(业余)考级作品集》以及全国众多专业音乐学院和艺术类高校的民乐学科二胡专业教学大纲当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东北地域民族器乐作品创作概述
2025-03-3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东北地域民族器乐的作品创作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取得了丰硕成果,涌现出许多民族器乐精品并在国内外具有广泛的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改革开放(1949—1978)这一时期,东北地域民族器乐作品创作经历了从起步到发展的重要阶段。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以移植改编和独奏为主要创作体裁的作品形式逐渐发展为体裁多样、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创作局面;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以民族器乐演奏家为主要创作群体逐渐发展到专业作曲家广泛地参与到民族器乐作品创作之中。总体而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是一段闪烁着创造光芒的历史时期,东北地域民族器乐作品创作的成果是丰硕的,体现了民族性、地域性、时代性等特征。
音乐专业教育需要承续传统和面向未来——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林在勇访谈录
2025-03-26
作为一位具有深厚文史哲学术背景的音乐学院院长,林在勇的音乐教育观充满人文的厚重、历史的深度和哲学的睿智。在上海音乐学院即将迎来90周年校庆之际,林在勇做客本期“院长访谈”,结合上海音乐学院90年的办学传统,畅谈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背景下,上海音乐学院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音乐创作方面的思考和感悟。
王乙教学思维规律与思维特征初探
2025-03-26
王乙在附中阶段培养的学生闵惠芬不仅附中、时代获1963年第四届“上海之春”全国二胡比赛第一名,而且成了当代著名的二胡演奏大师,并被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首席评论员赞誉为“世界伟大的弦乐演奏家之一”,在附中阶段培养的学生严洁敏,不仅在附中时代获1982年全国少儿器乐比赛二胡组第一名,并考取中央音乐学院本科,而且从教后,获1996年台北市国际二胡协奏曲大奖赛一等奖;在大学阶段培养的学生周维,不仅学生时代获1982年全国民族器乐比赛(南方片)优秀演奏奖,而且毕业后到东方歌舞团工作,现已成为国家一级演员;在附中和大学两阶段培养的学生马晓晖不仅毕业后到上海民族乐团工作,还任独奏演员和二胡首席,并获1995年“宝钢杯”高雅艺术表演奖;在现阶段培养的业余学生吕芳仪(11岁,随王乙学琴已5年)不仅获上海市第二届“仲乐杯”二胡比赛一等奖,还在出访日本、新加坡的演出中,受到外国观众的热烈赞扬。
融技、音、意一体的艺术教学─王乙教授二胡教学六十周年
2025-03-26
回顾近代二胡演奏艺术史,继教育宗师周少梅、刘天华、蒋风之、陆修棠之后,在二胡教学上有突出业绩者,可数王乙教授。在国内外乐坛享有盛营的闵惠芬等一批二胡演奏家,均出自王乙教授门下。
民族乐器与交响乐队的非协奏曲组合:《打家业》与《风越苍茫》
2025-03-26
进入21世纪以来,将一件(组)民乐与交响乐队相结合的创作模式形成新趋势,其在发掘与转化中国音乐文化特性方面,展现出独特的结构力和表现力。贾国平和周湘林两位作曲家通过各自的作品,展现出了个性化的音乐语言,并以不同方式回应了民乐与交响乐队之间的复杂关系:“一”与“众”作为整体结构力的辩证发展、“一”与“众”不同角色的对冲与协调、“一”与“众”的动态互动与重构超越,为中、西方音乐语言的融合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实践路径。
王乙的二胡教育思想
2025-03-26
本文详细阐述了当代二胡艺术的一代宗师王乙先生培养学生强调艺品人品合一,注重健全学生人格;辨证施教形象生动,注重开拓创新思维;广采博收铸造基石,厚积薄发方成栋梁的音乐教育思想。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投稿
华音网站 精彩无限!
Since 1999
华音网站 以传播中国民族音乐为己任!
Copyright @1999-2021 www.huain.com All rights reserved.